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我想问问《长恨歌》中是如何评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

时间:2010-5-31 专题:唐玄宗与杨贵妃
我想问问《长恨歌》中是如何评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
请具体、详细地回答!

情爱虚幻
最后一句就可以总结全篇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爱情的最高境界也就只有通过悲剧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李杨之恋是肯定的,是真感情,抛却了世俗的偏见。
与其平平淡淡过一生,不如轰轰烈烈爱一场!一生有一个深爱的足够了,如果你一生都没有找到一个让你爱得死去活来的人,会很遗憾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想爱就爱想恨就恨,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
唐玄宗对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杨贵妃对唐玄宗: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出生于陕西渭南。白居易是杜甫的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元和元年腊月,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偶然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感慨系之。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长诗,陈鸿写一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该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记为《长恨歌传》。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历史人物并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创造出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杨贵妃聪颖美貌,又通晓音律、能歌善舞,与唐明皇有过一段神仙眷属般的日子。范阳(亦即渔阳)掀起的战火惊醒了二人的美梦,杨贵妃随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后,被迫自缢而死。但是,民间始终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所以白诗后段有上天入地之一说。虽然历来对此诗的正宗解法是:对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现象有所不满和讽刺,但作者毕竟对这君王中难得的一段真情故事寄以同情和推崇,所以全诗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爱情气息,再加上作者优美的文笔,不免令人读之扼腕叹息,浑忘此乃讽刺之诗也。《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全家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兵马仓皇出逃西蜀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杨氏归阴,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本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均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良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索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更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这里,诗歌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及寂寞悲伤、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正由于前一段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土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从「临邛道土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多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深化了主题,既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加重了「长恨」的分量,给读者以无穷联想、回味的余地。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所在。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说到《长恨歌》的创作缘起,往往首先提到这样一件事,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作者35岁时被任命为周至县尉,在这里结识了擅长史学的文学家陈鸿和王质夫,彼此唱和。同年十二月三人同游仙游寺,谈起唐明皇和杨贵妃事感慨系之。恐这一「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陈鸿《长恨歌传》),遂推「深于诗,多于情」(同上)的白居易为之作歌,于是白、陈相继写了《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长恨歌》的作者「多于情」,遂使其诗成为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传之千古的名篇佳作;而看重「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陈鸿所作之传,其魅力则难以与白诗同日而语。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温白居易在写作《长恨歌》之前的全部创作和有关经历,可以发现这样两件事:第一件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作者33岁在长安任校书郎时,有徐州之游并曾赴节度使张愔之宴。席间,善歌舞、雅多风态的愔之爱妓眄眄(即关盼盼)出以佐宴,为此白居易赠诗二句(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从白居易以后所写《燕子诗三首》来看,关盼盼这个多情多义的女子当给白氏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件是贞元二十年,白氏举家迁往秦中卜居渭河北岸的下邽金氏村,在此之前白氏曾家居徐州符离(今安徽符离集),27岁自符离移家洛阳时写了一首《留别》诗,从中可得知两年前白氏已与符离一名年方十五、六的女子湘灵相恋。此后在《白香山集》中不时可以发现诸如「寄湘灵」、「怀湘灵」、「寄远」、「感情」、「长相思」、「生离别」、「潜别离」、「旧梦」等等,写的都是与「娉婷」女湘灵相恋、相别、相思之情。白氏33岁时全家迁往长安就意味着不得不与正在热恋着的湘灵「生离别」。两年后在他写《长恨歌》时,这段恋情是不会忘记的。那么白居易是不是把上述两件事移入了《长恨歌》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先说不是,即《长恨歌》写的不是一般的爱情,它是封建帝王和获取专宠地位的贵妃之间的「爱」。这种爱在宫廷内即表现为「重色」和邀宠。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一语双关。「思倾国」,果倾国。作50年太平天子的唐明皇,因为对杨妃的「倾国」之貌和娇媚之态的宠爱,尽日享乐,贻误了国事,这不仅与导致安史之乱有很大关系,也铸成了自身的无可挽回的爱情悲剧。长诗从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写的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讽谕意味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辛辣的,讽谕论者的依据主要来自这一部分。或者说《长恨歌》的前一部分是讽谕多于风情。中间部分大致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40多句,可谓讽谕与风情交融。这是因为《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主角,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与其生死攸关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除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还有「千乘万骑西南行」的「玄宗幸蜀」和「六军不发」的「马嵬兵变」,这些事如果一一铺开来写,每一件都可以构成一大篇政治讽谕诗,然而这不是当时白居易的所长亦与其彼时的胸中块垒不甚相关,于是作者巧妙地进行了剪裁,把那种可能形成「劝君歌」的政治素材尽量压缩为副题,或一笔带过,而以重笔泼墨突出其作为爱和恨的正题。比如安史之乱的直接政治后果是严重破坏生产,使唐朝由盛而衰,造成藩镇割据,而此诗写到「渔阳鼙鼓」,只说它「惊破霓裳羽衣曲」,结束了李、杨那种「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纵情享乐生活。再如据史书记载,马嵬兵变是指唐宿卫宫禁的将领陈玄礼,在安史之乱中随玄宗入蜀,在马嵬坡与士兵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事。此诗第二部分在写到此事时隐约其辞,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带过。这样写来,作为这一爱情悲剧的男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才是统一完整的,整个第二部分写他对杨妃的那种刻骨思念才有说服力,也为下一步完全过渡到风情之歌留有余地。说白居易把恋湘灵、遇盼盼二事移入《长恨歌》,可以从此诗的第三部分找到内证。这一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终篇共46句。赵翼《瓯北诗话》称《长恨歌》「有声有情,可歌可泣」,主要当是指的这一部分。其写杨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完全是虚构的,而在虚构这一部分时,作者以往的生活积累不能不被调动起来,有的甚至可能从潜意识中显现出来。「仙袂飘摇」而益感「君王」旧情的贵妃魂魄,难道没有「风袅牡丹花」而又笃于情爱的关盼盼的影子吗?如果把白居易为感念湘灵而写的《潜别离》与《长恨歌》的第三部分对读,不难发现有着明显的移情痕迹,甚至有些诗句和物件都打有白氏生活的印记,比如《潜别离》的「两心之外无人知」、「利剑斩断连理枝」等,与《长恨歌》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诸句,则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又如《长恨歌》中的杨妃仙魂那么郑重地「惟将旧物表深情」,很可能当年湘灵把一双绣履赠送给白居易时就是这样郑重而深情,只不过到了《长恨歌》里绣鞋变成了钗钿而已。所以此诗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多半都是作者自身恋爱悲剧的移情,下面的例证则可从反面说明这一点。对于「孤灯挑尽未成眠」句,前人曾笑话说这是书生之见,讥其写得寒酸,并反问说:「兴庆宫应不烧烛,明皇自挑灯乎?」问题很可能出在作者当时尚未任左拾遗,没有充分的宫廷生活实践而把自己作为平民时的一段失恋感受径行移到皇帝身上的缘故。这虽然是一种细节上的疏忽却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对湘灵刻骨铭心的思念,凭空则很难写出诸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令心似钗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感人肺腑的诗句,没有这些就没有《长恨歌》,没有与「长情人」湘灵相恋八年之久的白居易,凭他「李杨始末」如何家喻户晓,也不见得有《长恨歌》!所以《长恨歌》第三部分人物形象的模特儿很可能是白居易和他被人拆散了的恋人湘灵,而《白香山集》中的十多首有关湘灵的诗当是《长恨歌》主要作为爱情之歌的生活素材。个人认为,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若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白居易自身的爱情悲剧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该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该诗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