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李莲英为何得宠于慈禧太后?

时间:2010-7-2 专题:李莲英
问问推荐的网友答案

头发颜色发生变化是比较晚近的事儿,但发型的转换就早了许多。按照古人的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牵扯到大节的问题,发型这件事就以长发为主了。孔子就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不是管仲他老人做事靠谱,我现在就跟那些胡人一样披发而衣襟朝左开了。衣襟朝那边开都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发型从束发要是变成了摇滚青年的范儿,自然更是节操之所在。

男人的发型从那个时代到清朝之前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女人可不听那套,总是有新鲜的花样冒出来,诸如什么堕马髻之类的,听着就很引人遐思。原本小姑娘的发型是有定制的,一般是所谓三丫髻为主,直到结婚之后改梳成便于床榻转侧的燕尾之类的样式,而且可以找些时新的式样。有些文化是属于婚前可以放肆,有些文化是属于婚后可以放肆,有些文化是婚前不可放肆、婚后也不可放肆,但是允许婚后闷骚,我们这里大概是第三种。

不但是婚后可以稍微宽松,哪怕是当了寡妇也是可以的。

比如说最著名的寡妇:慈禧太后。“太后怀孕”被认为是千古奇谭,但太后梳妆总是可以的吧?慈禧太后年纪轻轻就当上国母,爱美的天性总是不容抹杀,而且那也不人道。

也正是由于此,江湖上传说当年的大太监李莲英之所以受宠,就是因为在投身到太监这个很有前途的事业当中之前,他曾经深刻地研究了很多女士的发型设计:他走街串巷地游走于著名的“八大胡同”当中,学习那些从事特种行业女士的发型特点,最终把这门发型设计与梳挽的学问用在了当朝太后老佛爷的头上。


清朝时,河间府盛产太监,经常有人阉割了进宫去做太监,运气好的还真的发了财,家里人也得到提携。后来李莲英见补鞋也没有什么前途,不久便净身入宫,准备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出路。

当时宫里有个太监叫沈兰玉的,是李莲英的老乡,他见李莲英刚进宫,又不认识人,颇为可怜,恰好这时他得到一个消息,说慈禧太后听说外边流行一种新发髻(发型),但宫里太监怎么也梳不好,慈禧太后很不高兴。后来沈兰玉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莲英,让李莲英好好揣摩新发型的梳法,等到李莲英练得差不多了,沈兰玉便把李莲英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李莲英由此展露身手,后来果然大得慈禧的欢心,而这也就是李莲英得宠的开始。

慈禧太后对梳头极为重视,甚至有发癖之嫌。自从有了李莲英后,不管是挽髻还是簪花,慈禧太后都指定要李莲英亲自动手,不然的话,她整天都会觉得很不自在。据《奴才小传》里说,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可谓是无可复加,李莲英甚至可以和慈禧太后并坐听戏;宫里给慈禧太后做的点心,要是碰到李莲英喜欢吃的,慈禧太后往往会自己少吃或者让太监拿开留好,专门留给李莲英。

李莲英除了梳头外,更重要的本事是善于逢迎,揣测慈禧太后的心意。李莲英性格诙谐,喜欢说笑话,虽然小时候读书少,但讲出来的笑话玲珑圆转,并不粗俗,倒也颇招人喜欢。慈禧太后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李莲英说几个笑话来给大家解解闷,遇到这种时候,李莲英总有本事把大家逗乐,即使是说一些街面上讽刺官府的政治笑话,他也能说得委婉诙谐,让人听不出有讽刺抵触的意思。

李莲英作为宫中的总管,他对于本职工作还是颇为精明。比如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李莲英无不烂熟于心,宫里的太监遇到事情往往都要向他请教。碰到宫里有喜庆等大事,李莲英最善于安排调拨,样样完成得很出色,以至于其他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太后要“临幸”的话,往往都要请李莲英先来指点一下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慈禧太后原本宠信的是太监安德海,其曾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但安德海为人嚣张,做事情不知道给自己留余地,结果自取其咎。有一次安德海想出宫去风光风光,慈禧太后便派他到南方去置办皇帝的龙衣,不料这安德海一路上招摇过市,向地方官员大肆索贿,结果在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授意下,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葆桢以清廷祖训“太监不得出宫”为由,以假太监的名义处死。慈禧太后的把柄被抓,也不敢声张,也只能怪安德海过于张扬了。

就这点来说,李莲英要远比安德海来得聪明而且低调。1886年,当北洋海军的建设初具规模的时候,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当时慈禧太后拟派的是醇亲王奕澴,但奕澴是光绪的生父,他生怕慈禧太后猜忌他擅权,于是便主动要求让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

慈禧太后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风光一下,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的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这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这在其他朝代不奇怪,但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

要是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到天上去了,但李莲英则不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莲英出发前还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然后规规矩矩的跟在醇亲王后来出发了。

一路上,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一直跟在醇亲王的后来,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莲英是专门派来伺候醇亲王的。就连晚上醇亲王洗脚,都是李莲英亲自给打热水,还说自己以前没机会伺候王爷,这次一定要尽点孝心,一下把醇亲王感动得连连拱手,回去后自然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极力称赞李莲英的忠诚可嘉。

