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怎样评价项羽乌江自刎

时间:2010-5-29 专题:项羽
怎样评价项羽乌江自刎
秦朝末年,二世皇帝胡亥昏庸凶暴,六国遗臣和许多人都乘机起兵,其中以项羽和刘邦两部最为强大。刘、项共事楚怀王,并接受怀王"先入关为王"的约言,分兵两路攻秦。公元前207年末到206年初,刘邦、项羽先后攻入咸阳,推翻了秦王朝。但项羽自以为比刘邦强大,不尊约会,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乘机从汉中出兵,入据关中。刘邦不像项羽那样暴虐、自专;善于用人,深得人心,所以愈战愈强,终于在垓下一战,逼得项羽在乌江边上自杀了。公元前202年,刘邦自立为皇帝(汉高祖)。

垓下之战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固镇濠城沱河南岸,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刘邦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

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

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万,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

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

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二十多万合兵一股,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率主力大军五、六十万,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等死!

后退则江北四郡皆已经被占,无路可退;退回江南则路途遥远,且道路被刘、英军所阻,必陷于汉军前后夹击之中,一样是死路一条!

当时的项羽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一次楚军最擅长的强力突击突破韩信三十万前军直接打掉刘邦这个中心指挥系统,以此击溃敌军,扭转战局!

而韩信的心中也应该十分清楚,楚军除了靠一次斩首突击之外根本是别无他法。所以,韩信故意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三十万大军所组成的数道铁墙的最后方,后面紧挨着刘邦本部十几万大军,最后面是周勃军;同时左右方各有孔熙、陈贺两个大阵配合。

韩信的这种排阵方法道理很简单,项羽若想发动进攻突破了三十万大军的战阵本就很不容易,他躲在最后就能使自己的指挥部尽可能必免被打掉;而如果项羽突破了三十万大军的战阵、则其可以迅速回退至刘邦十万主力的保护之中,继续保持指挥系统的存在;如果连这也被突破,那就由周勃的后军负责掩护刘邦和韩信二人逃离战场;而最重要的是其左右两翼的两个大阵,项羽一旦发动中央突破战术、向联军指挥部发起进攻,则左右军可以趁机向楚军后方迂回、改进楚军侧后,以迁制楚军的中央突破。这场战斗楚军能否胜利,只能取绝于项羽的一次冲锋能否在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以前得手。如果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前汉军的指挥系统还存在,那么楚军就将失败。这一点,双方主帅都非常清楚明白。

老实说,无论此战的结果如何,这一仗的艺术美感都不高,双方都谈不上什么出色的战术运用。

就这样,战斗打响了:

首先,韩信率五阵大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指韩信本部。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锋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锋。汉军接战,前阵立刻被击溃。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十万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三十万大军溃散一半多,一路之上无人可挡,直杀向韩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其意思便是为了节制楚军进攻侧翼、分离楚军骑兵步兵之间的配合、迁制楚军进攻。

经过半日厮杀,楚军破军无数,韩信的前军几乎被打成了废渣,但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当时的楚军,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风在前、冲开敌军一道道兵列线;后面是速度较快的主力骑兵急赶项羽、并将被项羽本人打开缺口的汉军散兵一一冲散踏过;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他们与未被骑兵踩死的汉兵一边厮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则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四万,被俘两万,仅剩不到四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汉军亦伤亡十几万,付出了远高于楚军的代价。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并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并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至此垓下决战到此结束。

点评: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

“垓下遗址”即古战场遗址于一九八六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项羽形象的主要特点:

勇猛无畏,豪爽刚直,知耻重义,纯朴率真,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有勇无谋,恃勇自负。
论项羽乌江自刎
 历史不会改变,它是偶然中酝酿出的必然结果。后人能够凭吊,能够发古幽思的牢骚一番,于今或许有益,于古却无所用。凡人们的脑袋里总是希冀着伟大,希冀着强有力的英雄好汉能够左右世界,有个完美的结局。或者,这只是个浪漫的选择,诚如今天的好莱圬大片,英雄美女的大片是要风行全球的。苏格兰的华莱士也罢,亚平宁的斯巴达克斯也罢,人们希望看到英雄,英雄身边的美人,以及在英雄和美女身后的故事。然而这似乎往往都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当然,中国的老百姓似乎也乐于看见发迹于江东的身形矫健的壮汉项羽骑着宝马良驹携着大美人虞姬与无赖子刘邦逐鹿中原,并最终取得胜利。

