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历史上唐玄奘是什么性格的人?真和《西游记》里描写的一样吗?

时间:2010-6-27 专题:唐玄奘

作为唐朝人,他应该不会像后世文弱的腐儒那样无能无用,懦弱平庸,胆小如鼠,我想他应该具有唐朝人的风骨,坚强,豪迈,自信,执着,百折不挠。谁能够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ps:谁能顺便说一说他的弟子辩机和尚?孙猴子是假的,这个才是真的


想了解唐玄奘,请看《大唐西域记》;想了解《西游记》,请看《西游记》。哈哈!
大不同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大不同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大不同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不同的,很有智会的一个人,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大不同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大不同


唐玄奘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故事里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怀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著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这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在历史上,有这麽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呵呵
     圣诞快乐,顶你一下
不清楚,只知道不同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於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师之生年,一说为隋代开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时,大卿理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师乃与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盘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至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师偕兄遍历陇、蜀、荆、赵诸地,参谒宿老,足迹及於半个中国。尝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毘昙,从震法师听发智论。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学律部。后复从道深受成实论,就道岳学俱舍论,听法常、僧辩讲摄大乘论。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於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徧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还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
时,师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於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馀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於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於会后归依为弟子。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於首都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於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玄奘大师所带回的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於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毘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於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师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一三八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一○国,传闻者二十八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师示寂后,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諡「大遍觉」之号。敕建塔於樊川北原。其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时,塔圯;迨至乱平,堙没无人能识。近30多年来玄奘大师真身顶骨(一部份)一直珍藏于南京灵谷寺。南京灵谷寺的净然法师说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真正的玄奘法师顶骨是不能轻易示人的,一般秘藏于密室里,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动和重要佛教友人来访,才会请出真正的玄奘法师顶骨,而一直在寺里的玄奘法师纪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于真顶骨的影骨。另外对日抗战(1937~1945)时,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师部份顶骨,移奉日本。后一部分顶骨归还台湾,现奉安於台湾省南投县日月潭玄奘寺。〔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西域记序、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大唐内典录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另外,他的故事【生命的林子】以课文出现在小学第11册的教材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