|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中国和谐城乡建设课题组负责人??

时间:2010-5-21 专题:张衡地动仪
中国和谐城乡建设课题组负责人??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外形机关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
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验收
地动仪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
4月16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天地经纬》专题陈列厅,由地震学、考古学、机械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开始对用挑剔的眼光注视着地动仪复原模型(1/3小样)。
当日下午,验收组的7位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认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这个验收意见意味着,新复原的地动仪通过了阶段性成果验收,后续工作只需对某些技术细节做进一步优化,对外观做出最终确定。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对此感触颇深:“我们不仅在复原一件仪器,也在找寻1000多年前那位伟大科学家‘求实疾虚’的科学精神……”
心愿
一定要让地动仪模型“动”起来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设过程中,田凯负责主持《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布置汉代展厅需要展示张衡的地动仪,当时最权威的模型陈列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这台卵状体上含有8条飞龙的模型,已成为地动仪的“标准形象”。
河南博物院请苏州天文仪器研究所按王振铎的模型重新复制了一个木制模型,并提出“能否让地动仪动起来”,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即使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那台也不能检测地震。但对方可以在模型下面人为地安上一个装置,让它动起来。
“我们展出的是科学仪器不是玩具,这样做是对观众的欺骗。所以当时只能造一个不能动的模型,但这个情结在我心里一直存留了好多年。”田凯说。
6年后,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和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正在做复原工作。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
解谜
找到“垂悬摆原理”
该课题的负责人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冯锐研究员。冯先生表示,1700多年前的地动仪究竟如何工作是首先须破译的谜团,深入研究证实,地动仪应该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王振铎模型的“直立杆原理”。
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对王振铎模型的否定意见一直没有停。更有近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张衡地动仪之所以失传,是因为它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它不是个科学的东西。冯锐说:“看到这些严厉的批评以后,我们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历时1年多,课题组最终确认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直立杆原理”。
评价
这是一次重大跨越
地动仪的历史资料,最著名的是《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只有196个字。早期的复原工作都是据此开展的。冯锐的课题组把资料的考证和利用扩大到《续汉书》、《后汉纪》等古代文献,但相关文献的总字数也不过231个。这些资料,使他们复原的史料根据更加充分。
在研制过程中,冯锐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即利用洛阳地震台接收到的现代陇西地震记录,算出模拟的陇西历史地震的波动效应,然后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再控制特殊的振动台完成洛阳地面震动过程的复现,用这种运动信号对振动台上的复原模型进行检验和改进。
验收组的专家们认为:新模型对4次实际地震事件已经实现了良好的验震反应,迈出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的关键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学仪器复原的传统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
验收会结束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说:“地动仪是中华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各国科学家都在尝试复原,如果我们不把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过。从原理上和制作过程上讲,这台复原模型符合史料记载,符合张衡的基本思想……这台地动仪复原模型代表了现代人的认识,它在现阶段是最好的。”

各位在此表露自己的感受,想必不乏诙谐之举。但无论50还是1800,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确实离我国甚远。
最近的实例说明,中国依旧停留在5、60年代的人海战术意识中,一场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依旧是如果没有什么就必然不会有什么能舒缓大雪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灾情,依旧是无限度的至高无上,依旧是无止境的感恩戴德。
所以,标榜反映出愚昧,而愚昧又怎能发展。中国目前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2002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这些数据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并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要做到:

一、保持清醒头脑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并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提高综合经济水平、实现全面现代化和增强综合国力,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着沉痛的教训。据荷兰经济史专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于英国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额;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的数字,183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生产量的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34.2%,但大大高于英国和日本分别所占9.5%和2.8%的份额。

因此,清朝统治者仍自恃“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和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旧观念,自闭于世界之外,中国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越来越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内,中国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和破坏,终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兴衰史告诫我们,中国要振兴,必须增强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比较经济规模,而且要看综合经济和现代化水平。

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比较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出,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在第69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当于1858年的英国、1892年的美国、1957年的日本和1976年的韩国经济现代化水平。课题组负责人何传启说:“我们的结论,是在对世界300年的历史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客观评价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在外界异乎寻常的赞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专家们研究发现,从1980年到2000年,在世界106个国家中,大约88%的发达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约95%的欠发达国家仍是欠发达国家。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认为,在21世纪头20年内,约90%的发达国家仍将是发达国家,约90%的欠发达国家仍将是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前后中国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4%,创世界之最。但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到了不解决就难以实现经济和资源、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二、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中国已经没有条件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发达国家从农业经济时代迈向工业经济时代,都曾大量消耗资源和造成严重污染,经历了“资源——产品——污染”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设想。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国分别为2%、23%和75%,日本分别为1%、31%和68%,德国分别为1%、30%和69%。由于农业所占比重已经很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主要从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单位产值能耗仅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50%左右,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向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增长方式,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不转变增长方式,经济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的安全性将受到影响,因资源问题而引发国际冲突的可能性也将增加。因此,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模式,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运河战略”。所谓“运河战略”,就是中国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知识化的道路,可以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两个阶段之间开辟一条“经济运河”,使新型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从而大大加快综合现代化进程。

