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评康熙大帝功过

时间:2010-6-13 专题:康熙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湾内附后开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贾"南洋不许行走",此一决策,大有失误。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传布,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再如禁止采矿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手工业材料发生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试验、制造、配置,影响军力的强盛等。但归纳来说,主要在五项制度方面有缺失。

清朝开国“二祖一宗”就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世祖福临(还有多尔衮),他们在建国时、在入主中原后,于制度的设计,存在严重缺失。康熙帝在位时间久、皇权威望高,他应当、也可能对其弊端做出重大改革。康熙朝虽遇到新问题,但他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缺乏原始创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的长处主要是解决传统的问题,比如勤政、治河、农桑、尊儒,善于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上再前进一步,或者恢复起来,或者更加完善。他没有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作一个整体的认识,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回应。最后清朝灭亡正是下述新问题交织的结果。

一、八旗制度没有彻底改革。八旗制度在打天下时起过积极作用,但对治天下呢?这就表现出清朝"二祖一宗"(还有多尔衮)在八旗制度的设计上有严重的缺失。当时只考虑到旗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而埋下隐患。

二、皇位继承没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明朝的"嫡长制"。清太祖、太宗朝是"贵族公推制"。顺治朝是"皇帝遗命制"。康熙帝则采取"立皇太子制"。他将二岁的胤礽册立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的接班人。事与愿违,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闹得朝廷纷争,个人健康受损。英国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发生"光荣革命",走向君主与议会共同统治的历史。清朝却在"家天下"的圈子里转悠。其结果,雍正帝实行"秘密立储制",慈禧太后实行"懿旨确定制",路子越走越窄,最后走向灭亡。

三、吸纳西学没有进行推广。康熙帝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不是东西问题,而是满汉问题。他是中国历史上既了解西方科学文化,又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的封建君主。他学习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音律学、医药学、解剖学、测绘学等。还建立蒙养斋,被西方称为"皇家科学院"。但康熙帝仅仅局限在个人兴趣、个别皇子、个别官员的研修,没有成为政府行为,也没有形成国策。

四、人口发展没有长远之见。清承明制,丁纳银,地交赋,丁银与地赋分征。康熙朝的人口,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开始较快地增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这个规定的积极意义是,减免新生人丁的"人头税"。他的儿子雍正帝又规定"摊丁入地",从此免除了"人头税"。这项政策的正面影响是,免除丁银,减轻人身依附,促进人员流动;负面影响是,刺激人口,过快增长,乾隆时达到三亿,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全国人口达到405923174人。人口猛增,解决的一个方法是奖励垦荒,而大量垦荒又破坏生态平衡。一项重大政策的制定,要考虑长远的后果。这点康熙帝当时是不能认识到的,只是后人回顾历史,从中取得一点教训。

五、文化差异没有根本弥合。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皆因民族问题而起。清朝最后还是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孙中山"驱除鞑虏"的纲领,虽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却反映了埋在汉人心中的积怨。清朝最后还是在"文化"问题上翻了船。


我认为第一八旗制度这是多数少数民族特有的特点,很多小的民族就是希望自己的族人能高于他人,在那时候汉人的人数,经济,军事都远远超越满族,八旗制度多数反应的是满族皇族的尊严,高傲。

对于继承制度清朝皇帝其实不是没有明确规定,而是没办法规定。康熙帝比较注意对于自己后代的培养,想从众多的阿哥种挑选最合适的人继承,他的思想是好的,但是结果也是他无法料及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康熙帝的思想还是属于比较明智的,他打破了封建"嫡长制"缺陷,他明白注重弱入强食这个道理,一个国家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而不是一个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花瓶。

对于西方文化康熙帝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在他在位期间国内时常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存在,如果当时就把西方科技推广很容易挑起新的战端。另一方面,中国毕竟经历了这么长的封建时期,如果推广反而不利于当时清政府的统治,毕竟要接受新事物是要有个过程的。

康熙帝时期的文字狱其实是并不是什么名族之间的矛盾,这是所有的朝代所经历过的一个过渡期,只不过因为统治者并不是汉人所以一些文人墨客就把这种矛盾说成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其实每个朝代刚建立初期都有过相同的矛盾。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些手段都不过是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做的一些措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