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从曹操杀华佗一事中可看出曹操是怎样的人

时间:2010-6-4 专题:神医华佗
从曹操杀华佗一事中可看出曹操是怎样的人
解读曹操
题记:《邺中歌》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一提起曹操,我先是条件反射似的猛一摇头;略有所思,再一点头;度忖度,又摇了摇头;重思虑,最后不得不点头。不过详尽此诗,倒并不敢说它对曹操的评价最为准确,但格外妥帖,尤其是最后两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历来成了人们心中的共识,倒是千古绝唱,另人回味无穷。既然众说纷纭,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曹操。
起初摇头,那时因为曹操在民间的名声实在不好,关于他的明言逸事实在不下少数。如望梅止渴,捉刀之人,曹操八里桥追关羽,说曹操曹操到,“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总之,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以“白脸宰相”,“乱世奸雄”的负面形象出现,甚至成了独裁,武断,多疑,阴险的代名词。
对曹操不管是骂还是贬,我认为这要追咎于罗贯中老先生,《三国演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尊刘抑曹”,中国人对曹操的斥责也应证了封建正统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儒家思想,尤其是明清压抑人才的反动心学。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曹操,还是应当去读一读《三国志-魏武本纪》,可惜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相比,太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三国志-魏武本纪》与《三国演义》相比的劣势就不言而喻了。
究曹操挨骂之因,我想还是有史可依的。正因为他对一些小事情处理地过分,以致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死抓住小辫子不放。例如他诛孔融一族,诱杀马腾,流放祢衡,一意孤行,杀了华佗,戮杨修以发泄一时战事之不得意,一不做,二不休,将吕伯奢一家老小尽数斩尽,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可谓恩将仇报。我认为他做的事情是互有对错。东汉末年,烽火来连天,军阀混战,天子奔于野,庶民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寻求一个安定的环境正是众望所归。而孔融、祢衡却整天以“清流”标榜,不识时务,像苍蝇似的在曹操耳朵边指桑骂槐,久而久之,不烦才怪呢。这种人,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推入黄土,所以曹操长痛不如短痛,来了个快刀斩乱麻。诱杀马腾,那只是逐鹿中原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兵不厌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战略战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至于杨修嘛,他自恃才傲物,时常有意无意的指责曹操的错误,曹操对他是妒其能,爱其才;爱其才,妒其能。草木皆有情,何况曹操,他对杨修始终有两件事放心不下。其一,杨修是曹操最大死敌袁绍的外甥,难免有怀疑之嫌。其二,杨修与丁氏兄弟结为朋党,参与曹植夺嗣一事,这正是历代君王所忌恨的,曹操为扶植曹丕也只能折曹植羽翼了,也算是杀一儆百吧。与匈奴那位慧眼识英雄的使者以及华佗、吕伯奢相比,杨修岂不是幸运多了。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中国人历来在“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两者之间徘徊。还有,中国人没有美国人对英雄的崇拜热衷,相反,却对失败者或悲剧英雄充满恻隐之心。项羽和刘邦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虽然说失去了江山美人,却以独到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后人。而曹操则是里外两相难:成吧,他没有统一中国,刘备、孙权与他三分天下——这个或许是他到死未敢称帝之因吧,也是后人对他不愿冠以“英雄”称号的一大原因吧。败吧,他又为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况且,曹魏的江山是断送在他的子孙手中,并不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他是赢得了战略牌,然而这个也是有副作用的,架空天子,再封建王朝,这可是是大大的不敬,为人所厌恶。可是不知不觉,这个绣球让刘备给“套”了去,刘备以汉朝正统的血缘身份来拉笼人心。尤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星损五丈原,虽死忧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三国演义》更是将他神化的无所不能,话都到这个份上了,曹魏只能当靶子,只有挨骂的份了。究诸上之原因,所以曹操在骨子里不被人们信服。
仔细品味《三国志-魏武本纪》,还是从心底赞叹曹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兼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者,自古有几?!屈指可数。诗人或许与英雄扯不上关系,但曹操在建安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上的确有一席之地,这个我们姑且不论。
不过纵观曹操一生,他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一是求贤人若渴,唯才是举,知人善用。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可谓是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些人才,他们最后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刘备失徐州,来投靠曹操,程昱劝曹操杀掉刘备,曹操不听,反而在梅院煮酒轮英雄时,“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可谓是尽诉衷肠,意在招纳贤才。不料刘备并非池中之物,借征讨袁术之名,砸开金锁走蛟龙。当刘备在徐州杀死车胃反叛时,曹操没有一错再错,而是当机立断,趁其羽翼未丰之际,击溃了他。曹操八里桥追关羽,一方面是在赞扬关羽忠勇可嘉,另一方面也反射出曹操爱惜人才之心。至于吕布吗,那个“三姓家奴”反复无常,谁养谁都怕,所以曹操尽管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赞叹,还是疑人不用,枭首白门楼。
二是审时度势。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岌岌可危,在这大厦将倾之际,群雄逐鹿中原,大大小小的军阀各割据一方,曹操亦是在这夹缝中求生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操正是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才得以开疆拓土。早在黄巾大起义时,曹操就以其独特的睿智看穿了黄巾军流寇主义的弱点,昼夜会战,使得黄巾军三十余万众叩首献降,于是,曹操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他吸取经验,占据兖州(今河南)为根据地。实行屯田制度,安定生产,安稳民心。兖州乃是四战之地,无险可恃,所以“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曹操不遗余力地向外扩张,采取了正确巧妙的战略战术,“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征张绣,讨吕布,伐刘辟,破刘备……几番征战,终于统一河南地,最终与袁绍在官渡一决雌雄,“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这个一段阐述再精确不过了,曹操以惊人的毅力与精湛的奇袭,使得官渡成为战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曹操从袁绍大帐中发现他麾下的官员将士与袁绍私通的信函后,一封未阅,一律焚之。这恰恰是对历来人们讥骂他虚伪的最好反驳。
三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赤壁之战,曹操输了,然而胜负乃兵家常事,北回后的曹操并没有像袁绍一样一蹶不振,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苦练内功,继续发展生产,使得黄河流域重新焕发生机。即使在刘备、孙权、关羽、马超闹得狼烟四起时,曹操依然稳坐钓鱼台,有条不紊的指挥各个战线,“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统筹规划,游刃有余。
我并没有对曹操翻案的意思,只是一家之言而已。通读《三国志-魏武本纪》后,只觉得用“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来形容曹操倒为恰当,《邺中歌》更是对曹操形象的写照,“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倒是将曹操两面性的刻画的淋漓尽致。末了,对于曹操,我只能说三份过六份对,另外一份留给别人自去揣测吧。

从曹操杀华佗一事中可看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疑的的人。
从曹操这方面说,曹操要华佗专门为自己看病,而且对华佗妻子有病也表现得...不仅是曹操,当时所有当官的人都没有把官员以外的人看作是人,更谈不上是人才。...《三国志》《后汉书》的《华佗传》都没有提到华佗要开颅为曹操治疗头风病一事。....这是曹操杀了华佗之后所说的话,所以,不排除曹操这话有为自己开脱的因素,而且,这种因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