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说得简介一点

时间:2010-5-26 专题:晏婴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说得简介一点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汉族,山东莱州市平里店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他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简朴,清心寡律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乐观豁达,处其自然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过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不像有的王公贵胃祈求长生之术,求神灵保佑不死。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晏子-概要  
晏子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晏子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子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子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子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子,将其比为管仲。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称赞晏子说:“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更是对晏子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晏子-生平事迹  
智谏省刑
因景公滥用刖刑,无数人被割去了脚,使临淄城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鞋子很便宜,都卖不出去,假脚很贵,却买不到,叫做“踊贵履贱”。晏子借景公为他迁府之机,机智地向景公进谏,省去了刖刑。

赈济灾民
由于齐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而出现了人民劳动所得公室征去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供老小食用。国库的粮食腐烂生虫而老百姓受灾冻饿而死。一年临淄连降几天大雨,晏子先把自己家中粮食分给灾民,三次进谏景公开仓济民。

力行廉洁 

晏子身为三朝宰相,竟始终过著清贫生活,穿粗衣,吃粗粮,居陋室,骑劣马,景公给他新房,他拒绝搬迁,给他金银裘皮、好车好马,他坚持不受,景公见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儿赐给他,晏子更是婉言谢绝。晏子拒赐成为千古美谈。也许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才使后来的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著,我就是为他执鞭架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晏子-先进思想  
一、要求统治者听取下层的意见 
晏子

晏子居住于闹市,很不安静,房屋低矮潮湿,院中泥泞难行,但他却坚持不搬迁,就是为了接近群众,了解下情。晏子还认为:朝廷之上应该让臣下充分发表意见,反对“朝居严”,他说:“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这些主张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这是要求统治者在朝廷上,要有宽松的气氛,使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比进步政治家郑子产不毁乡校听取国人意见,更有积极意义。

晏子还进一步论述国君要听取大臣的不同意见。晏子聘鲁时,鲁昭公问他:“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鲁一国迷虑之,不免于乱,可也?”晏子对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虽然群臣很多,却都是一些迎合国君的人,没有不同意见,哪里算三人呢!晏子的这些话,与唐代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相同的意思,但却比魏徵早提出1200多年。

二、主张赏罚有度,反对滥刑

当时齐国在法制上的腐败主要是枉法滥刑。例如有人损坏了景公所喜爱的槐树,景公就要杀死这个人。景公还要诛杀惊吓了爱鸟的百姓。上行下效,齐国多狱多刑。“拘者满圄,怨者满朝”,因为受刑者多,买假肢的多,买鞋的少,所以市场上鞋便宜假肢贵。这样,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危及了国家安定。晏子向景公提出:“赏无功则乱,罚不知为虐”,应该“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应以法治国,“诛不避贵,赏不遗贱。”这和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绝对不同的。晏子的法治思想,被战国时韩非等法家所继承。《韩非子·有度篇》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些与晏子的主张是相同的。

晏子还进一步指出:“国无常法,民无经纪……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国之行也。”这是说,国家没有固定的法令治理政务,百姓就没有纲纪可供遵循,要想“国有常法,民有纲纪”,就必须制法修令,以法治国。必须确定固定的法律,不可任君主随时以言代法,以私意裁断和赏罚。

要想废除滥刑还必须“刑罚中于法,废罪顺于民”,就是刑罚合于法度,废除罪名合乎百姓的心愿。还要“明王修道,一民同俗”。这是说,君王修定法令,必须和民间的风俗相适应,合乎民情。

三、反对不义之战。
晏子认为,减少对外征战,既可减轻百姓的赋役,又可保全百姓的性命,免遭战火蹂躏,可以稳定社会生产活动,发展经济,增长国力。他曾劝谏庄公征伐晋国是“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景公时,他劝谏景公不要随意对外用兵,而应和邻国和睦相处。不要“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导致“诸侯不悦,百姓不亲。”

晏子主张:“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又说:“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这些主张充分表明了晏子的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晏子反对不义之战,比墨子的非攻思想早了近一个世纪。

四、面对春秋时期的变革

有些人叹为“礼崩乐坏”。在这个客观现实面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晏子则适应社会潮流,反对繁琐的礼仪,反对久丧厚葬。齐国历来就有久丧厚葬的风俗。临淄发现春秋时期的殉马坑,一次殉良马600匹。晏子认为:“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拍马溜须的宠臣梁丘据死了,景公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谏:“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言词委婉,态度明确,景公“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

