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艺术

时间:2010-6-19 专题:顾恺之三绝
现在很多的设计师的作品大多不是自己的创意,而是对
莫办法,现在能专心做艺术的大师越来越少了,在这个花花世界有几个人还能本我真我?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史前绘画概况】
  我们现在对史前绘画的了解都是从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得来的,而今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
■绘画的萌芽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探讨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我们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的杰出创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先秦绘画概况】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幸运的是,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带有旌幡性质的帛画,它们都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两画描绘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为妇人,其上方绘有飞腾的龙凤;另一幅则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或龙舟。墨线勾勒的侧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是两画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人物御龙图》所表现出来的画家技巧要熟练了许多。

【秦汉绘画概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绘画概况】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由统一而分裂的过程。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随后由司马家族统一为西晋,但十六国的连年战乱,使得中国再次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5世纪时,由北魏的统一和相继分裂而形成的北朝和西晋王朝偏安江左后被宋、齐、梁、陈替代形成的南朝相互对峙。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带来的是经济的普遍衰退,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却有了超乎寻常的改变。此时的统治阶级早已被儒家思想所左右,民间的风气也随之俯仰。纷乱的社会,又给宗教的蔓延和传播创造了极好的机会,社会各个阶层都对佛教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和更为广泛的接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映象之一的书画艺术在此时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绘画中的人物画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对其他对象的描绘则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隋唐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期。隋朝书画,继往开来,酝酿着新风格的出现。初唐的书画则承袭了隋朝的风尚,崇尚法度,但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一转变到盛唐时就已经完成了。各科画家先后涌现,风格趋向于健美飞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包括宗教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中晚唐的绘画又发生了新的变异,它的影响直到五代时仍能体现出来。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5989c999653fa8f六朝三杰

六朝三杰,指六朝时期,东晋的顾恺之、宋的陆探徽和梁的张僧繇三位画家而言。顾恺之,多才多艺,精工诗赋、书法,擅长绘画,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美称。他的绘画题材丰富,笔法刚劲,造诣极深。有画论著述流传于世。陆探徽,最擅画肖像画,历史人物画。具有秀骨清象的画风,成就最卓著。他用笔颇有“连绵不端”的特点,被誉为“一笔画”。张僧繇,他创造一种“没骨”画法,画山水不用轮廓线,全采用色彩画成。画史上被称为“张家样”美称。这三位大画家被评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各具特点,各有所长,故统称为六朝三杰。

五代四大家

五代四大家,指五代时期四大山水画家,即荆浩、关同、董源、巨然。荆浩、关同以描挥中原地带实景为主,故称“北方派”。荆浩擅长山水画,又是一位理论家。他对完整山水画技法有独到的建树,是我国古代美术史有贡献的伟大画家。关同,是荆浩的弟子。他在绘画上的成就超越了老师,开创了自己独具的艺术风貌,被人称为“关家山水”。他的山水绘画体现了荆浩的理论,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点。笔法超凡,公力极深。董源、巨然以描写江南实景为主,称为“南方派”。董源的山水画,最富江南景物特色,采用“山石披麻皴”技法,大有西欧风景画的风采。巨然是董源的学生,擅画江南草木繁茂的山水。题材多取江南丘陵江湖景象,继承董源的传统技法,又具独创性。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山水画的发展从五代到北宋,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时期。五代的董源在山水画的描绘上,特别讲求皴法与墨色的结合,为山水画的创新开辟了道路。北宋前期,山水画成了当时画坛的主流,艺术成就远远超过前人,代表人物就是李成、范宽。他二人主要描绘北方山水,代表着山水画的发展水平。至于他们的艺术风格:董源画法平淡天真,朴实静穆,有崭绝峥嵘之势;李成画法墨润的特色;范宽画法雄峻深厚,有雄伟壮阔的风格。

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指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也称“南宋四家”。北宋后期,画院盛行着一种糅丽的画风。宋室政权南迁后,许多画家经历了一场亡国的痛苦颠沛生活的煎熬,对残破的祖国山河,沦亡的家乡故土,有着一种深沉的感受。在绘画创作中很自然地形成了表现现实生活的苍凉豪放的情调。由此引起了画风的骤变,画家们突破常规,刻意追求笔墨的表现手法,从而开拓了“水墨苍劲”派画风的新局面、南宋四大家就是标志着这一重要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以善画山水兼长人物著称。他们的画风,不仅为当时山水、人物画坛增添了异彩,而且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都有重大影响。

元四大家

元四大家,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他们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在思想意识和生活遭遇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的生活,既不屈于统治者,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萧索淡泊,萧穆寂静的情调,给人一种野趣逸然,平淡天真的感觉。在画面上题诗,书以明志,就是从他们开始流行的。他们四人变革了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用纸多于用绢;在表现技法上,强调水墨的运用。黄公望的浅绛着色,吴镇的浓重笔墨,王蒙的淡墨勾染、焦墨皴擦,倪瓒的侧锋干笔的皴法,都是为了用简练朴直的方法表现事物的形质神貌,取得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成就,给后世画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名僧

