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求秦始皇兵马俑资料?

时间:2010-7-17 专题:秦始皇兵马俑
求秦始皇兵马俑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概述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文化遗产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个奇迹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于1994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发掘。全坑划分20x20米的24个探方。每个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小方。二号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遗迹已揭示出来。图中所示是二号俑坑发掘现场的局部情况。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掘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憧区东的骊山北麓。通过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外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园内外还发现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大量的宫殿建筑遗址。整个陵园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园。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文化遗产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个奇迹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于1994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发掘。全坑划分20x20米的24个探方。每个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小方。二号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遗迹已揭示出来。图中所示是二号俑坑发掘现场的局部情况。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掘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憧区东的骊山北麓。通过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外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园内外还发现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大量的宫殿建筑遗址。整个陵园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园。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营建
秦始皇嬴政即位(时年13岁)后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历时39年。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与其说是陵墓,倒更像都邑。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着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个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理解。由于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是十分鲜艳,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陶土色。

已经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以应对复杂的战况。

秦军兵俑不戴头盔。有专家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有专家说是因为当时“刀”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当时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杀武器”,如戟、剑。步兵作战,长距离用“戟”,近战用剑。因这些兵器大多用青铜制成,韧性差,砍杀时易折,故多制成刺杀兵器。使用这些“刺杀武器”,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为作战时头部被“劈砍”的概率较小,因此秦军是不戴头盔的。

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于兵马俑坑原址之上,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其于1979年中国国庆节开放。首先开放一号坑,至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9月,二号坑以边发掘边展出的方式向外界开放。

争议性问题
参见陈景元著作《秦俑真相》。
目前这本书只有香港有售,内地不知道有无漏网之鱼。
世界瞩目的陕西临潼县秦兵马俑,30多年来一直被视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秦始本人的一部分陪葬品,提出这种观点的唯一依据是,因为俑坑与秦始皇陵相距只有2公里左右,俑坑的主人也非秦始皇莫属。
该书用了65个理由,全面、系统地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明确地否定,提出了秦始皇生前并未预修陵墓,当时也不存在所谓“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园。而根据工程外部的防洪体系、俑坑内部的淤泥层数、出土在淤泥层表面的“吕不韦戈”;加上陶俑出现楚人所特有的“歪髻”、楚人特有的“尚赤”服色、坑内有众多的老年兵俑、有各种违抗秦代制度的车马具,有大量已被禁止使用的青铜兵器等,有力地说明了秦俑坑与秦王朝时期,没有任何一点实质性的联系。与此相反的是,根据确凿、可靠的史料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能够充分地证明,在两千多年之前,那一位曾经统治过秦国达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楚人芈氏),这才是过去不为世人所知的秦俑坑的真正主人。
该书2008年7月,由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全书25万字。
这时我才真正领略到西安火车站的乱:各种车辆象没头的苍蝇一样乱串,毫无秩序可言;到处招揽游客的小贩们时不时在你眼前出现,问你要不要去xx处旅游;306路本是国营豪华旅游大巴,但是号称306路的脏兮兮的中巴车随处可见,也没人管,更可气的是,挂着306牌子的车,排成长长的队伍不出发,好容易找到最前面一辆,乘务员说改线了,去东线要到别处找车,然后按照他手指的方向去找。历经1小时的找、等,总算上车出发了。



东线景点在西安市临潼区,车票价仅6元,沿途经华清宫,骊山,秦始皇陵、最后到兵马俑。我是直达兵马俑,然后再往回返游其他地方。路上听见有人说,秦始皇陵没必要去,因为现阶段技术上不能保证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陵墓暂时没有挖掘,什么东西都看不到。这句话也许是对的,因为路过秦始皇陵的时候,看到路边标语林立:“先拜始皇,后看兵马”。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秦始皇陵远没有兵马俑对游人的吸引力大。秦始皇陵就在路边,远远看去,石阶直通骊山山上,规模宏大,秦始皇就头向东方,安睡这里。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在此之前有三皇五帝,秦始皇自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因此,既要当皇,又要当帝,自称始皇帝。统一中国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戍边,这是秦始皇对中国的巨大贡献。然而,到处去炼灵丹妙药,一心只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却只活到50岁,他相信紫气东来,东方,秦始皇一生梦寐以求的方向,死后也要面向东方。秦始皇在位37年,包括死后安葬的一年,陵墓共修了38年,可以想象其规模之宏大,但愿有生之年能看到整个陵园的真貌。



过秦始皇陵往前不远就是兵马俑(陵、俑直线距离1.5公里),路边停车场到俑坑要走20分钟左右。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门票90元。按照挖掘顺序,编成1#、2#、3#坑。从总体布局上看,1#俑坑为右军,2#俑坑为左军,3#俑坑为指挥部,全部朝向东方。导游说,刚出土时的陶俑颜色鲜艳,与真人非常相似,但一见空气颜色很快就变了,这从墙壁上的照片可以看出。就因为这个原因,秦始皇陵尚未挖掘,导游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1#俑坑挖掘最早,恢复工作也做得最好,一进入俑坑,就被眼前一做庞大的军阵所震撼。前面三排步兵,不着盔甲,是敢死队,因为盔甲会使行动变得迟钝。后面是着盔甲的长、短兵器军阵以及战车军阵。左右两翼各有一排面向外侧士兵,时刻监视左右两翼的敌情以防偷袭。细看这些兵马俑,服饰、装束代表着军衔的高低,可以说等级森严、纪律严明。再看士兵们一个个小腹微微隆起,推测认为这是士兵们经常喝酒所致。每当战斗,士兵们酒壮英雄胆,所向无敌。看这庞大军阵,遥想2200多年前,秦军依靠这架严谨的战争机器,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一举统一六国,成就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从历史上看,秦的成功,依赖于其国家政策、先进的管理,领先的兵器制作技术。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实行的是“耕战”政策,耕田,打仗,打仗,耕田,一切围绕着耕战二字运作。具体表现为,修都江堰,成就成都天府之国;修筑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秦朝的另一个粮仓。秦朝军队的管理制度是中国最早的军衔制,通过衣着服饰来体现;有力的奖惩制度使得士兵英勇作战,以一当十。秦朝制作的精良兵器,至今让考古学界无法解释:当时是使用的什么工艺呢?俑坑中出土的剑竟然一模一样!



2#坑是一个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多兵种组成的特殊部队。



3#坑是1#坑、2#坑的指挥部。



4#坑尚未挖掘,已经探明是秦始皇尚未修建完成的墓葬,英年早逝后停工了。



游兵马俑别忘了看一场免费电影,介绍秦始皇登基大典,统一六国,修造陵墓,以及项羽杀入长安,火烧阿房宫,捣毁秦始皇陵等几个场景。从中了解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历史。



从兵马俑出来,停车场上就有去华清宫的免费班车,20分钟到华清宫。这一条线上的旅游点都是依骊山而建,骊山一带风水极佳,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在华清宫洗温泉浴,吃“一骑红尘”送来的岭南荔枝,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搞得唐明皇神魂颠倒,惹来安史之乱,华清宫也被付之一炬,直到一千多年以后的1980年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鸳鸯浴池才又重见天日。





http://www.baidu.com/baidu?sr=e0d2e99fb3f8c778c705818b51b4a8777a131112&tn=nanlingcb&word=%b1%f8%c2%ed%d9%b8%b5%c4%d3%ce%bc%c7&bar=3

参考资料:http://www.bjlyw.com/bj/jingdianhuizong/guonei/bingmayong/200505/9609.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