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司马迁是匈奴的奸细吗?

时间:2010-7-5 专题:司马迁
司马迁是为什么下狱的,是匈奴派到大汉的奸细吗?
当时有两个名将
一个虽然勇猛过人,但睚眦必报,
还军纪松散,有个部下整顿了下军纪提高了战备等级(晚上视线不良不开城门)就被他杀掉了。打仗不是带大军迷路导致友军孤军奋战,就是全军覆灭,但居然能一个人孤身逃回(很诡异啊),要不就学tg在国军中的内奸那样在敌前放弃指挥带十几亲兵离开大军不知去向。这个人还是老将,照理不会不懂用兵的。
另一个是年轻将领,待属下很好,经常把给自己的赏赐和爵位让给属下,带兵很注意地形和敌情的情报,每次都能痛击敌军,从未打过败仗。从他开始带兵就一举扭转了汉匈奴战争的势态,一直压着匈奴打。
129年反击开始两个将领都领3万大军,给他们的条件相等,老将还有常年对敌经验、熟悉的下属等优势,
结果年轻将领屡战屡胜一直当上大元帅,老将则屡战屡败最后羞愤自杀。
对照所作所为和结果,是人都知道哪个将领好吧?
可司马迁就是刻意贬低卫青,推崇老将李广,上面老将的资料都是司马迁自己记下的,他不可能不知道李广的德性吧,就这样还赞扬李广为李广喊冤,汉武会不怀疑司马迁的居心?
虽然司马迁不可能是匈奴奸细,但楼主引出的问题确实是争议两千年的名案,牵动着每个中华热血男儿的爱恨情仇,所以忍不住评两句。

先谈谈我对李广和卫青的看法:

李广的军功确实乏善可陈,特别是摆在卫霍面前暗淡无光。按汉朝的军功制度,未封侯也算按制度办事。不过他确实比较冤,因为早生了几十年,赶上汉朝忍辱负重的年代,军备建设很差,边疆的勉强维持,一是靠和亲公主的可怜色相,二就是靠老将李广的奋力支撑。老李在没有国家全力支持的情况下,凭着个人勇武和一腔热血,尽职尽力地替大汉朝争取了数十年安宁。说实话,在军事形势处于绝对弱势挨打的被动情况下,有几个名将能像李广这样打下劲敌也佩服的赫赫威名!凭全国之力出击时一战成名多砍杀几个敌人容易,还是国家最艰难时苦守边境与强敌周旋数十年容易?李广的功劳,显然要比卫霍手下许多封侯的普通将领大得多,下场却那样惨,汉朝着实有点对不住他。不过,中国人永远忘不了这位在国家最艰苦时横刀跃马的飞将军。

卫青几乎是一个成功男人典范,我用几乎完美来形容的他,无论是战无不胜的神话,还是滴水不漏的为人处世。从奴隶到大将军,娶原来的主人长公主为妻,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望,再加上逆转国运的不世战功,但他依然是那样的谦逊低调,人品无可挑剔。想想史上无数得意便猖狂的小人吧,卫青的境界令人高山仰止。

本来都是一代名将,但司马迁笔下却爱憎分明褒贬互现。太史公用了充满感情的浓墨重彩详述了李广本并不起眼的功劳,并且给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极高评价。但对卫青名垂青史的战功简单带过,着意地揭发了他低贱的出身和靠裙带得宠的不光彩历史,甚至把卫青与霍去病放在《佞幸列传》中评点一番,只提了句“然颇用材能自进”。我倒!中国五千年历史没出几个的名将才“颇用材能自进”,太史公的观点也着实太偏颇了。

司马迁为何如此戴有色眼镜看人?

我认为首先因为他是个文人,文人难免清高而偏激。他瞧不起卫青私生子骑奴的身份,以及靠姐姐发家的暴发户背景。而且他从文人角度过于关注人物的性格,喜欢充满人格魅力的豪侠,诸如李广和郭解之流,瞧不起低调谦逊的卫青。卫青当时在士大夫间不受待见,“天下未有称也”,人家劝他多做士大夫的公关工作,也被他断然拒绝。卫青不拉拢士大夫是他人品的高尚和做人的智慧,但结果就是继续被司马迁之流文人蔑视。从做人智慧的角度,太史公确实比卫青差远了。后世的文人也一样,李白和苏东坡等都写过贬卫颂李的文字。他们不仅受史记内容的影响,也是出于与司马迁同样的文人价值观念。

另一个有点不可告人的理由,就是司马迁本人与李广之孙李陵是至友!估计两人把酒换盏之间,无数次讲到李广的倒霉和李敢的冤杀,李陵的讲述无疑是充满偏激的一面之辞,但声泪俱下的描述重复百遍,是足以让“嫉恶如仇”的文人气愤得拍案而起的,并且顾不得调查真相就以笔为刀为其“伸张正义”了。甚至在李陵投降匈奴后还忍不住为他说话,甚至不惜被割掉那话儿。

我对李家与卫家的世仇是这样看的。说卫青当年故意让李广失道是绝无可能的,因为那是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卫青自己生死的大决战,本来就处于数量劣势的卫青怎么可能故意让李广失道而进一步处于危境?所幸卫青表现出超人的军事才华转危为安大破伊稚斜,但赢得太险太惨烈。李广失道多少与他治军不严安排不周有关,如果漠北大战失败的话他就铸成大错了,卫青不批评他两句是不可能的,其羞愤自杀不能理解成卫青害死或逼死的。

李敢认为卫青害死父亲,到大司马府闹事打伤卫青完全属于犯混。卫青隐忍不发体现了顾全大局的气量。霍去病因此射杀李敢确实太过份,基本属于年轻气盛,也是跟李敢一样没大局观念,但这事与卫青无关。

至于李陵,他的勇武史上罕见,仅率五千步兵长驱千里,与十余万匈奴主力骑兵恶战n日,转战数百里,杀敌无数,弹尽粮绝而降,确实是我见过的步兵对骑兵的罕见战例。他的失败汉武帝应负派轻师冒进的主要责任(我都不知道仅武帝怎么想的),但也有李陵太狂瞧不起李广利而宁逞匹夫之勇的因素。关键是他降了,这个立场问题立即让他上述战功荡然无存。

所以如果我们抛开个人魅力和家族恩怨,而从历史大局来看,那么李家值得同情的故事就变得渺小,而卫青扭转大汉国运并且使中国拥有今天版图的功勋就显得伟大了。

往事越千年,过去的个人恩怨不必理他。中国需要李广这样在国家最艰难时苦撑大局的名将,也需要卫青在国运昌盛时战无不胜的名将,今天的我们,不必再像太史公那样以门第看人和卷入人家私人恩怨,从而做出贬一方而抬另一方的偏颇评价。

你都从哪看来的。。千年前的事了谁说的清楚。
有可能,不过仔细分析下,下属不开城门,李广杀掉他,如果是奸细,司马迁应该不会记录这一点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