  无奈,所谓的英雄人物项羽最终连自己的女人都没有保住,使其自杀。而跟随他纵横四海的八千子弟兵也不得不在垓下丧失殆尽。尽管如此,项羽毕竟是称为所谓的英雄的,因而也就有英勇的表现,他带领所剩的二十几骑突围时在刘邦的军中往来驰骋,尽然也势无匹敌,杀得汉军鬼哭狼嚎。所以,按照项羽自己的说法是“非战不力,乃天亡我也”。照历史记载来看,项羽当时是可以生还的,因为乌江边的船老板已经要摆渡他渡江了。只是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才落得后来被汉军将领分了尸去领赏金了。

  有的后来人看来刘邦似乎是不英雄的,只是利用韩信的计谋让士兵唱楚地的歌使得楚军以为老家已经沦陷而哗散所至。也有人认为楚国故地好好的,如果项羽度过乌江的话,凭借其八千子弟便能纵横天下的本事何愁不能卷土重来?所谓“忍辱负重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因为英雄人物历来如此,韩信不是也有胯下之辱吗?是的,英雄是如此,然而项羽实是一匹夫耳!其不死于此必亡于彼,何足道哉!

  看看其有何根底足以行王道于天下?

  其一,暴唳无道。大概由于项羽自己确实有那么两下子,即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气能够大到抗鼎,而且兵多将广,于是他便自称“霸王”。所谓,上古逐于道德,中古逐于计谋,而今逐于气力。此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武力崇拜者。与秦军在巨鹿决战时,由于破釜沉舟而获大胜。勇猛倒是勇猛,然而其后来坑杀手无寸铁的秦军几十万与当年秦军坑杀赵军的暴唳有何异?与野兽有何异?秦朝的灭亡之根源就在于它本身的暴唳无道,只知道严刑峻法和奢侈浪费,不知道体惜百姓。如果走了一个暴君又来一个屠夫老百姓能答应吗?这几十万军人谁没有兄弟姐妹,妻儿老小,七亲八戚的,这样不是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吗?闻此噩耗,天下难道不会是人人自危?马上得天下,马上失之。而刘邦的做法却是与此公迥异。虽然正如《史记》记载的那样,刘邦实际也是个市井无赖,“好货宝美女”然而其进关中的时候却忍痛割爱并且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以怀柔取得了民心,这与项羽的滥杀和掠夺,以及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其智商可谓是天壤之别了。或者有人说刘邦只是个伪君子而已,然而无论其人品如何,一般老百姓是只认实惠的。况且,纵观整个汉朝汉武帝以前的历史主要都是贯彻刘邦以来所奉行的黄老思想,与民生息的。

  其二,体制弊病。秦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只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夏、商、周的天子们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已。他们不仅要跟周边的游牧民族战争,而且也很难控制他们手底下的地方军阀,即诸侯王国。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将这个局面演化得不可收拾,一句话,各自为政,相互杀伐。而在后来的反秦统治中各地的起义军都是把原来的七国诸侯的名号抬出来作为反秦的旗号的,项羽不是也搬出个楚王来吗?既然自己有本事在后来称霸王为什么不象秦朝那样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要大封各地王侯?刘邦便是借助两川作为自己的基地而后成功的!再则,好好的关中沃野千里,易守难攻占据中枢要地不占,偏要什么“富贵不知还乡,诚如锦衣夜行”,一心只想回家显摆而不知天下大势其短视何其之甚!

其三,刚愎自用。亚父范增,实在的说是一个能士,可谓深谋远虑。然而项羽轻易便听从别人离间,最后使得范增不得不弃他而去。大骂“竖子不足与谋!”这跟项羽的刚愎、多疑分不开的。每每听不下老先生的话,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鸿门宴上,一切本来都安排妥当要杀刘邦就如瓮中捉鳖,然而项羽却因为樊哙的舞剑而恐惧,犹豫不绝。难道此人不是个色厉内荏之徒吗?倒是很象三国时候的袁绍,即使有雄兵百万也难免一死。何以得天下?而刘邦则不同,心胸开阔,自认为武不及韩信,文不及张良,然而对于这些谋臣勇将却是言听计从。如此比较项羽何言?

  以我看来,项羽之死乃历史的必然。不死在乌江也必然在黑江白江,象他这种不知道天下为何物的匹夫之勇的人即使过江也只能是真正对不起江东父老而已。所以,悲剧,对于他个人来说似乎还壮烈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