三、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集中表现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滞后。要加快从欠发达国家步入发达国家,中国必须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总体上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科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选用12项核心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

中国要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政府和企业都要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但要以企业为主;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要相辅相成,但要立足于自主创新;依赖贴牌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

四、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众多,据预测,2034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86亿。就业压力巨大。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超过9亿,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还多3亿。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提高劳动者素质、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中国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根本动力。

2003年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不到2%,而美国在两年前已达17%。据近期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中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主要原因是普及教育不够。到2003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6%,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5%发达国家平均为28.1%,转型国家为13.9%,我国比发达国家滞后约50年。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特别是不该错失第三次机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时期。这次机遇的错失,使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明显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人口多,中国gdp所占比重没有大幅度上升。2004年,世界gdp达到406705.38亿元,其中美国gdp占28.5%,日本gdp占11.48%,中国gdp占4.06%,居世界第7位,但中国人均gdp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100位左右。

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紧紧抓住和用好主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充分认识,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实现综合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需几代乃至十几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艰苦奋斗。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95%的人口脱贫大约还需要另外一个30年。领导者们都看不到还有多少比例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这个数字是被媒体和地方官员隐瞒的。就是你的奖励分数--50年。很难说的,如果不发生内乱和战争,照这个速度形势发展下去,还需要1800年左右.估计还要等些年,也不是太遥远,也就一百多年,祝你在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愉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建立在对本国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的残酷无情的掠夺之上,现在,有数亿农民工在辛勤的劳作,他们干的多,拿的少,这样的情况哪国有?哪国比得了,经济能不迅速发展吗?要保持这种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保持现在这种对中国低层劳动者的疯狂的剥削和压榨!随着人口红利吃尽之日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放缓,甚至出现倒退,何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中国在经济竞争中赢在“竞次”

一般的理解中,竞争是一个比谁更优异的竞优过程,但其实还有一种比赛谁更差的方法也能取得竞争胜利。这种办法被形象地称之为竞次,即打到底线的竞争。顾名思义,在竞次的游戏中,比的不是谁更优秀,谁投入了更多的科技,更多的教育,而是比谁更次,更糟糕,更能够苛待本国的劳动阶层,更能够容忍本国环境的破坏(引自袁剑《全球化图景背后的另外一个中国》)。比如欧洲那种重视环保的,重视本国人民福利待遇的国家,会让你利用资源的费用相当高,会让你的人工成本非常高,所以厂子就不如建在中国,因为中国更次,所以中国在引进外资的竞争中赢了!

中国赢在“无敌生产模式”

问:什么是效率最高的经济模式?答:黑砖窑。想想不是这样吗,在黑砖窑里,你不用付人工费(一点菜叶清汤就打发了),而劳动强度与劳动时间都达到极限,投入最少回报最高,这还不是最有效率的吗?这样的效率岂是什么市场经济能比得了的。黑砖窑当然是一个夸张的例子,但血汗工厂在道理上也与之类似,几亿农民工要的少干得多,创造出来的财富能不巨大?能不是奇迹吗?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过程:把企业、土地、资源廉价出卖或干脆白送,制造、吸引来了资本家和资本,然后再帮资本家把工人训练的服服帖帖,这样就达到了生产财富的最佳状态。凡是不利于这个状态的环节,通通砍掉,比如工人下岗以利于卖出企业;农民失地以利于提供土地;没有环保以利于使用资源;剥夺劳工权利以便于驱使。

我发现这些答案都这么悲观!缺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你:三年之内争取超过英国!世界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一定要大干快上!清除一切阻碍我们发展的绊脚石!中国全面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还需多久?如果以人均为标准,中国最晚需要二百年,就能完全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啦。何谓中等发达国家?

我们过去常常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是你和大多数人只看到经济是发展了多快。

那么民主呢?

是否跟经济是相适应发展的?

经济上有规划。

国民生产总值翻几翻。

民主呢?

有规划?

那么什么叫全面的发达国家呢?

是有钱就叫发达国家?

泰国好像很早就到了。

怎么还政变了?

中国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不仅是经济问题多。

再说经济问题现在处理的也不是太好。

物价就控制的相当不好。如果说收入高就是发达国家的话,那么我们国家在1840年的时候不早就是最发达的国家了?谁说过一句话,意思是,中国如果做不了,价值观输出的大国的话,中国永远成为不了大国。古希腊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人口?它照样是伟大的民族。
我们的农民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看病就医问题,大学生工作问题,法制民主问题,教育改革的问题,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政府官僚主义问题,面子工程问题,山西矿难问题。这些种种东西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失败。中国要做的多了去了。中国最落后的不是经济,是文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