四大名僧,也称“四大高僧”,指明末清除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他们四人都托迹蚕、禅门,削发为僧,在思想和艺术上又很接近,美术史家称他们为当时画坛的“四大名僧”。他们都擅长山水画,各有其长,独具风格。在绘画创作上,他们力求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吸收精华寻求新意,因此取得创新成就。他们的风格特点:石涛的画用笔简练,淋漓奇古,常以神韵取胜;石谷的画用笔沉着,苍古淳雅,总以淳朴取胜;弘仁的画用笔空灵,高简幽疏,特以俊逸取胜。他们的独特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很大影响。至于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也无不受其影响。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也称为“扬州画派”,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群革新派画家。“扬州画派”习惯上称“扬州八怪”,究竟是哪八个画家,历来说法不一。主要画家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单、李方膺、高翔、罗聘八人。实际上不止八人,他们并不都是扬州人,只是久居扬州,靠卖画为生,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共同趋向,与当时所谓正统派的“四王、吴、恽”画风不同,所以被人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称。“扬州八怪”的这些画家,大多数出身布衣,对豪绅贵族抱有不满,愤世嫉俗;对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疾苦与共。他们绘画创作题材,跟正统派不同。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还喜欢画一些被统治者鄙夷的市民生活和劳动者生活的题材。如乞丐、纤夫、破墙、破盆、鬼趣、葱蒜、鱼虾、蜘蛛等等。他们一般不画山水,这也是一种厌恶庸俗习气的表现。郑燮喜欢画竹石,寓意深奥。汪士慎、高翔画梅或以繁枝见长,或以疏枝取胜。金农画梅在于不疏不繁之间。当时,皇家喜爱马,黄慎偏爱画驴;画院画家帝王仕女,黄慎偏要画乞丐、逃荒的、瞎眼的……..。他们都竭力追求“四绝”,即能诗、能画、会书法、会治印,样样都要创新。他们的笔墨有一派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黄慎作画,以简驭繁,于犷悍中见遒炼;破毫秃颖,于豪纵中见谨严。李方膺和李单任性挥酒都以气魄笔力胜人。郑燮的书法化绘画,润笔水墨,虚实疏密,自得天趣。总之,“扬州画派”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突出地把传统写意派绘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峰。我国近代中国画大师们,无不继承他们的传统,加上自己的创造取得崭新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业绩对近百年花鸟画的影响是巨大的,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吴派

吴派,是和浙派相对峙的一个山水画派。明朝初年,正当最高统治者提倡南宋院体画风,风靡全国的时候,在江南苏州一带,却有一批文人,在继承“元四家”的传统,但影响不大。直到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画家出现后,“吴派”才鲜明地建立起来。这些画家影响显著,自然形成一般力量。沈周居其首,文征明是他的学生,是绘画的全才,他既能画青绿,也能画水墨;既擅工笔,又精写意。画风秀丽细致,温雅静穆。“吴派”有这两位大师,很快取得明代画坛盟主地位。据可靠资料证明,“吴派”画家多达八百七十六人。他们与浙派画家不同,大多数是士大夫出身,能诗善画,一生闲居过着诗画生活。但是,由于他们艺术思想的局限和表现题材的狭窄,最后走入艺术的死胡同。于是在画坛上“吴派”盟主的地位为董其昌等人发展起来的华亭派所代替。

浙派

浙派,明代山水画派之一。明代前期,最高统治者不喜欢“元四家”那种枯寂幽淡的作风,喜欢南宋画院体画的严整苍劲的画法,提倡马、夏等人的画风。戴进就成了当时画坛的核心人物。因他是浙江人,所以在他影响下的画家被称为“浙派”。这个画派发展很快,继戴进而起的是吴伟,是他助成了浙派的发展。后继者又有陈景初、张路、吴珏、何适等人,都属于浙派系统。最后到蓝英,他开始离开浙派的道路,画风接近沈周。到明代末年浙派被吴派强大攻击之下,终于在画坛上销声匿迹了。

岭南派

岭南派,现代画派之一。以广东番禺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他们早年跟随花鸟画家居廉学画,以后留学日本进修绘画技法。他们的作品,多数描绘我国南方风物,在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和西方画法,创新笔墨,随类赋色,别具一格。人称“岭南派”。这个画派的目标,是革新中国画,面向自然,注重写生,吸取西方艺术的长处,把岭南画风推向新的高峰。当代画家黄幻吾,曾任苏州美专教授,现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为我国当代岭南画派声誉卓著的老画家之一。他曾应邀到日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增进了对中西绘画的了解,扩大了视野,使他的绘画创作既保持和发扬了岭南派的画风,同时又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绘画特色。他有画集《黄幻吾画集》。对研究中国岭南派的艺术风格与技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