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抒发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

时间:2010-6-11 专题: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抒发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于将门,青年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任都司佥书。由于他抗击倭寇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参将。他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后以功升总兵官。隆庆初,调镇蓟州、昌平、保定,在镇十六年,因守御得力,边境平靖无事。万历年间调镇广东。万历十五年(1587),他遭奸相严嵩诬陷,在悲愤中与世长辞。他的诗大多写军旅生活,记述抗倭斗争实况,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嘉靖三十二年(1554),戚继光巡视所辖海上驻军,经过山东文登山营卫时,写了下面这首诗。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

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

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

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的首联描写了作者乘船沿着海岸漫漫地行驶到文登山,途中所见到的景象:缕缕炊烟笼罩着低低的农舍,人民安居乐业。但这种安宁是来之不易的,因为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屡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众惨遭杀害,财产悉数被抢劫;如果不是抗倭自卫、奋力杀敌,哪有如此的和平景象呢?诗的颔联写作者来到文登营,眼前虽有几分春色,但看到的确是残破的城墙、年久失修的营垒。面对这废弛的边防战备,作者抚今追昔,在诗的颈联中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在这里,既隐含着作者对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导致国家今不如昔的忧虑和不满,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最后,作者明确表示:自知在烟涛微茫的海外还有许多窥伺中原的国家,因此不敢忘记祖国的安危而虚度年华,只要倭寇一天不灭,自己就要竭尽全力保卫国家的海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念民族危难而常备不懈的思想,洋溢着以身许国的爱国激情。

戚继光的七绝《马上作》也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首诗回顾自己一生为了捍卫祖国疆土而长期奔波的戎马生涯。前两句说,自己南来北往地纵马驰骋是为了报答君主的恩情,那江南的野花,北方边境的野草看到自己戎马倥偬,仿佛在暗笑我的一生。“江花边草”为什么“笑”呢:诗的最后两句作了解答,因为“一年三百六十日”,它们看到的都是我手握兵器、跃马奔驰的情景。作者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抒发了自己不辞辛劳、忠心卫国的乐观精神和战斗豪情。

人生的要义在于爱国。戚继光的一生是爱国、忧国、报国的一生。他曾身经百战,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我们读戚继光的军旅诗,如滚滚春雷贯耳,能振奋精神;如滔滔碧波荡胸,可净化灵魂。他诗中那爱国主义旋律,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