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蒋介石真的崇拜曾国藩吗?

时间:2010-7-14 专题:曾国藩

然而,曾国藩的精忠报国尽管取得了所谓的“同治中兴”,但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内忧外患始终伴随着他。更令人沮丧的是,“中兴”之后反而世风日下,不说紫禁城里的颟顸迂腐,即使亲手培植的湘军,攻下南京之后也是腐败丛生,千夫指骂。一生心仪礼教之治的曾国藩临终前肯定是万般无奈,心情惆怅,纵然功成名就,但比较起儒家的终极关怀来说,那些东西只不过区区小事,连长治久安也谈不上!从这一点上说,生于末世的曾国藩又是不幸的,个人的成就并未带来世道的清明,这样的“不朽”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再进一步究之,说是立功立德立言,真正在历史中排得上号的恐怕还是立德。所谓立功立言,仅是差强人意而已。以事功来说,平定洪杨之乱属见仁见智之事,假如不是满清政府,而是汉人当政——即使这个汉人信的不是孔夫子,而是上帝——中国是否会走明治维新式的道路,也尚未可知。在推进政制变革方面,曾国藩也远不及秦朝的李斯、唐朝的魏徵、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当然,曾国藩开洋务运动之先河功不可没,但论功行赏,洋务的最大功臣不是曾,而是他的弟子李鸿章。再说立言,曾国藩除了在“古文”上别树一帜,于义理、训诂并无原创性的建树。中国历史上向有经师、人师之分,曾国藩应该属于人师一列。他之所以赢得同时代和后人的崇敬,说到底是因为他“德、功、言”全面发展,而且成就皆不俗,实乃儒林中一大景观。更难得的是,他身居一朝重臣之显位,依然不忮不求,以德自重,倘若纯粹以德性论,即使在曾国藩的同代人中亦不乏盖过他之佼佼者。作为一介寒士、在野乡绅或清流党人,要显示君子之德并不算难,因为人性尚未经受功名利禄的逼人诱惑。我们已经见得太多的权力对道德的腐蚀和对名士的戕害,而曾国藩虽然权倾朝野,名盖天下,却仍能恪守儒道,真不失为一个德性中人。

以我个人的感觉,曾国藩德性的先天条件并不算好。天性淳朴的人往往比较单纯,总是天真地相信人性的普遍之善,相信世道应该如希望的那样纯洁美好。而曾国藩过于精明敏感,他太懂人情世故,太擅长洞察人性的阴暗和陷溺,以至于自己的心思无法不周密。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最好的也就是应对有度,无从进入圣人的境界。偏偏曾国藩以圣人之道自任,所以活得格外心累。要成为有德之人,他比之一般天性淳朴之人要付出十倍乃至几十倍的修****夫,他不仅要与外界种种无法避免的功名利禄周旋,而且还要与内心过于洞察世态炎凉、人情世故的魔鬼作斗争,明知善心不一定有善报,也坚持“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追求“仰不愧而俯不怍”的良知和自得自乐的境界。

曾国藩毕竟不是性情中人,纵然有真性情,处于那样错综复杂的位置,也不敢拿出来随意表露。为了事情的圆妥,他不得不虚与委蛇,以术取胜。曾国藩不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误入****的儒生,他懂权术,而且日见老到。刚出山时曾国藩还一味迷信“乱世用重典”,得了个“曾剃头”的恶名,以后经过若干挫折,又受黄老之学的启发,他的权术磨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自称“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中:斯为人为官之佳境”。在曾国藩看来,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德和术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为了在其中保持张力,游刃有余,他费尽了脑筋。比如,他总结与人周旋既要有真意又要文饰:“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不过,如此行事,常常会给外人落下一个城府极深的印象。他的内心除非极亲近之人,一般人无法揣摩悟透。尽管他以“诚”自命,但周旋得太艺术,反而造成了“虚伪”的嫌疑。老友左宗棠就一度作如此误解。这令曾国藩耿耿于怀多时,说别的也罢了,偏偏“虚伪”二字足使他这位以德自律的儒者抱冤终身!当后来左宗棠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时,曾国藩的兴奋是可以想象的,没有什么比朋友的谅解更重要的了。相比之下,其珍贵甚至超越了浩荡的皇恩!

他的确比一般人更需要别人的谅解。“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说是说,一旦置身于****,往往身不由己,不是以“德”只能用“术”来处理棘手问题,以调和义与利的尖锐冲突。这里就涉及一个儒家义理的缺陷问题。儒家的政治学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那种以“义”为唯一诉求的王道哲学所体现的只是信念伦理,而缺乏实际政治操作所必不可少的责任伦理,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是只有“政道”,而无“治道”。更确切地说,儒家在中国文化中仅提供了一种高高上悬的、道德化的政治哲学,而可以付诸实践的政治学(包括制度设置、法律规范、权力的操作技术等)却是由法家、兵家和道家提供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在其位,仅仅是书生议政,儒家的那套“为帝王师”之高论自然足矣;一旦身居要职,就有一个如何将“为帝王师”之哲学转化为“帝王之学”,既然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不屑言之,就只好到申韩、黄老那里去讨智慧了。但后者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之学,只讲利害,不论道德的,当一个****术把玩到登峰造极的臻境,难免要与德性磕磕碰碰,发生冲撞。自然,人们不能以纯粹的伦理标准衡量政治家的行为选择,但行为违背道义毕竟有损于政治家的清望,在曾国藩的从政史中,不是没有留下这样的道德污点,比如杀韦俊、包庇九弟曾国荃等皆是出自湘军一己之私利,于公德、私德都有大愧。即使像曾国藩这样看重道德的政治家在****也不能免俗,常常要做违心之事,以至于“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又遑论一般功利之徒!从绝对的意义上说,****无疑是良知的失乐园。
这个你到各搜索引擎看下。都会有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