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中国有多少叫姜建昌

时间:2010-6-6 专题:晏婴
中国有多少叫姜建昌
中国有68叫姜建昌

临淄原八景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作者:韩超然临淄龙池村公元1564年作品
齐国故都——临淄八景
姜建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2004年被国际足联、亚足联认可为世界足球起源地。自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富庶的强国——齐国的都城,达800年之久。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在东周列国中以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开明、军事最强大著称;临淄曾是春秋战国乃至西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有“海内名都”、“东方古罗马”的美誉。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涌现出了太公、桓公、管仲、晏婴、齐威王等著名政治家;孙武、田穰苴、孙膑、田单等著名军事家;淳于髡、邹衍、田骈、鲁仲连等著名思想家,创造了以改革、开放、务实、包容为主要特征的齐文化。现在的临淄,风光秀美,景色怡人,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有桐林(田旺)遗址、齐国故城、田齐王陵三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古文化遗址、156座大型古墓,出土文物数以万计,被誉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
  临淄的自然、人文景观历来被人们称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八景。有明代流传至今的八景诗为人所津津乐道:“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阴夏日浓。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搂头听晓钟。”

  八景之一:“高阳馆外酒旗风”,描写的是当年高阳城酒馆林立、酒旗猎猎的繁华景象。高阳故城位于齐国故城西北16公里,即今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200米处。城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65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为48.75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原,南临乌河。遗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残垣痕迹清晰可辨,建筑遗迹甚多,并多次发现春秋战国和汉代瓦当。1984年,该遗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阳故城与渠丘故邑同处一址,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城邑,临淄辖四邑之一。古书中此处又称葵丘、籧丘。著名的瓜及而代典故即发生在这里。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来讲好瓜熟了就换防,结果到了轮换的时候还不见襄公派人来接替他们,于是他们就派使者去向襄公献瓜,暗示襄公要兑现诺言,结果不讲信义的襄公不但不派人接替他们,反而恶语相加,肆意侮辱。连称、管至父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三个人一起杀死了齐襄公。高阳故城,还是北魏时期贾思勰在此任高阳郡太守时撰写《齐民要术》的地方。《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巨著。这本书是在前代农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尤其是以今淄博市为中心的齐地农业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引用有关书籍156种,采集农谚歌谣30余条,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八景之二:“矮矮槐阴夏日浓”,描写的是今临淄辛店街道办矮槐树村一棵宋代小槐树,在夏天绿树成阴,郁郁葱葱的景色。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时曾率一支人马在该村古邮亭旁歇息。时值六月,天气炎热,赵匡胤将汗水浸湿的战袍脱下,蒙在邮亭不远处的一小槐树上面晾晒。战袍一时难以晾干,于是,他就在槐荫里躺下歇息。一觉睡到日薄西山,奇怪的是槐荫依旧。他的战袍乃龙袍,重如山岳,压得小槐树从此不再长高,故称“矮槐树”,该村也因此而得名。
  矮槐树邻近乌河。乌河古称耏水、干水、溡水、乌龙江,源于大武黄山之阴,全长50.5公里。村东有一跨河古桥“溡源桥”,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64年),是古代鲁中地区著名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有名的齐鲁干时之战,就发生在此处。公元前686年,鲁庄公亲率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位。并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管仲在半道上遇见小白一行人,弯弓搭箭,射中了小白。小白惨叫一声,假装中箭。其实管仲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赶至齐都后,在鲍叔牙辅佐下登位,也就是齐桓公。鲍叔牙一面派仲孙湫去迎告鲁庄公,一面布置好埋伏,做好迎击鲁国的军事准备。而这边管仲回营,告诉鲁庄公和公子纠已将小白射死,这帮人便不再急着赶路,过了好几天才进入齐地。仲孙湫来见鲁庄公,说小白业已登位。鲁庄公不肯就此罢休,遂与鲍叔牙率领的齐国军队大战于乾时。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跳下华美的戎辂(战车),换乘轻便兵车,率败兵狼狈逃回鲁国。鲍叔牙乘胜率兵进逼鲁国,直抵曲阜。鲁庄公只好处死了公子纠,将管仲装进囚车,交给了齐国。

