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历史人物“多尔衮”为何没称王?

时间:2010-6-10 专题:多尔衮
关于多尔衮的内心活动,现代可见的史料不得而知,况且他也不象以后的几个皇帝有诗作传世,多少也透露些许情绪,顺治就更简单了,纵情纵欲作皇帝。

无可否认,多尔衮是个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人,他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抉择,非但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和身家性命,也关系到满族整个民族的命运。他对权力帝位有着极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创业之主,福临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关后也是他亲自派车驾迎幼帝,福临在北京的称帝他是总导演,福临的登基诏书是他领着满汉群臣逐字逐句反复推敲而成的。他生前并没有想废掉幼主,虽然不能说他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他毕竟没有走出这一步,这不能说他太优柔寡断,也不能说他势不如人,却只能说这是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后所作的明智抉择,这也与他的一贯行事作风相吻合。

客观环境是顺治虽说是个空架子皇帝,但他毕竟是皇权的象征,而孝庄虽然不掌权,可她还是起到了牵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后还有蒙古力量的支持,然而总体来说,实力不足以与多尔衮抗衡,所以多尔衮要称帝是完全可以作到的,但是要作到满族内部不受一点冲击和影响,完成不流血的政变却很难说。

多尔衮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但决不是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人,他绝对不是吴三桂袁世凯之流为了作皇帝不顾一切,也不象清朝中叶的林爽文意图割据台湾称王,一边吃着红薯身上穿着破衣烂衫而南面独坐受群臣朝拜,他有更高的野心和理想,他要把他的民族带入新的天地和世代开创万世基业。历史学者们公然他不称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始终顾及到满洲整体的利益和清朝的统治,他不愿意为了名位造成最高统治层的分裂,也不愿意破坏满族的团结,因而可能延缓甚至严重租碍清军统一全国的进程或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政局有所动摇。多尔衮的这种行为是历史上统治者中很罕见的,但也说明了满族是个很有向心力的民族。

多尔衮有称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统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壮志(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光是有个周公的美名是不足以让他放弃称帝欲望的)。入关之初,他握有绝对兵权,称帝可谓易如反掌,前明降臣劝进的也很多,他没有称帝就是为了上述原因。当时虽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是仅仅据有京畿四周的一小部分,南面有南明宏光政权,西面李自成占有半壁江山,四川有张献忠,敌对势力加起来有二,三百万的军队,而清军倾全国之力也不到十三万,其中满洲八旗也就五万余人,所以这时的清朝统治是极其不稳的,谁得天下都有可能。多尔衮只有大力集中权力维持最高决策层的正常运行并团结满族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完成统一中原这一艰巨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选择的战略方针是先对付大顺军,对南明则不战不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也正是由於李自成,张献忠抢着当皇帝,抢地盘,而南明各个政权
也为了争夺正统而内斗的不可开交,才让多尔衮的清军各个击破以风卷残云之势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试想如果农民军和南明能摈除个人私欲,联合抗清,清军再精锐也不可能统一全国。这正是作了皇帝的失了江山,而不做皇帝的得了江山。所以明末清初之际,多尔衮绝对是关键人物,他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素养,与满族社会他人包括他的同母兄弟的昧于各人私欲,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以及南明诸王将士,不可同日而语,而以后的代代清帝都应该好好感谢这位叔祖。多尔衮到死没有看到九洲干戈息止的太平天下,也没有做成皇帝,但他实际上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君临天下的第一人,他绝对是满族的民族英雄,比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毫不逊色的一代豪杰。
多尔衮是不想因为自己当了皇帝破坏整个满族的团结!
(zt)从多尔衮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很讲求实际,对虚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讽的态度,所以他真要当皇帝,不会顾及篡位的骂名。

现在的史学家们一致共认多尔衮实在当的起“睿亲王”这个“睿”字,从他可以当皇帝而选择不当,很多人是真心佩服他懂得审时度势,毕竟皇帝这个头衔实在是太诱人了,袁世凯哪怕是当83天皇帝也要硬来,吴三桂兵败如山倒还要过把皇帝的瘾,台湾的林爽方穿破布啃地瓜也还坐在土敦上称万岁,可见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枭雄,狗熊要当皇帝。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硬要称帝也可以,但是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团,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就算以力服敌,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这样就算当了皇帝也没多大的意思。再说多尔衮其人政治目光敏锐,志向高远,早就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更何况让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他推举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的确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并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

入关以后,多尔衮又再次拒绝了明朝降臣的劝进,反而在较短的时间将小皇帝接进紫禁城。他需要通过顺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来迅速确定以清代明这个事实,非但是对汉人的正式宣告,也坚定了满族内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当时自行在北京称帝,满族内部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这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整个满族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我想如果假多尔衮以天年,很难说他不会最终称帝,但终他摄政时期,战乱频仍,他是不会在大业未定,人心纷乱的时候作出不恰当的选择。但是从他自顺治四年后的系列作法,特别是在多铎死后又设立理政三王,他很可能已经彻底打消了取福临而代之的念头。
评论:他好伟大

