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黄帝的父亲是谁

时间:2010-8-1 专题:黄帝
黄帝的父亲是谁

http://www.zj60.com/web/newsinfo.asp?firstkind=mt_00002_100011924&kindid=mt_00002_100011927&id=mt_b0001_100017566全球华人的梦想孤身一老的努力寻根来源:东方今报作者:姜柯安赵建中时间:2005-11-22黄帝故里在哪里?即使到现在,还会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等。但越来越多的华人,渐渐认可了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说法。而引起这种改变的,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74岁的赵国鼎。20多年来,他上北京、下山东、到陕西,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的说法,并取得广泛认同。11月20日上午,精神矍铄的赵国鼎老人,在参加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的间隙,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对黄帝故里考证的来龙去脉。起因寻根寻来一场尴尬赵国鼎1931年生在新郑市具茨山主峰旁边的自然山下。他小时候在自然山寺小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和村里的老人说起,中华始祖黄帝就生在具茨山附近,那里是他战斗建都和发明指南车的地方。古老的传说,让赵国鼎从小就相信:黄帝就是在新郑出生,建国定都。但真正让他去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原因,还要从海南老乡来新郑寻根,结果寻来一场尴尬说起。1983年,当时在新郑市城关经济联合社工作的赵国鼎到海南考察。三亚市相关部门的一位黄秘书是河南老乡。他告诉赵国鼎,在三亚市有个河南村,5000多名村民都姓黄。村里老人说,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南宋时期从汴京(开封)南迁的。村里人都很想回河南寻根,但不知道去哪里合适。一听这,赵国鼎来劲了:“去新郑啊,我们那里有黄帝故里,轩辕祠,全世界华人的根都在我们那儿呢。”一个月后,在黄秘书的带领下,几十个海南客人真的找到了赵国鼎,要去祭祀黄帝陵墓。但当赵国鼎领着他们去轩辕祠时,连赵国鼎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轩辕祠现在变成了兽医院的一个仓库,庙房、山顶都扒光了,清代立的碑也找不着了。海南的客人感到很扫兴。他们告诉赵国鼎,不管黄帝在新郑的传说是真是假,如果放在海南,他们会修葺所有的遗迹,建设很大的祠堂,来祭祀黄帝。毕竟,这是中华始祖。赵国鼎感觉面子上很过不去。一来,好像自己说了瞎话;二来,黄帝故里到底在不在新郑,他也开始有些怀疑了。决定一步改变他的一生生性耿直的赵国鼎开始迈出了他求证的第一步。他先找到新郑文管所、县志办、文化馆,但得到的答复让他有些泄气:以前这里有一块清代立的轩辕故里碑,但世事变迁,这块碑现在也找不着了。更让赵国鼎气馁的是《史记》的汉代注释。《史记》中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其注释更详细地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更深入地找寻下去,黄帝故里还有甘肃天水说,河北逐鹿说。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赵国鼎决定刨根问底。找寻三下山东实地求证《史记》注释言之凿凿,黄帝生在山东寿丘,赵国鼎要去实地看一下当地有没有实证。1984年春天,他第一次来到曲阜,但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黄帝故里的遗迹,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传说。他只在少昊陵,看到一块复制《史记》注释内容的碑。当时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已经小有名气,许多海外华人祭祖都去那里。黄帝陵的根据是个神话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帽子埋在陕西,靴袜葬在荆山(今灵宝境内)。”接着,赵国鼎又去了陕西黄陵。在那里,陕西人承认,他们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连陵墓碑上也是按《史记》注释的说法:黄帝生于山东寿丘。这一年,赵国鼎在工作之余,光山东就跑了3次。让他感觉迷惑的是,寿丘虽然有《史记》注释佐证,但根据好像并不存在。因为在新郑,不仅关于黄帝的传说众多,就是黄帝遗迹,也有好几个。他决定要从历史记载中,查找黄帝故里的真正所在。转机古籍之中求得结果赵国鼎想到了北京,那里专家很多,古籍完备,也许可以找出个所以然来。1985年,赵国鼎十多次往返新郑与北京,来到北京,他就一头扎进黄帝故里的考证中。他先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里的研究员周争恰好也是新郑人。他给了赵国鼎一套《水经注》,上面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新郑城内有黄帝遗祠”。在中华书局,赵国鼎又碰巧找到了另一个新郑人,档案管理员高流水。这次,高流水给了赵国鼎更多的支持:提供了《山海经》、《国语》、《左传》等大量古籍。赵国鼎慢慢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炎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国,今郑也”。赵国鼎兴奋了,“郑”说的就是现在的郑州地区,新郑自然包括在里面。在西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都曰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引用了这句话。一切都逐渐明朗,赵国鼎又来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这里的专家说,从新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来看,可以证明这一带确实有我们祖先的存在。