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七年级历史题寻求答案急急

时间:2010-5-29 专题:曹操
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七年级历史题寻求答案急急
诸葛亮和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个是大忠,一个是大奸,是对立的两极。但从史实而论,我认为,三国时期真正与诸葛亮具有可比性的就是曹操了。 

从外在的因素讲,诸葛亮与曹操做的都是大汉的丞相,两人都有强烈的意愿要实现统一,并都切实付出了努力和行动。两人都切实控制着其所在的朝廷的大权,都具备废掉皇帝自立为帝的条件,却都没有去做这一步,而是执臣节以终。从内在的因素讲,两人施政的主导思想都是法家思想,及峻法督责臣下。以下详论之。 
一、统一之意愿与努力。汉末从董卓之乱起,各军阀势力割据一方,有的是聚土以自保于乱世,如刘焉、刘表等;有的是乱世纵横,军阀劫掠,如吕布、李榷等;有的欲闯出一番功业,千古扬名,如孙坚、袁绍、刘备等。以上所说这些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混一宇内的念头,但即使有,那也不过是他们个人私欲的膨胀或作为个人功业的极至表现而已,他们并不把统一本身当作最高、最重要的目标去追求。只有曹操与诸葛亮是真正把统一当作最高的目标去追求,并冒着巨大的危险和牺牲去努力了。 

赤壁之战前,曹操不可能不明白自己的弱点,急于进兵正是因为他心目中把统一看得很重要。而即使赤壁失败后,他也并没有放弃统一的努力,那时侯他的权势已经没有人能够动摇,也就是说,如果他纯粹为个人考虑的话,他根本没有必要再冒险进兵。诸葛亮的情况同样如此,以蜀地之险要,他当然明白防守是最有利的。他之所以六出祁山,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统一大业尽上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权倾朝野而终执臣节。诸葛亮与曹操都深刻明白纲纪对政权稳定性,进而对社会稳定性的重要作用。纲纪在汉魏之际最重要的维系便是君臣之节义。汉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只要汉皇帝依然是刘氏子孙,他就依然继承着汉王朝的政权合法性基础,绝大多数老百姓就会认可一个中央朝廷,野心阴谋之势力若欲独立割据,就没有名义,也就有所顾忌。如果汉帝被废,他姓称尊,必将导致割据蜂起,战乱不息(后来曹丕废汉帝时,之所以没有更多反叛割据,是因为这时一个新的政权已经建设完成并控制北方主要地域,而不同于曹操时有那么多割据力量)。刘备、刘禅政权在名义上依然延续了汉王朝,诸葛亮所面临的问题与曹操类似。诸葛亮与曹操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顾全大局之心。 

三、行法家之术以救汉之弊。汉政之弊,在于政宽而纲纪废弛。政宽而豪强大族霸占土地人口,土地兼并严重,朝廷不能制止;纲纪废弛而皇纲不立,外戚宦官弄权,党争迭起,政治遂至于无可救药。当时欲救此弊,最要者为行法家督责之术(此观点参考吕思勉所著《秦汉史》)。魏武帝诸葛武侯皆深知此意。 

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官僚系统,法家之意在于认为统治者要作为法的意志的体现者,要与整个官僚系统站在对立面上,严行督责,不容其宽殆。曹操之行法家之术,不仅体现在他对孔融等恃才傲物的儒生坚决镇压,也体现在他带兵时,即使是自己的亲信兵将,一旦违法,也严惩不迨。如《三国志·于禁传》云: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掠。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后来曹操大大表扬了于禁的这次执法。关于诸葛亮之行法家之政,陈寿的评论已非常鲜明地点出了这一点,其云: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对以上三点,又分别要有补充说明: 

就第一点和第二点来说,诸葛亮与曹操虽然都尽力欲实现统一,并且终身对汉执臣节,但他们并不是抽象地忠于汉王朝。 

对曹操而言,他不废汉献帝以自立,是因为这样(以丞相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自己最有利,一来是本势力内部有很多人是因为忠于汉而才为他曹操作战的,如果曹操称帝,内部肯定会发生叛乱,自己力量被削弱不说,说不定还有生命危险(虽然可能性很小)。二来从对外讲,只要汉献帝还在,这个政权就比孙权和刘备的政权有更强的政权合法性,出兵讨伐就师出有名,还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分封对方令其听命(这一招曾经对吴用过)。如果这些有利因素失去,或变得不再必要,曹操完全有可能废汉称帝。所以我不认为曹操是汉的忠臣,虽然他在客观上对汉王朝功大于过。

历史事实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这都是《三国演义》成功塑造的形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