检阅的时候,按理李莲英也是检阅人员之一,但李莲英刻意和醇亲王、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者醇亲王的大烟袋,退后半步,低眉敛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就是在沿途当中,李莲英也不像安德海随意结交地方大员,他基本就不出去,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李莲英的人,根本就进不了门。就这次出差来说,李莲英算是给慈禧太后挣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慈禧太后后来也喜滋滋的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德宗遗事》里也说,庚子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西逃,一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一行人才返回北京。在返回到保定的时候一行人停下休息,当时慈禧太后的卧室铺陈华美,供给周备,当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各太监及内务府的人也纷纷散去,或饮酒赌博或休息。李莲英后来走到光绪的卧室,发现里面居然一个太监都没有,只有光绪一个人对着油灯枯坐,李莲英跪安后问:“主子为何这时还不睡?”光绪说:“你看看这屋里,教我怎么睡?”李莲英一看,发现这隆冬季节,光绪屋里除了坐褥和椅子靠枕外,竟然连被子都没有。

李莲英觉得光绪这皇帝做得真是太可怜了,他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真是罪该万死!”随后便赶紧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说“今夜已深,不能再传他们,这是他们为奴才所设被褥,请主子将就用之,奴才罪上加罪,也没有办法了。”

光绪回到北京后,还经常念叨这事,说:“若没有李俺答,我恐怕都活不到今日。”(俺答在满语的意思为师傅)。光绪的最后十年,经常被慈禧太后为难,李莲英也没有落井下石,有时还会给光绪一点照顾,相比其他趋炎附势的太监们来说,李莲英还算厚道。

1908年,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李莲英在办完两人的丧事后,也在次年请求退休,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即享受原薪每月六十两银子的退休待遇)。就这样,李莲英无比眷恋的离开了他生活了五十一年的皇宫。

李莲英死在1911年。死前,李莲英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太监也是人,也可能是人才。说真的,一个太监做成这样,也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何必苛责?


我觉得千千万万的理由只不过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李莲英明白慈禧太后,而且懂得怎么满足于的慈禧太后种种需求,使得慈禧太后对于李莲英有了一种信任和依赖。