  八景之三:“秋入龙池月皎皎”,写的是秋夜,月影倒映在名泉龙池那一汪碧水之上的皎洁美景。龙池在今临淄齐陵街道办东、西龙池村附近,已干涸。两龙池村原有著名寺院龙泉寺,昔日这里殿宇轩昂,石佛屹立,碑碣幢幢,为一方胜地。婉约派词学大家李清照之夫、曾任北宋淄州知州的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临景赋词曰:“原水混混,绿竹猗猗。”寺内原保存御赐石碑一座,刻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高2.2米,宽0.87米,厚0.23米,上刻清圣祖赐龙泉寺的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八景之四:“春回牛山雨蒙蒙。”,讲的是冬去春来,小雨蒙蒙,松柏吐翠、怪石嶙峋的牛山在云气蒸腾,波光潋滟之中显得格外巍峨秀丽,风光怡人。牛山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南10里,在今临淄区齐陵镇境内,海拔174米。牛山传说得名于齐国始祖姜太公。周武王灭商之后,姜太公被封于齐地营丘。而营丘当时又为占据胶东半岛的土著部落——莱夷所觊觎许久。为了赶在当时实力强大的莱侯之前,抢占对营丘的控制权,姜太公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由于是夜行军急行军,姜太公迷了路。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奇迹出现了。月光下不远处的一头神牛,自告奋勇为姜太公带路。这头神牛走啊走啊,一直把姜太公带到了淄河边,过了淄河就是营丘了。还没等大喜过望的姜太公表示感谢,这头乐于助人的神牛突然消失了,变成了一座巍峨秀丽的山。姜太公为了感谢这头神牛,便把这座山命名为牛山。
  牛山及其周围,有丰富的齐文化遗存、人文景观和许多脍炙人口、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牛山山顶的“景公流涕处”和位于牛山北麓的管仲墓。景公流涕的故事见于《晏子春秋》,景公在牛山游玩时,北望齐都想到人生短暂,自己不能永享荣华富贵,便嚎啕大哭。景公的佞臣艾孔和梁丘据一见景公大哭,也虚伪的跟着大哭起来。贤相晏婴见此情景,一方面对艾孔、梁丘据的谄媚行为表示了极大地反感,另一方面告诫景公时间的流逝,生死的交替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贤明的太公桓公,勇武的灵公庄公都活着的话,也就没有你景公来当国君了。启发景公珍惜现在的君位,继承发扬祖先的事业,在有生之年有一番作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管仲墓在牛山北麓,墓高14米,东西34米,南北近14米。墓前立石碑两方,一方刻“管仲像”,一方刻“齐相管夷吾之墓”,并阴刻其简历。名相管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曾辅佐齐桓公姜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首霸伟业。目前,齐文化旅游开发重点项目——管仲纪念馆已经建成开馆,成为全国著名、海内外游客云集的旅游胜地。
  牛山以其风光秀丽,文化内涵深厚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客来此感悟自然,怀古思今,嬉戏游玩。战国时期的孟子登临此山时曾发出过“牛山之木尝美矣”的赞叹;三国时期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临淄侯曹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清代文坛的代表人物博山人赵执信都曾在登临此山后留下了赞美牛山,慨叹历史兴亡和人生荣辱悲欢的传世佳构。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的牛山庙会更是远近闻名,热闹非凡。在六天的会期里,人们或游春踏青,或秋日登高,或酬神祭祖,或买卖交易,熙熙攘攘,盛况空前。

  八景之五:”古冢遗迹怀晏相”,说的是人们在晏婴冢旁深切怀念”辅弱主以图强、佐景公以中兴“的贤相晏婴的动人情景。晏婴冢,今在临淄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墓高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3米。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公元1598年)钦差巡抚都察院御史应元题“齐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三年重修碑共三座。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世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
  晏子的节俭力行被后人传为千年佳话。据《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住的是低矮狭小的住宅,乘的是驽马破车,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干饭就咸菜。身为大国的宰相,生活如此清苦,连国君都看不下去了,要给他换住宅、换车子、赐金银加封邑,但都被他谢绝了。晏子机警善变,足智多谋,他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更是世代流传。
  后世的人对晏子都非常崇敬。清代诗人邓性在《晏婴遗冢》一诗中这样写道:“当年清节励狐裘,讽谏功高谁能俦。咫尺计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清代另一位诗人崔振宗在《吊晏婴冢》中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匹马空郊泪欲倾,苍烟远近暗荒城。交游海内生平遍,衰草斜阳哭晏婴。”

