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755年,安禄山叛乱能够很快攻占洛阳、长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间:2010-5-22 专题:安禄山
755年,安禄山叛乱能够很快攻占洛阳、长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前期,社会发展到全盛,但是到后期,在长期和平繁荣的条件下,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功绩,政治日趋腐败,特别是荒废府兵制,削弱了中央集权,放纵了边镇割据势力,以至酿成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时为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乘机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由范阳南下,直指洛阳和长安。史书记载叛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这场战乱,对唐朝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使唐朝由胜转衰的过程。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则是安史之乱这时发生的。这次叛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起,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止,前后长达8年之久,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最后在唐朝最终平定了。但也因此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在唐朝初年,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唐玄宗逐渐丧失了。改元天宝后的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经济、社会逐渐成了衰败。统治集团的腐败也是给安史叛乱造成了有得的机会。上述所说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善逢迎的他,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15万南下反唐。“安史之乱”也就爆发了。当时,平静很久的百姓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敌之人。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于是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已对西进夺取长安做好了准备

长期的和平,突然爆发战争是唐玄宗惊慌失措;临阵指挥不当,比如潼关守将哥舒翰将军看到安禄山的军队峰头正胜,希望坚守不出;等待时机,但唐玄宗却命令哥舒翰出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