在李莲英之前,慈禧的大太监是安得海。在丁宝桢将安得海处死之后,大太监的位置就空出来了。这时候,李莲英开始伺候慈禧。李莲英入宫后的名字叫李进喜,慈禧太后改其名为李莲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跟前。此时,太监安得海正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安得海的死,给李莲英留下深刻教训,也给他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李莲英是个聪明乖巧的人,很快揣摸透了慈禧的秉性和好恶,能够千方百计地讨慈禧的喜欢。他还能“事上以敬,事下以宽”,这是李莲英太监人生的秘诀。同治十三年,年仅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首领太监。光绪五年,李莲英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地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已经和敬事房大总管即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早先雍正皇帝规定,太监以四品为限,慈禧太后却以自己的权势,为李莲英而违反了“家法”。慈禧太后是政治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又是感情脆弱、害怕孤寂的女人。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宫女、太监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能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得海,就是李莲英。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记载:每天三餐、早晚起居,慈禧太后和李莲英都当面或互派太监问候。慈禧太后在中南海、颐和园居住的时候,经常找李莲英,说:“莲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李莲英便陪慈禧去散步。他俩走在前边,其余的人远距离地跟随在后面。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慈禧晚年生活中离不开、信得过、用得上的一个“伴儿”。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右、营私纳贿,奔走其门者,就得到高官。甚至还有人说:李莲英构陷帝党及维新派。按照清制,这些指控如果属实,李莲英是要被砍头的。光绪十二年,李鸿章以北洋海军已经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前来巡阅。慈禧太后就派醇亲王去天津、旅顺港巡阅,要加派太监随行。醇亲王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免太后对自己猜忌。李莲英同李鸿章一起乘军舰出海,先后检阅了大沽、旅顺口等处,五月初一回京复命。这时朝臣不满之声鹊起。奏折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还有人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收受贿赂。慈禧看了这些弹劾的奏折,淡淡一笑,放置一边,对李莲英的信任可见一斑。令人不解的是,李莲英虽受慈禧恩宠,却始终未能离开慈禧,当上敬事房大总管,是慈禧不愿,李莲英自己不愿还是有人从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李莲英与光绪帝像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在宫里做事当差,就和走钢丝一样,永远不能失神,脚一歪就会栽下去,堕入深渊。伺候慈禧,当然要忠心于老佛爷a,但也不能得罪皇帝。到了戊戌年间,就很为难了,不是忠心于太后,就是忠心于皇上,二者不可得兼。这时候的李莲英已经特别得宠了:但是有一次,老佛爷让他和崔玉贵到瀛台监视光绪行动,把珍妃扔在井里。李莲英对这些事都没有主动参与,而且在光绪回銮的路上,对光绪尽心劝慰,暗暗埋伏下光绪对他的好感。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和王公大臣出逃,第二年回京在保定驻跸。慈禧临时寝宫被褥铺陈洁净华美,李莲英住得也不错,而光绪皇帝如何呢?李莲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光绪住处探望,见光绪在灯前孤坐,无一太监值班。李莲英一看,十分惊讶:光绪皇帝竟然没有铺盖。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无法入睡。李莲英立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且亲自把自己住处的被褥抱过来供奉给光绪帝使用。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李莲英的贪财说李莲英坏政事虽然证据不足,但他贪财却是千真万确的,这也可以说是李莲英最值得诟病的地方。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吴永在随驾西行途中任粮台会办,掌握钱粮大权。他回忆,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场越来越大,一切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太监们则趁机勒索钱财。像首领太监以及有点权力的小太监,都需要几两或十几两银子打发。但总管太监就不同了,没有个100两左右是绝对不行的。不仅如此,李莲英等还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朝中办事官员。江宁织造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机构,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江宁织造每次置办服装衣料时,都要向宫中太监请示并领回画样,按图制作,这便是李莲英一伙太监索要钱财的机会。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在给江宁织造广厚的信中说,李莲英借他们拿图样勒索白银120两。来煜在信中说,要是别人还能用好言好语去磨,唯有这位李总管不好对付。以慈禧的精明老练,她不可能不知道身边太监有些胡作非为,但只要他们不干预政事,把她侍候得舒舒服服,太监们贪点钱财在她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李莲英的谨慎在皇宫里,太监是最顽固、最迷信的人,他们提心吊胆,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被杀头,做事从来不会做绝了。李莲英更是其中谨言慎行的代表,一生也没有被人抓到什么恶行恶状。李莲英是道光二十八年旧十月十七日生,他从来不炫耀自己的生日,除去贴身的几个徒弟以外,不受外人的朝拜,那是过完慈禧万寿节不几天,到他生日,他总是借机请假隐蔽起来。在光绪十四年的时候,正是钦派他随同醇王爷去海上巡阅海军,也正好是他40整寿,也是他最红的时候。光绪十四年,太后钦命七王爷奕视察北洋海军,让李莲英陪同,这等于七王爷是正的,李莲英是副的。太监当钦差大臣视察海军,在大清朝还是第一次,因为祖宗的制度非常严格,太监不许过问政治。李莲英非常了解这一点,于是把二品顶戴换成了四品顶戴,因祖宗制度太监最高不得过四品,规规矩矩地随着七王爷出发。在海船上,他不住给他预备的仅次于七王爷的豪华舱舍。他说:“我怎能跟七王爷、李中堂(李鸿章)比呢?”他坚持住在七王爷的套间里,不和任何官员接触,白天只是在七王爷面前站班伺候,拿着七王爷的长杆烟袋,提着子皮的大烟袋荷包,往侧面一站,低眉敛目,自认为是太后钦派来伺候七王爷的。晚上,预备好热水,要伺候七王爷洗脚,说:“我平日没机会伺候七王爷,现在请赏脸让我尽点孝心”,感动得七王爷连连地拱手。一趟差事回来,李莲英的名誉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七王爷、李鸿章争着向太后称赞,老太后更喜滋滋的,显然是给老太后露了脸,争了气,堵住了一般朝臣们的嘴,连说:“没白心疼他。”到了万寿节以后,十月十七日就是李莲英的40整寿了,老太后特意赏一桌菜。说是一桌,其实他本身就在寿膳房吃饭,随意有多少桌都可以,但他只请了老一辈的太监、同辈的好友、几个徒弟,悄悄地过了40整寿。用他自己的话说,“多给老太后磕几个头,多给皇上、皇后磕几个头,多给爹妈磕几个头,我就心平气和地过生日了。”拿李莲英的行为和很多历史上的奸宦相比,他的为人处事无疑是非常低调的。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从来不脑袋发热,总是冷静地来处理事情,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再说,平常日子,太监犯了错误,他永远是恩威并用,暗中维护,所以太监们都服他,也愿意亲近他。还有,老太后死了之后,一个当近侍的后台没有了,马上会完蛋,宫廷里头一朝天子一朝臣,用不着时,马上踢开,何况十目所视的李大总管呢?他很清醒地估计到这一点。李莲英早就有准备,把历年太后所赏的珍宝,积攒了七大捧盒,完全献给了隆裕皇后。他说:“这是皇家的东西,不应该流入到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现在年老体衰,乞求离开宫廷,所有这些宝物,奉还给主子。”这件事让隆裕十分感动,所以太后虽死,隆裕对他还是恩眷不衰。他死后,隆裕按大臣的礼恤赏丧葬费2000两。这足可以看出对他是怎样的恩待了。正可以证明,他早就预料到最后的结局,把宝物留作脱身之计的。一个太监,能够这样清醒地给自己筹划,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对于李莲英来说,这一辈子以谨慎为行为准则,虽然得宠但不争权。他对于慈禧尽忠,对于光绪同样也尽忠。纵使最严厉的史家对李莲英也找不到太大的恶行。李莲英实在是可以算历史上当红太监中难得的好人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