  八景之六:“荒台故址吊桓公”,描写的是后人登临桓公台,凭吊这位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的情景。桓公台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长胡村东南约一公里处,是齐故城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据探测得知,此台地下夯土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台顶分两层,现台高14米,为齐故城的制高点。台南坡稍缓。1981年,在南坡修建了台阶百余级,通达台顶。其余三面坡度略陡。桓公台150米外,原有河沟围绕,现已淤积如平地。台四周是大片的开阔地,均属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宫殿遗址。桓公台正南有“桓公台建筑遗址”标志石碑一座。
  在桓公台东北约200米处,曾发掘清理出一个汉代建筑基址,其下层是东周时期的宫殿基址,柱础石仍完整无损;东北1000米处,现存一处6000平方米的宫阙遗址,高出地面约半米,俗称“金銮殿”。它是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的一部分,曾经在此出土了铺地花纹方砖、屋脊砖,及有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瓦当等。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名叫姜小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八景之七“淄江钓罢归来晚”,写的是在日落西山,残阳夕照,人们在淄河边钓鱼归来怡然自得、悠闲快乐的生活。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临淄的文明。《禹贡》记载:“潍淄其道(导)。”《元和郡县志》中,亦记有大禹疏导淄河的传说。据考证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971年,上游太河水库建成,临淄区内河段干涸。2002年9月,临淄成功建造起蓄水150万立方米的太公湖,使淄河再现清流。
  淄河进入临淄境内,沿途多风景名胜。边河乡境内有临淄区最高峰、海拔509.4米的天堂寨;南王镇地段有名泉公泉峪,传说孟子当年来齐讲学,曾在此居住;齐陵街道办河段有著名的天齐渊,俗称温泉,为淄河水源之一。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此祭祀过天主神;柳店村附近是淄河与东西古道相交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马陉。《左传》记载:“入自丘舆,击马陉是也”。就指此地。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中旬,南捻军越青石关进周村,破金岭镇东去,曾在淄河店全歼驻守此地的旗兵及益都乡团;齐都镇东古城村东修真观东淄水河畔,有“田单解裘处”;敬仲镇徐家圈村有清代武状元徐华清墓,白兔丘村有齐国上卿高傒墓。
  淄河作为临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引无数文人墨客舞文弄墨,流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清朝的邓性有著名的《淄江晚钓》诗:“断岸潆洄碎石津,波光遥映月生春。于今偶见垂钓叟,回忆当年钓渭人。”

  八景之八“西寺搂头听晓钟”,写的是每当破晓,临淄县城西部的西天寺那沉重浑厚的钟声响彻云霄,声音远达方圆十余外。据史料记载,西天寺又名三元阁,为南北朝十六国后赵皇帝石虎所建,当初名为兴国寺。到北魏时期,统治者又在寺后修建大石佛(现大石佛存于临淄石刻艺术馆中,佛身高5.6米、宽1.8米、厚1米,面庞丰满,头饰螺髻,赤足袒胸,身披通肩袈裟立于覆莲座上。雕刻手法呈现北魏风格),至宋代经过修建,该寺更名为广化寺。元代惠帝至正年间被毁。直到明代初年在光化寺旧址重新建寺,更名西寺,又名西天寺,明神宗万历年间,有太师李良监理重修的记载。该寺规模广阔,建筑宏伟。最盛时整个建筑北起石佛像,南至石塔群,跨度约三华里。其主建筑以砖石结构立于高阁之上,有大殿三座,每座各三间,分别为“天元”、“地元”、“人元”。这正是西天寺又称三元阁的缘由。阁下有门洞可以通过。阁旁建庙门、僧房、钟楼,与高阁浑然一体。钟楼内吊有一人多高的铁钟。早晨浑厚的钟声在辽阔的原野上飘荡。
无数个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