历史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更是告诉赵国鼎,以当时的地理条件,新郑更符合黄帝故里特征,因为山东在当时属于东夷,而不是有熊国。疑问《史记》是否记载有误考证的结果令赵国鼎十分满意,但《史记》的注释是怎么回事?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姓陈的教授,给赵国鼎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他的考证结果,这个《史记》注释是汉代人孔安国所为。孔安国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就在《史记》的注释里加上了寿丘的具体地点。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后人所加。同时,文物考古部门也证实,在已知道的11处黄帝遗址中,新郑有6处。欣慰成果终被逐渐认可1990年,赵国鼎的第一本论述黄帝故里的专著《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出版。1991年,第二本专著《黄炎二帝考略》出版。为了让更多的专家认可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所在,新郑市有关方面和赵国鼎利用各种机会,召开专家论证会。1990年7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论证会上,专家基本上认同了“黄帝生于轩辕,建都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的说法。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华夏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100多名华人专家,也基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1992年,新郑开始举办“炎黄文化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1届。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黄帝故里进行开发与建设。1991年,修葺一新的轩辕故里对外开放,随后的几年,新郑黄帝故里的其他各个遗址都经过修缮,向游人开放。愿望妥善保护祖先痕迹2005年10月,新郑市政府对外宣布,要用100万元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已经74岁高龄的赵国鼎老人,成为专家评审组的一员。2005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大会上,赵国鼎应邀参加,因为对黄帝故里的考证成果被广泛认可,他被授予了荣誉奖。赵国鼎在大会上发言,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从黄帝建国立都到现在,历史已经越过了5002年。对于刚刚揭晓的黄帝故里规划方案,作为专家评委的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管如何进行规划,不能漏掉对黄帝遗址的保护,更不能有所破坏。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痕迹,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http://www.ggdj.com.cn/wsdx/fyrw/200512/2715.html人文始祖黄帝作者:--网上党校文章来源:--点击数:18更新时间:2005-12-23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forum=2&article_id=0202051002145840&publishtime_id=0202051011153140&t=0&class=2&page=30少典——轩辕-...xuebai发表时间2005-10-1115:31栏目版主积分:34140货币:15348总数第:1777贴来自:吉林少典——轩辕-...摘自万胜网络xuebai2005-10-1115:31http://free.dns2008.cn/bbs/ccb/index.cgi少典——轩辕--少典——轩辕(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祖类...是卫国公族,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都对卫国石氏传承关系有所介绍,据此可以列出卫国石氏的大致世系:┌—○—石骀仲—石祈子│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石圃?在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这个世系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碏生石厚。碏孙骀仲,生祁子及庶子五人。骀仲孙曰成子稷。稷生共子买,买生悼子恶。恶生曼姑,曼姑生魋。又有石圃、石乞。"邓的说法有二点值得注意:(1)肯定石骀仲为石碏之孙;(2)石稷为石骀仲之孙,据此石稷则为石碏五世孙。宋人石介在《石氏墓表》一文中对卫国石氏早期世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表述:"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按《本纪》云:卫,静伯生公叔,公叔生显伯,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徂徕石先生文集》)据此可列出以下世系:卫静伯——公叔——显伯——○——挚——石何石介所引《本纪》不详何书。所涉人名均不见史传,姓氏资料和石氏宗谱亦未见提到。静伯疑即靖伯。录此姑存一说。在一些石氏宗谱中,也涉及卫国石氏的世系。我所见到的民国丁丑修《南明石氏宗谱》(以下简称南明谱)中,有《石氏受姓源流世系》,列出从卫靖伯到石奋共18代的世系:12345678910┌买┌厚┌恶┌楚├署靖伯—还清—材—元燮(卫武公)—石碏—┴积—骀仲—┼惠—┴制—┴蜀(即作蜀,孔子弟子)└圃┌章蜀┬桢生┌敬├美┌建└祺生—┬韬—┼忠—┼耀┌英┌无党┌毅├甲└淑└信├辉—┼俊—┴无偏—┬兴序—┴奋—┼乙└光└彦└兴庠└庆1112131415161718上面的第11世以后的人名不见史籍记载,无从查考,但第5世至第10世的人名大多见于《左传》等史籍。