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诸葛亮的品德

时间:2010-7-21 专题:诸葛亮

诸葛亮的为人品格评述
白亦奠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传奇式人物,被子人们看作智慧的化身,贤相的楷模。被人们尊之为圣,崇之为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有成功的勋烈,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明查的喜悦;也有遇事多暗的忏悔。有喜、怒、哀、乐和儿女情肠。只是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博求诸家之长的同时,形成了他以儒学为主体,杂以老(李聃)、卫(商鞅)、孙(孙武)学术思想。孜孜以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处世哲理及其高尚的人格品位。




二、廉洁自守卫从不特殊
诸葛亮是华夏历史上权贵中高风亮节,廉洁自守,从不特殊的典范。
如:后主即位后,诸葛亮身为丞相,封武乡侯,又领益州牧,集蜀汉大权于一身。这时,常自汲汲于利禄的李严,写信劝他接受九锡,即由皇帝赐予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弓矢、斧钺、禾巨鬯这是天子给予大臣进爵称的最高礼遇。诸葛亮当即给予拒绝。并写信回答说:“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今计贼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都,与诸子并升,虽十年命可受。而况九邪?”
他在《又与李严书》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张澍注云:“侯之妾尚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
对于子弟,他也不充许特殊。在《与兄瑾书》中说“乔(诸葛乔,兄瑾之次子,亮之继子)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过于谷中。”
特别是他临殁遗表、遗嘱,使人读后不禁肃然。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伏惟陛下,清心寡欲,约已爱民。”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从隆中决策,占有荆、益,建立和巩固蜀汉****,他功盖当世,权倾朝野,可他就是这样清清白白地飘然而去,简简单单地长眠在青山之中,后人评论说:“……至读其将殁自表之辞,则知天下物欲,举不足以动之,所为者深,则所发者大,理固然矣……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可谓大丈夫也。”“闻伯夷之风面贪夫廉。”读孔明之《遗表》、《遗嘱》贪夫能不羞死?!



三、虚心纳谏严于律己
“天下奇才!”是出自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之口,而他自己却说:“臣赋性挫直。”其实他除了天资聪慧,敏而好学,学以广才之外,十分重要的是他并不自以为是,而是虚心纳谏。也就是“集众思,广忠益”他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教诲。前参事幼宰(董和),每言则尽,后从事伟度(胡济),数有谏止,(吾)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此四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为直言也。”他结交崔州平和徐元直后与董幼宰、胡济共事,前后相距二十余年,这说明他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一惯的。他对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犹弃弊屣而获珠玉”他特别赞赏董和向他提意见的态度,一个意见能反复十次向他提出。直到他最后接受意见或作出解释为止。这里不只是提意见人的态度可佳,更重要的是接受意见人的诚意更为可佳。所以他对群下说:“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特别是街亭之败,箕谷失利,他以至诚之心,引咎自责。上疏自贬云:“臣以才弱,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致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受任无方……《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此后,他多次强调:“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于是“考微劳,甄烈士,引咎责射,布所失于天下。”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征,由于军容整,号令明,军威所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后因马谡的街亭之失,造成全线崩溃。但撤退时,迁西县千余家归于汉中,百姓处于对诸葛亮的敬忠而称贺。诸葛亮答道:“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虎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历史上曾经有“子文逃富”(不能使百姓脱贫致富,他引咎自责,不领取国家给予的正常薪俸);“申胥逃赏”(挽国家于危难,是臣宰的责任,不应要赏);“田畴逃爵”(帮助曹操平定乌桓,报了乌桓杀其郡名士之仇,而坚持不要曹操的封爵)。前述三子所为,实历史佳话,作为丞相,独揽国柄,引咎自责,布所失于天下者,惟诸葛亮而已。