晏子指出:“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即是说,现在众多的人,都讲究繁琐费事的表面礼仪,嗜好侈人心志的声色舞乐,盛行厚葬久丧,使人破财伤身。他反对“累世殚国以奉死”,把贵重有用的器物货财,尽可能多地当作陪葬品供养死人,因为这样做,“无补死者而深害生者”。这显示晏子讲求务实的精神,不去追求不实用的东西。

晏子的父亲死了,他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治丧从简。他的家臣说:“非大夫丧父之礼也。”认为这样做与他家的身份不相称,有些丢面子。晏子却说:“惟卿为大夫。”意思是: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大夫,而我只是诸侯之卿,不过相当于天子之士而已,父葬从简是应当的。

五、犯颜直谏,匡正君过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犯颜直谏,匡正君过的次数不下百次。刘向《晏子·叙录》也说:“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晏子认为:“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又说:“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避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晏子谏君不怕得罪国君,不怕顶撞国君,对那些拍马溜须、掩饰国君过错之人非常痛恨。他多次指责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之流。

齐景公大兴土木役使百姓,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邹之长涂。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进一步举出楚灵王筑顷宫三年未息而民叛之。“灵王死于乾溪”等例子劝说景公,景公只好接受晏子的意见,停修这些工程。

在专制君权统治下,谏君对制约君权只能起到微弱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限制君权。但是,有一点限制总比毫无限制要好一些。

六、思想与时俱进

晏子对君、臣、民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摒弃了管仲“尊君”“牧民”的思想,认为君、臣、民都属于国家社稷,臣、民不是君的私属。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晏子不为齐君死。他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像齐庄公这样的昏庸之君,当然不能为他殉难。

晏子还认为:君不用臣,则臣可去。他曾对晋叔向说:“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又说:“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必为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晏子曾辞官不就而东耕于海滨。

晏子指出君民关系,应该“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国君应该“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生活于春秋中期,作为一个从政半个世纪的政治家,做出了他自己应有的贡献。他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他的思想受君权的限制,没有全部实现。他的谏君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坚决惩处一些统治者的腐败行为,限制齐君过度榨取百姓血汗,虽然是为了姜齐政权的巩固,为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同时,他的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有利于保护百姓生命、改善百姓生活。春秋中期,产生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齐国的管仲、晏子,郑国的子产就是这些进步势力的代表,他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是阻止社会进步的保守派。

晏子-无神论思想  
晏子的思想与墨家思想有些相近。但是在对待鬼神的问题上,晏子与墨子的观点却大不相同。墨子“明鬼”,是为了证明鬼神有灵,令人相信;晏子言鬼,则是为了证明鬼神无灵,不可迷信。今将晏子的无神论思想表现列举如下:

反对祈神
《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春秋·谏上》均载:齐景公久病不愈,命史固、祝佗遍祭山川祖庙,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重了。景公想杀人祈天灭灾,晏子从两个方面谏阻,其一,说明景公远贤臣、亲小人,堵塞了进谏之路,招致了国人的诅咒;其二,指出“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两人祝,一国诅,祷告者少而咒诅者多,若获罪于民,靠祈祷上帝也无济于事,表现了其重人事而远鬼神的思想。

《晏子春秋·谏上》又载:齐国久旱不雨,误了农时,齐景公要征收赋税祭祀灵山,晏子进谏说:“不可!祠(祀)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祀)之无益。”景公又想祭祀河神,晏子阻止说:“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祀)之何益!”晏子这里运用形象生动的比拟,阐明山神、河神均自身难保,急需雨而无雨,又怎么能给人降雨呢?他认为山川无神灵,岁旱祈天祷雨无用无益。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春秋·外篇》均记载,齐国出现彗星,齐景公恐惧,以为是凶兆,要派祝官设坛祈天消灾。晏子阻止说:“无益也,祈取诬焉。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他认为这种做法没有用,只能招得欺骗。君王无秽德,又何必祭祷呢?如果德行污秽,祭祷又能减轻什么呢?并援引了《诗经·大雅·大明》中诗句,劝谏景公要修德,做个贤德的圣君。晏子把天、山、河、星等自然界看作是无神灵的客观事物,并有理有据地阐明,它们本来就是无知的,说它们有神灵,这是人们附会给它们的,不足为信,充分体现出晏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不信占梦
《晏子春秋·谏上》记载:齐景公想讨伐宋国,“师过泰山,梦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占梦者。”占梦者附会说是“泰山之神怒也。”晏子从占梦者的口中得知“二丈夫”的声音相貌,就编造说“二丈夫”是宋国的先祖商汤和伊尹,说据此为景公“占梦”。晏子通达古今,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将计就计的“圆梦”方式,耐心劝导景公,从而阻止了齐伐宋之举。