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这个世系是大有问题的。(一)先说石碏。石碏为卫靖伯之后,许多资料是一致的。但石碏是靖伯的第几代子孙,有不同的说法。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云:"石碏,靖伯孙。"这一说法为今天的姓氏学者所采用。而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子,靖伯的五世孙,与传统说法不同。(二)石碏有子石厚,这在《左传》中有记载,但另一子石积不见史籍。骀仲是石碏之孙,这与宋邓名世的说法一致。但《礼记》郑注说石骀仲是石碏之族,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石骀仲是石厚从弟,均与此不同。(三)这里记石骀仲有三子:石恶、石惠、石圃,这肯定是不对的。《礼记》:"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石祈子兆"据此,石骀仲有六个庶子,其中一个叫石祈子,继石骀仲为卫大夫,见于《左传》,但《南明谱》却说是三个儿子,而且无石祈子。《左传·襄二十八年》:"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可见石圃为石恶从子,而不是石恶之弟。此外据杜注:石恶为石买子,而不是石骀仲之子。石惠史籍无记载。(四)记石楚、石制为石惠之子,石骀仲之孙,这也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石楚、石制为郑公孙段(字子石)之后,并非属于卫国石氏之族。另据左传杜注,石买为石稷子,石恶之父,而不是石恶之孙。总之,南明谱关于卫国石氏世系的记载,核之史籍,多有出入,不太可信。那么其它石氏宗谱又如何呢?前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南京发现一部记载历史长达2700年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是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保存下来的,从公元750年石姓始祖石碏开始记载,石碏以后历代子孙均有名录,历时2700多年。我没有见过这套宗谱,不知道在这套宗谱中,石碏以下的世系是如何记载的。2004年9月8日,广东兴宁的石卓欣告诉我他手里有一部2000年修的《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石氏族谱》,其中有《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和《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二篇资料,并把这二篇资料用电脑传送给我。在《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中,列有从康叔至石碏的世系如下:康叔(武王弟,建卫国)—牟伯(又名康伯)—孝伯—嗣伯—总伯—仁(又名靖伯)—贞伯—顾侯—┬武公└石碏(武公弟)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弟,卫靖伯四世孙,也与传统说法不同。另外有些人名不见于《史记·卫康叔世家》,不知何本。在《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中,有石碏(1世)、石骀仲(2世)、石稷(4世)、石恶(6世)、石作蜀(6世)、石圃(7世)和石奋(17世)及其四子,并标明世序。这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系表,但其列出的世序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从沙塘谱中得知,石学鸿先生曾在1997年5月赠给广西容县石荫塘《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一册,广西《沙塘石氏族谱》的编修者应该也看到过这本摘录本。故猜测这本《沙塘石氏族谱》中的先祖资料很可能是从《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下来的,而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应该有从石碏到石奋更完整的世系表。?既然《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完整的世系表不可得,因此我根据《沙塘石氏族谱》中的有关资料,拟定一个从石碏到石奋的粗略的世系表:124671718石碏—(?)石骀仲—○—石稷—○—┬石恶(其后裔居赵邯郸)—......—石奋—┬石建├石作蜀(?)├石仁└○(?)———石圃├石衍└石庆这个世系表显然是十分粗略的,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一)以石碏为第一世,石骀仲为第二世。这有二种可能:(1)石骀仲为石碏之子。(2)石骀仲为石碏从子。如果第一种,那很可能是错误的。而第二种与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法是一致的,而且与《礼记》郑注以石骀仲为"石碏之族"的说法相合。(二)以石稷为第四世、石恶为第六世,这与《左传》杜注:"成子石稷,石碏四世孙"、"(石买,)石稷子"、"买之子石恶"的说法都是一致的。(三)以石圃为石恶的侄子,也与《左传》记载相符。(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石奋传》记石奋的四个儿子为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其中石甲、石乙应该不是真名,而这里列出的石奋四子,除石建、石庆外,还列出另外二个儿子叫石仁、石衍,应该是真名了,可以补史记之缺。由上述来看,沙塘谱记载的卫国石氏世次与《左传》及杜注等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推测《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的有关记载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也希望石氏宗亲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一起研究。