四、举贤任能邪恶不齿
蜀汉****仅一州之地,然文武将帅立传者即达八十八人,其中,不乏运筹帷幄之帅才;有勇冠三军的武将;有立法施度的能臣;有临危死节的忠义之士。这和诸葛亮的荐贤任能分不开的。一份《出师表》,他就举荐了一批重要人才“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礻韦、董充),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悉以咨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的推荐,不是没有道理的,费礻韦曾继蒋琬执政;董充曾为费礻韦副手。为抑制宦官黄皓弄权,使蜀汉****在诸葛亮后又存在近三十年,惟斯人是赖。至于向宠,军功勋烈,秭归蹉跌,众营皆毁,惟向宠营寨完好,为保护刘备安全退守白帝城立了大功。至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此悉贞亮死节之臣。
他任人唯贤,不限资历门弟,无论来自刘璋旧部,无论来自曹魏,凡有忠虑于国,皆量才录用,平等看待。如法正、李平、董和、张裔、许靖、吕凯、王伉等皆刘璋旧部。刘巴、姜维皆曹魏之能臣名将,而最终为蜀汉****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不仅自己千方百计选贤任能,“天水关”收姜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鼓励部下,积极推荐人才。丞相府参军姚,曾举荐过一大批文武人才,诸葛亮借此教诲群下说:“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椽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椽各希此事,以司其事。”可见其为国求才之渴,爱才之深。然而对于那些利欲熏心,制造混乱的害群之马,施用诡计的邪恶之徒,他也坚决黜之而不惜。如诸葛亮镇荆州时,他曾对孙权使臣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事业者也。”入蜀之后,廖立自持有才,指责刘备,讥讽关羽,攻击向朗、文恭、郭演长,反对诸葛亮南征,妄自尊大,动摇军心。为除此邪恶之徒,诸葛亮上表弹奏,将廖立削职为民,流放到汶山郡,廖立常冀亮能复用他,闻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又如李严(公元230年改李平),虽为刘璋旧部,但在蜀汉****中由于诸葛亮的推荐,颇得重用,在白帝城与诸葛亮同受托孤之任,后与诸葛亮并任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封都乡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发兵汉中,令李平督运粮草,时置淫雨,运粮误期,他写信要诸葛亮退兵,兵既退,他又怕承担责任,耍两面派手法,被诸葛亮当面揭穿,李平理屈词穷。为正军法,被贬庶民,流放梓潼郡。
在罢黜李平之后,诸葛亮给时任中郎将参军的李平之子李丰写信,要他劝慰父亲,自省前过,只要一心为国,仍有出路。建兴十二年,闻亮卒,李平知不可复出,忧愤而死。
对此,习凿齿赞云:“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己哉……法行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者矣。自秦汉以来,未知有也。”习凿齿之评,可谓至矣。此无它,“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五、忠心为国鞠躬尽瘁
诸葛亮以其极高尚品格,从而推演到治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民族政策,无愧一代贤相。在他为相的十四年,特别是辅后主的十二年,客观上他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其一,接管的刘璋****,“满目疮痍,饥蒿草野”;其二,蜀汉仅一州之地,十万之众,国虚民贫;其三,彝陵新败,元气大伤;其四,多年的和吴政策,毁于一旦。孙权有联魏之举;其五,永昌、益州、越西、四郡反叛。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给他留下只有主观努力的一面,他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在这方面,他的主观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在政治上,对刘室“忠顺勤劳”,以身作则,建兴三年的南征,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履瘴疠之地,涉蛮夷之乡。”“他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在他的带动下,君臣敬重,上下和睦,吏治清明,人民悦服。
他的德治、法制思想,贯穿于他的治国、****的全部行动之中,他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他还在《为将》中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者,以身先之;有功者,以身后之;死者,哀而葬之;伤者,泣而抚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在经济上,他坚持大力发展桑蚕,使蜀锦生产达到空前高度。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贝有山积,纤丽星繁。……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这是对当时蜀锦生产的真实写照,他自己也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他务农植谷“闭关息民”,无夺其时,唯薄赋敛。固定一千八百多人,维护都江堰,“千井齐又何秘要”。这是利用天然气,发展盐业,限制酿酒,提高冶炼技术,设置堰官、锦官、司金中郎将、典农校尉、盐府校尉。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盐、铁实行专卖。使蜀汉****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繁荣景象。
在军事上,他的政治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辅后主十二年,大的军事行动就达八次之多,而且都是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强大之敌。他在****中强调德治、法制并举,并坚持农战思想。农战,亦称耕战,主张农业和战争结合的经济、军事思想,《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要做到“入使民属农,出使民壹于战。”为保证亦农、亦战。他实行士兵轮换制度。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攻祁山,司马懿率三十万众迎击。此时,恰置蜀军应该轮换,诸葛亮只有八万人,部下认为,应暂停轮换,以壮声威。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装束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对此,士兵很受感动,该离队的要求留下,该服役的奋勇作战,此次,射杀魏大将张合,击退司马懿。
此外,军纪严明,挥泪斩马谡,就是典型一例。他还要求战法密当,武器精良,所以推演八阵,进退惟宜,损益连弩,一矢十发,作斧,作匕首,作钢铠、作苦****、作竹桥以及木牛流马等等,“工械技巧,物究其极”。对此,张博曰:“亮之所能者,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日调赋,而民不知赋,军、农并兴,若行无事,以周公之法,而寓于管子之令,天下莫能窥其间,是以神也。”
在外交上,他一直主张联吴抗魏。但由于刘备联吴思想并不坚定,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夺荆州,杀关羽。刘备于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发动彝陵之战,使吴、蜀联合彻底决裂。孙权使都尉赵咨向魏求和,表示对魏文帝要“屈身陛下”。诸葛亮以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远见卓识,于建兴元年,就遣使使吴,劝吴与魏绝交,并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后多次派费、陈震、张裔、邓芝等要员使吴,“使聘岁通”使南征、北伐无旁顾之忧。
在民族政策上,他采取“西和、南抚”的政策。汉夷之间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据考,自张骞西使至刘备夺益州的三百三十六年间,汉王朝派驻夷越的官吏,对夷民大肆掠夺,残酷****,夷民尸骨委积,斗米千钱,汉夷矛盾逐日升级。鉴于历史教训,他平定南中后,不派兵、不派官,使夷人治夷,夷汉粗安。诸葛亮的西和南抚,取得极大成功,直至蜀亡的几十年间,汉、夷之间保持相安无事。
诸葛亮以其高尚的人格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为华夏的道德使,谱写了炫赫宇宙的华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