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为什么孟子曾经骂墨子为禽兽?

时间:2010-7-17 专题:墨子
孟子是不喜欢墨子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杨氏就是杨朱,墨氏就是墨子,他们观点不同,却都被孟子骂作禽兽。这是孟子的偏见。其实孟子不必骂墨子,他们两人也不乏相通之处,这就是“行侠仗义”。实际上后世的“侠义”,就一半来自孟子,一半来自墨子。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墨子侧重于“行侠”,孟子侧重于“仗义”。

孟子的“仗义”,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据《孟子·梁惠王下》,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国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邹国的老百姓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因为孟子是邹人,邹穆公就问他应该怎么办。孟子说,活该!谁让他们平时对老百姓不好!这下子老百姓可逮住报复的机会了(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又据《离娄下》,孟子还曾经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话,孟子就这么当着“君”的面说,一点都不含糊,真可谓仗义执言。

墨子的“行侠”,也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这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墨子救宋。据《墨子·公输》,当时鲁国著名的工匠公输盘(也叫公输般、公输班、鲁班),为楚国制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云梯,楚人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来见公输盘。公输盘问,先生有何指教?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了在下,想借先生的力量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鄙人愿出二百两(原文是“请献十金”。古时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十金就是二百两)。公输盘更不高兴了,心想你怎么能买凶杀人?便说我恪守正义,从不随便杀人。墨子说,先生既然从不杀人,那就好说了。在下听说先生要帮助楚国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过?楚国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民。牺牲不足的(人民),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攻打无罪之国,不能算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争辩了不能达到目的,不能算是坚强。不杀个别人却杀很多人,不能算是明白事理。公输盘没有话说。

墨子又去见楚王。墨子说,如今有一个人,自己家里有豪华轿车,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车子;自己家里有绫罗绸缎,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衣服;自己家里有美味佳肴,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米糠酒糟;请问这是什么人?楚王说,这人有“盗窃病”!墨子说,现在楚国应有尽有,宋国贫穷弱小,你们却要去抢人家,与哪个有“盗窃病”的人有什么两样?这可是既违背正义又得不偿失啊!楚王也没有话说。

但是楚王和公输盘都不想放弃,于是墨子只好和公输盘虚拟过招。公输盘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几个回合之后,公输盘黔驴技穷,墨子绰绰有余。于是公输盘说,我自有办法对付先生,但是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奇怪,问墨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盘的办法,无非是杀了臣下。杀了臣,宋国就可以攻打了。可惜臣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经掌握了臣的方法,带了臣的器械,守在宋城上,单等楚军来进攻了。楚王一听,马上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很显然,这个故事表现了墨子的三种精神:反战精神、侠义精神、实践精神。反战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难得的是,墨子不但提出了反对掠夺性战争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地制止了一些这样的战争。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真是谈何容易!在这里,可贵的还不是他确有实施守卫的办法。这当然难能可贵,只不过一般人学不了。学得了的,还是他的侠义精神和实践精神。墨子是不是宋国人,我们不知道。历史上有说他是宋人的,也有说他是鲁人的。但楚国伐宋,看来和他关系不大。他当时并不在宋国,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而且,墨子帮宋国解除了灭顶之灾后,在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宋人还不让他进城避雨。可见墨子与宋国,并没有利害关系。然而他一听到楚国将要进攻宋国的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这就真是“行侠仗义”,也真是“说得到,做得到”了。可以说,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实际上墨子不但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他在提出理论的时候,不但要求立论有本、有原、有用,而且要求身体力行。从前面那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墨子不是不能说。他也是很善辩的。但墨子不但善言,而且能行;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所以我说读墨得力行。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习墨子的这样一种精神:一旦认准了某个道理,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当然,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哲学家都实践自己的思想。但我们不是哲学家,也不想建构理论。所以,我们自不妨有所得便有所行。这就是墨子给我们的启示。
孟子骂墨子禽兽了。同时被骂禽兽的还有杨子,即杨朱。孟子之所以骂杨朱禽兽,是因为杨朱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也许杨朱过于自私了,该骂。那么为何骂墨子禽兽呢?墨子主张兼爱,这在孟子看来,“是无父也”!孟子认为儒家所谓的“仁”首先就是“亲亲”。何谓也?“亲亲”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如父母兄弟等。而墨子所谓的兼爱与“亲亲”是冲突的。于是孟子认为,墨子“兼爱”就是爱他人,而不爱自己的父亲,所以“是无父也”!这不是曲解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吗?

而孟子所谓的“亲亲”又是什么货色呢?或者说儒家所谓的“仁”是什么货色呢?孟子说,禹把王位传给启就是这种所谓的“仁”,就是这种所谓的“亲亲”;舜为何把王位禅让给禹呢?因为舜的儿子不肖,否则没禹的份;尧为何把王位禅让给舜呢?因为尧的儿子不肖,否则没舜的份。王位是天下公器,孟子慷慨地把它私有给王室了。

孟子说,舜等待尧的儿子改邪归正,三年不见起色,于是就接替了王位;禹等待舜的儿子改邪归正,三年不见起色,于是就接替了王位。孟子是否胡说八道姑且不说。且说孟子为何这么慷慨呢?

且说孟子为何这么慷慨呢?孟子所谓的“仁”,所谓的“亲亲”还包括分封族人和功臣,以及实行世袭制度。以周代来说,武王应该分封兄弟为诸侯,各个诸侯也应该分封自己的族人为大夫,并且应该世袭。孟子大概也享受到分封制的好处了,因此鼓吹世袭制,鼓吹分封制。孟子充沛的浩然之气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墨子鼓吹“兼爱”,与孟子所谓的“仁”,所谓的“亲亲”显然存在冲突,因此墨子不免被孟子骂为禽兽。更有甚者,墨子鼓吹民主,鼓吹选举,这不是否定世袭制吗?难怪孟子破口骂道:“是无父也!”“是禽兽也!”
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s226;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s226;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s226;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s226;外篇&s226;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s226;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s226;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s226;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s226;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s226;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s226;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s226;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s226;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s226;俗谚牧民》

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s226;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s226;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s226;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s226;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s226;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s226;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s226;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s226;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s226;竹石》

自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s226;乾&s226;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s226;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