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在清朝,太后下嫁多尔衮为的是什么?

时间:2010-6-13 专题:多尔衮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

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实力的竞争者有三个人: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实力的亲王,得到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这时福临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看中了两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辈份和威望具有能够左右大局的力量,便紧紧拉住代善,使两红旗长支持福临。然后又将镶蓝旗拉至麾下。最后,使多尔衮改变初衷,拥戴福临。幼主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把持国柄,成为摄政王。

《清朝野史大观》这样记载:多尔衮还以顺治的名义向天下颁布诏书:皇叔摄政王现在是单身,他的身份、地位和相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非常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位嫁给他。因此“太后下嫁”之说自明末清初即已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

至于太后下嫁皇叔多尔衮,一直以来,史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根本就不承认此事;有的说这件事是千真万确,也是符合满族传统的。满族入关前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过渡,但还保留着兄死则妻其嫂等遗俗,而且博尔济吉特氏既然要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谋皇位,扩大政治势力是其必由之路,因此用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还是符合情理的。至于下嫁时的规模怎么样,有没有向天下颁发诏书,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一些颇具历史价值的史书确切地记载了这件事。清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载说,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来到皇宫内院”。假如太后没有嫁给他,假如他没有以皇父的身份对待顺治帝,那么,他经常出入内院,恐怕是皇室宗亲所不能答应的。而且,多尔衮死后,朝廷破格追封他为诚敬义皇帝。

朝鲜《李朝实录》对此事也有记载。书中说,顺治六年二月,清廷曾派使臣到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从见国书中将多尔衮称为皇父摄政王,便问道:“贵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的称法,这是什么意思?”使臣回答:“去掉‘叔’字,是朝中可喜可贺的事啊。他和皇帝就成了一家人。”
《清圣祖实录》记载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得了重病,即将死去时,孝庄文皇后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在那里已很长时间了,不可因为我而去打扰太宗皇帝的安息。我迷恋你父皇、皇父及你,不忍远去,所以在附近选一块地安葬了就行了。这样,我也没什么可以遗憾的了。”满清讲究帝后合葬,显然,孝庄文皇后是觉得下嫁皇叔多尔衮,愧对太宗,于是就借口说不愿葬得太远,单独就近安葬。孝庄文皇后的要求不合情理,但作为孙子的康熙是亲耳听到孝庄文皇后的遗言的,当然得遵守,于是他把孝庄的灵柩停放在东陵。到了雍正继承皇位时,才将灵柩葬入东陵地宫。

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张煌言在《建州宫词》中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实:“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事在当时很可能是尽人皆知的,否则,张煌言也不会这样撰写。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着一部《皇父摄政起居注》,注后有刘文兴写的跋。跋称:清宣统初年,内阁库坦妃,家君刘启瑞当时是阁读,奉命检阅库藏,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于是,这件事便在整个朝野传开了。

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辩此事全无。也有学者认为张煌言诗,不能作为太后下嫁确证。其诗系远道之传闻,故国之口语,诗非信史,不足为凭。而蒋氏《东华录》所记“皇父”,是清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或是清世祖封多尔衮为“皇叔父”后以其定鼎功勋显著,无可进爵,乃以“皇父”为封。“皇父”之于皇帝仍为臣下。而满族旧俗有直呼尊者为父之例,多尔衮前封“皇叔父摄政王”,满文直译为“汗(君)的叔父父王”,因此这并不表明多尔衮为福临的皇父。

综上所述,“下嫁”是否确有其事,目前难以作出定论,只待新的材料发现和新的研究工作展开,才能解开个中之谜


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而在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争议最多。

一种说法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

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早年就追随太宗,深得顺治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

但也有野史称,是前明降臣钱谦益向多尔衮提出此动意的。多尔衮与小皇帝顺治一直关系不好,这对摄政王多尔衮来说一直骨鲠在喉。而此时多尔衮元妃去世,多尔衮郁郁寡欢。钱谦益就此向多尔衮说,"无非再娶,以慰悼亡"。就此即请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使传言变现实,实至名归,另外这样也正好控制顺治。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而因此,孝庄死后,康熙等后代子孙因其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面,将她葬在了清东陵陵区外。

还有一说是,摄政王王多尔衮在逼死政敌豪格后,娶了豪格的福晋,来自科尔沁蒙古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但是民间却以讹传讹,传说当今皇太后,同样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文人们还写成文章,编造了种种传说,生动描绘了皇太后和摄政王的亲事。

其实,"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使人们引起了各种的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降贵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而也有人称当时顺治是为了孝顺,考虑到母亲的孤苦及与多尔衮多年的情谊,和多尔衮对自己拥立帝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婚俗,在当时满洲风俗来说十分正常。但不管怎样,"太后下嫁"的故事,折射出了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尴尬险恶的政治处境。而明张煌言作诗"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倒是实有其事。

对"太后下嫁"的故事,虽然野史中记载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提到。从事实来看,孝庄皇后死后,清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这期间,大清诸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为何能自取其辱呢?当然也有一说:据说到了乾隆时期,纪晓岚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内容,从此,再没有人提起这件事。不过,皇后下嫁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古代少数民族向来有这种习惯,兄死弟娶嫂,还有娶继母的,根本不足为奇。

唐朝李氏带有胡人血统,所以出现了李隆基娶了了儿子的妃子这种事。

至于孝庄忍辱负重下嫁多尔衮都是小说家或者清朝统治者为了其目的进行的渲染,

其实这就是一种风俗习惯而已。


“太后下嫁摄政王”问题,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议。

当时清朝入关根基不稳,皇帝年幼为了巩固政权一场政治婚姻诞生了


没有发生那种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