《晏子春秋·杂下》又载:齐景公患了水肿病,卧数十日,一天夜里梦见与二日搏斗,不胜。景公将梦境告诉了晏子,担心自己会死去。晏子不相信占梦者的谎言,为了消除景公的思想疑虑,他特意编造了一段虚言说:“公所病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公病将已。”他说景公的病因是阴性的(指水),太阳是阳性的。一阴不能胜二阳,景公的病就要好了。并让占梦者按照他编造的这段虚言去为景公占梦,从而解除了景公的心病,居三日,公病大愈。这两次,晏子都是用虚言“占梦”之法,或出于自言令君疑,或借占梦口述令君信,均说明了占梦不足信,占梦是虚言欺人的。

戳穿骗局
《晏子春秋·谏上》记载:近臣裔款引荐楚巫微进见齐景公,楚巫说:“您是光明神灵的主,是天帝任命的君王。您即位十七年了,没有成就什么大事,是因为明神还没降临到您这儿。请让我请来五帝,让您的德行彰明。”楚巫巡视了国都郊外,说五帝的位置在牛山(今淄博临淄南,又名牛首山),要求斋戒后方可登山。景公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将楚巫奉为神明,命百官供斋具于楚巫之所,让裔款辅助之。晏子进谏说:“古时人们不轻忽慢易地频繁祭祀,也不轻视自己而依靠神巫。如今国政混乱而行为邪辟,却怎么能求五帝来彰明德行呢?弃贤而用巫,又怎么能求五帝到来呢?百姓不随便迁就坏德行,福祉也不会随便降临,您请求五帝,不也难吗!可惜呵!您的地位这么高,所发的言论却这么卑下。”晏子以齐君的行为,证明其距离五帝之明德甚远,告诉齐君:“民不苟德,福不苟降”,要想使德行光大,只有勤加修明。晏子持论有据,言之成理,戳穿了楚巫的鬼话,提醒景公不要被楚巫蒙骗,指出鬼神不是支配人的无上力量,而是听从人安排的。最后,景公醒悟,终于“送楚巫于东,而拘裔款于国。”

《晏子春秋·外篇上》载:太仆欺骗景公说他能使地动。晏子观星象,知地动,以天文地理知识指出,根据星宿的位置,即可预测地震,讲明“非能动地,地固将动”的真相,说明地动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从而戳穿了太仆的欺君谎言,并令其向景公认罪自首。

《晏子春秋·杂下》记载,史官柏常骞为了讨得景公赏识,利用职务之便欺骗国君,扬言自己能为君王除邪祈寿,晏子及时洞察了柏常骞的阴谋,并以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揭穿了他的大骗局。楚巫能致五帝、明君德,太仆能使地动,柏常骞能除邪祈寿,凡此种种弥天大谎,均未逃出晏子的锐眼,都被他一一彻底戳穿了。

晏子-《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子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子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晏子在后世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不过,晏子崇高的形象主要归功于《晏子春秋》。

关于《晏子春秋》的作者,旧题为晏子撰,实为后人之伪托。其成书时间不详,至迟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就已经成书。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但在篇末又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让司马迁如此崇拜的人,岂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自从司马迁将管仲和晏子的事迹合写成《管晏列传》之后,世人便多将管、晏二人并称。宋人苏辙认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也有人认为,晏子直言敢谏,为民请命,诚然可敬可嘉,但却很少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认为应该做的,不能使君行;他认为不该做的;也不能使君必止。与管仲相桓公,言必行,行必果相差甚深。然而,无庸置疑的是,晏子的敢于直谏,勇义笃礼,克己奉公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中刚柔相济的风范,都为后人所景仰。在他的的政治生涯中,时时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晏子-晏子墓  
晏子墓在齐国故城宫城北门外,今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墓高约11米,南北50米,东西43米。墓前立有明万历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齐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两方。1981年围墓修筑围墙,南面开门,以作护。1982年秋,镌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贤传略》所刊晏平仲像与晏氏传略石碑。兴平阜寨乡有个村子叫寨里。据《兴平地名志》记载:寨里原名叫雁岭寨,是大雁栖息过放,满地留有翎毛的地方,故名雁翎寨,后人写成雁岭寨,占地约一亩的墓冢晏子墓。当地人传说,这就是春秋末齐国大夫晏子(字仲平)的墓冢。人们普遍称他叫晏子。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