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周瑜真的想要诸葛亮死吗?

时间:2010-6-10 专题:周瑜

没有啊,那完全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历史上我们连说这俩人见过面的证据都没有,更没有交过锋,周瑜活着时诸葛亮还没有崭露什么头脚呢,周瑜不曾加害过他,甚至没有注意过他,周瑜曾经给孙权上书说,刘备是枭雄,关张是虎狼之将,提都没提过诸葛亮的事。历史上,诸葛亮当时还不够格让周瑜加害,周瑜想加害的人是刘备,但是因为孙权的原因,没有加害成功,至于孙权为什么保护刘备就有两种说法了:1、孙权认为曹操势力太大,东吴需要这个同盟;2、孙权认为周瑜势力太大,需要有刘备还牵制。


楼主,如果要说历史的话

周瑜跟诸葛亮可能不认识把,何谓周瑜想诸葛亮死?

现在很多人硬要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当然,是那些把历史跟小说混为一谈的人),恐怕就是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

三国演义被称为“7分真实,3分虚假”,但写周瑜的部分却是“3分真实,7分虚假”。原因据说是因为罗贯中跟周瑜的后代在一起读书,周瑜的后代高中了,可罗贯中却落榜了,很不服气,就把周瑜写成大多数心中的“无才无德,妒才嫉能”形象

诸葛亮公元207年出山,27岁。周瑜33岁,身居要职,而且名望极高。要说品性,更是上品中的上品啊。程普认为周瑜年龄很小,职位却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气,于是屡屡羞辱周瑜。但周瑜性情豁达,总是让着程普,从不与他计较。程普后来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在不对,于是就向周瑜道歉,公瑾自然是原谅了德谋。后来程普对别人说:“与公瑾交,如饮甘醇,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公瑾根本不可能去嫉妒孔明。

公元208年,孙刘联盟,周瑜被任命为都督,统领军士,可见其能力之强。而诸葛亮,初出茅庐,只是作为使者前往东吴游说。对了,三国演义中不断地写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如鱼得水,委以重任,其实不然。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初出茅庐,根本未受到如此重用,只是在后方管粮草而已。军事上的事,刘备根本不找诸葛亮商议的,攻城略地,主要靠的是庞统跟法正2人。后来2人死后,诸葛亮的权利也大了,才接管军事的。

因此,在公元208年,周瑜跟诸葛亮的身份地位,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副总理(说低点,也是个国家常委把)跟一个科级干部”。国家常委可能去妒忌一个科级干部么?因此,说周瑜妒忌诸葛亮根本是无稽之谈。

诸葛亮在后方掌管军粮,而公瑾在前方作战,所以,他们之间可能连面都没见过,怎么好说周瑜希望诸葛亮死了?



是的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两个方面,1,各为其主,2,自愧不如
“既生瑜,何生亮”是罗贯中胡诌的我们好好想想就知道了,周瑜当时已是东吴大都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有美女小乔为妻,就连苏东坡都羡慕他尔诸葛亮才刚出山一无所有周瑜会嫉妒他。三国贬低周瑜是因为当时很看中曹操有献帝在手是道统刘备是皇室之后是正统尔东吴只是一方割据诸侯罗贯中用的方法是中立曹操赞扬刘备恶扁东吴周瑜作为东吴的一号人物自然受到了贬低就连赤壁之战的功劳都给了诸葛亮。
是的
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才智几近天人的诸葛亮形象,不惜牺牲一代帅才,用三次斗智失败而被活活气死来描绘周瑜,但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值得考证````
从演义中可以得出结论: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而又在斗智中失败才被气死的。
好,先从周瑜心胸狭隘说起。周瑜出身名门,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统观全局,是难得的帅才,所以才有孙策的“外事不决用周瑜”之托。可见周瑜必定是心胸广博之人,程普周瑜之争更是体现了周瑜之大度。由此可见周瑜之大度丝毫不逊于司马懿,诸葛亮寥寥数语根本不会刺激到周瑜,更何谈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而且从他“气死”时还推荐和诸葛亮较有交情的鲁肃,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宽广,决非小肚鸡肠之人。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吗?
据现代医学观分析:周瑜死前症状,只是因为情绪激动大呼几声就转不过气来昏厥而亡,可以知道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突发。
那么他又是怎么有这种病症潜伏的呢?从中医理论分析:周瑜少年得志,一心为吴国事操劳,文武双用,日夜操劳,操作了先天元气,肾脏气滞血淤,肝脏解毒功能受损,血气受阴,还伴有吐血,最后心血动力不足,加上常年征战脏腑有旧伤,又不注意调养,肾气虚,肝火盛,心气结,阴阳失调,全身机理失衡。最后心脏病突发而亡。
所以基于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周瑜由于平日工作压力过大,为国事军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又不注意调理,心脑肝肾功能受损,心病潜伏。而最后国为一时情绪激动,血气不行,心脏聚停致死。
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对成功的迫切渴求,成功背后的辛酸忙碌,打拼才智的极度付出都让我们的身体承受了更甚于周瑜的压力,我们每天漠然的看待自己的心慌心悸,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成功是属于一个好的身体的,或许再给周瑜20年,他未必斗不过诸葛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