摄政王多尔衮,没有做皇帝

第二次帝位的争夺皇太极暴毙,他已然战功赫赫,但他为大清避免内讧,入主中原,完成太祖太宗的夙愿,满足满清贵族的整体利益,而放弃皇位,添居摄政之位,1644年他率军入关,乃念天下未平,他仍需像豪格鳌拜这样的八旗战将为他沙场效命,所以他也只有等,因为他常年征战,加上大补,而且性欲比较强,所以30多岁身体就不怎么好,当铲除了一些政敌之后,身体大不如前,我猜这时他的确可以称帝了,但多铎在他之前已经逝世,他的继子多尔博比甚至还要小,他的12哥阿济格虽然身体很好,也的确有统军之才却无治理江山之能,所以让顺治继续当皇帝,因为他的师傅是自己亲自请的,他也是心有不甘,但因为他是看看着大清一步步成长的,他想当皇帝也是无疑也是为了大清的繁荣昌盛他后继无人,大清必将再次混乱,所以他只有让顺治继续称帝,来稳住整个大清帝国直到他龙御归天。可惜顺治这个庸君不知感恩,枉费多尔衮的良苦用心,令人可悲可叹、、

如果他称王,将会遗臭万年,这点他还是知道的,不过他当了摄政王,相当于代理皇上管理国家,实际权利在他手上,所以他不用称王了,这有点类似当年的曹操,想称王却碍于社会的舆论,终究不能称王。


他没有称王,是因为他心怀天下,满洲整体的利益和清朝的统治与帝王这个虚名孰轻孰重,他能分清。作为统治者,这种胸襟实为罕见。他知道大清还没有坐稳江山,如果急于名位造成族内分裂、内耗,从而给李自成等人可乘之机,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人心不定、江山不稳,那么他得了帝位又有何价值?他要“示人民有更始之庆,无亡国之惨耳”。当时清朝虽然占据北京,但南有朱由崧,西有李自成,川有张献忠,不算各地不断出现的小范围兵变,累加起来的兵力也有二,三百万,而清军倾全国之力也不超过二十万,满族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这时的清朝统治极不稳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江山重于帝位,唯有齐心协力方能成就千古大业。反观南明各个朱姓朝廷还在争夺正统,为了残破的政权打内战,李自成、张献忠之辈更不会想到联合起来抗击外族,他们的鄙俗在多尔衮浩瀚的胸怀面前无地自容,以致被清军以风卷残云之势逐个击破最终统一了天下。多尔衮没有称帝,但他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君临天下的第一人。当我们的地理课本自豪地写上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有不小的一部分是清王朝开辟的疆土,更不要忘记清朝开国时的版图是不可思议的1400万平方公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多尔衮为之魂牵梦绕、心力交瘁的地方,无处不流淌着他的鲜血。
多尔衮毕竟只是亲王、辅政大臣、虽然他和太后有一腿、但是他是谋权的、怎么敢称王呢
尔衮为什么要立福临为帝,他为什么同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见,去立福临为帝呢?应该说原因有如下两个:第一,是以退为进,摄政称王。一提到多尔衮立福临,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误会,马上就会把全部注意力盯到一个什么问题上,多尔衮别跟庄妃有一腿吧?肯定是,要不然干嘛支持他。诸位且不想,立福临不是多尔衮提出的,那是郑亲王济尔哈朗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时候您要说,多尔衮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点什么不清不白的关系,我不大同意。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花边新闻,没有,最起码这个时候他们之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也没有。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他的想法太简单了,既然他当皇帝我不愿意,我当他不愿意,咱们各退一步的条件下,咱们就得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合适的人选最好是一个小孩子,而福临恰恰又小,但福临这个人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提他就同意,为什么?他也清楚福临的特殊地位,确立福临,双方都没问题,这是一个小孩子,我能当摄政王,而且确立福临还能争取满蒙之间的团结,这是太当务之急了,只要争取了满蒙之间的团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灭掉大明朝呢。所以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种选择。第二,也就是支持立福临的第二个原因—避免内讧,顾全大局。这个刚才我们说了。首先这个大局是什么呢?就是满洲人的团结。在这个问题上,他绝对不可以让豪格当皇上,自己也不能当皇上。豪格当了皇上那会怎么算计他啊?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好,让年幼的扶正,我既可以达到满洲人内部的团结,也可以达到满蒙的团结,我就可以灭掉大明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接受了济尔哈朗的意见。济尔哈朗他更高兴啊,他提出让福临当皇上,他就是有他的想法,他可以沾光。原来我们这个家族,努尔哈赤他们家哥俩儿,我们这支在这个朝廷中什么地位都没有,任人宰割,这回,从此以后,我们舒尔哈齐一支的人崛起了,我们说话算数了,我们可以也当辅政王了。这个江山有我们这家的一半了,我从此以后可以扩充我这个蓝旗的势力。他也想着他那支子呢,他代表着他们那个家族,所以他也高兴。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立福临为帝,不但达到了整个满洲人的团结,而且还达成了满蒙的团结。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处置当初拥立多尔衮的人和当初拥立豪格的人,也就是处置双方的反对者呢?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处死阿达礼和他的伯父硕托。硕托是礼亲王代善的二儿子,阿达礼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这两个人在9月26日的皇位争夺战中一直坚定地站在多尔衮的一边的。那多尔衮在新皇帝继位以后,第一件事就处死这两个人,怎么回事?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他说这两个人看到新的皇上不是多尔衮,就想发动政变。杀掉豪格和新皇帝,强行拥立多尔衮为帝。结果被他们的家长礼亲王代善发现,代善大义灭亲,马上向多尔衮告发,代善向多尔衮告发了自己的儿孙两辈之后,把这两个人押到了多尔衮那儿,多尔衮下令,将这两个人处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