2004.9【附】卫国君侯世系年表(据淇县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一文附表)康叔:武王同母弟,名封。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始祖。康伯:康叔之子,二世君。考伯:康伯之子,三世君。嗣伯:考伯之子,四世君。疌伯:嗣伯之子,五世君。靖伯:疌伯之子,六世君。贞伯:靖伯之子,七世君。顷侯:贞伯之子,(公元前867——前855)八世君。厘侯:顷侯之子,(公元前855——前813)九世君。武公:厘侯之子,名和(公元前813——前758)十世君。庄公:武公之子,名扬(公元前758——前735)十一世君。桓公: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735——前719)十二世君。州吁:庄公之子,(公元前719——前717)十二世十三位君。宣公:桓公之弟,名晋(公元前717——前699)十二世十四位君。惠公:宣公之子,名朔(公元前699——前695)十三世十五位君。(公元前687——前668)黔牟:宣公之子,(公元前695——前687)十三世十六位君。懿公:惠公之子,名赤(公元前668——前659)十四世十七君。以上都朝歌。戴公:昭伯之子名申,(公元前659——前658)十四世十八位君。以上都漕邑。文公:昭伯之子,名毁(公元前658——前633)十四世十九位君。成公:文公之子,名郑(公元前633——前630)十五世二十位君。(公元前628——前598)公子瑕(公元前630——前628)十五世二十一位君。以上都楚丘。穆公:成公之子,遬名(公元前598——前587)十六世二十二位君。定公:穆公之子,名臧(前587——前575)十七世二十三位君。献公:定公之子,名衎(公元前575——前557)十八世二十四位君。(公元前547——前542)殇公:定公之弟黑肩之子,名剽(公元前557——前545)十八世二十五位君。襄公:献公之子,名恶(公元前542——前533)十九世二十六位君。灵公: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533——前491)二十世二十七位君。出公: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名辄(公元前491——前479)二十二世二十八位君。(公元前479——前466)庄公:灵公之子,出公之父,名蒯聩(公元前479——前476)二十一世二十九位君。公子班师:(公元前476——前475)二十二世三十位君。公子起:(公元前475——前474)二十二世三十一位君。悼公:出公之弟,名黔(公元前466——前461)二十二世三十二位君。敬公:悼公之子,名弗(公元前461——前442)二十三世三十三位君。昭公:敬公之子,名纠(公元前442——前436)二十四世三十四位君。怀公:亹名(公元前436——前425)二十四世三十五位君。慎公:敬公之孙,名颓(公元前425——前383)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声公:慎公之子,名训(公元前383——前372)二十六世三十七位君。成侯:声公之子,名遬(公元前372——前327)二十七世三十八位君。平侯:成侯之子(公元前327——前319)二十八世三十九位君。嗣君:平侯之子(公元前319——前277)二十九世四十位君。怀君:嗣君之子(公元前277——前246)三十世四十一位君。以上都帝丘元君:嗣君之弟(公元前246——前221)二十九世四十二位君。君角:元君之子(公元前221——前200)三十世四十三位君。以上都野王。-作者:飘庙认生2005年02月25日,星期五03:19加入博采--------------------------------------------------------------------------------------------------http://zhang.shedu.com.cn/zszp/zssq/yandi/shaodian.htm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bb%c6%b5%db%b5%c4%b8%b8%c7%d7%ca%c7%cb%ad&sr=&z=&cl=3&f=8&wd=%c9%d9%b5%e4http://www.zzwb.com.cn/lvyou/2005-10/11/content_288260.htm
人文始祖黄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http://www.zj60.com/web/newsinfo.asp?firstkind=mt_00002_100011924&kindid=mt_00002_100011927&id=mt_b0001_100017566全球华人的梦想孤身一老的努力寻根来源:东方今报作者:姜柯安赵建中时间:2005-11-22黄帝故里在哪里?即使到现在,还会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等。但越来越多的华人,渐渐认可了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说法。而引起这种改变的,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74岁的赵国鼎。20多年来,他上北京、下山东、到陕西,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的说法,并取得广泛认同。11月20日上午,精神矍铄的赵国鼎老人,在参加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的间隙,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对黄帝故里考证的来龙去脉。起因寻根寻来一场尴尬赵国鼎1931年生在新郑市具茨山主峰旁边的自然山下。他小时候在自然山寺小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和村里的老人说起,中华始祖黄帝就生在具茨山附近,那里是他战斗建都和发明指南车的地方。古老的传说,让赵国鼎从小就相信:黄帝就是在新郑出生,建国定都。但真正让他去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原因,还要从海南老乡来新郑寻根,结果寻来一场尴尬说起。1983年,当时在新郑市城关经济联合社工作的赵国鼎到海南考察。三亚市相关部门的一位黄秘书是河南老乡。他告诉赵国鼎,在三亚市有个河南村,5000多名村民都姓黄。村里老人说,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南宋时期从汴京(开封)南迁的。村里人都很想回河南寻根,但不知道去哪里合适。一听这,赵国鼎来劲了:“去新郑啊,我们那里有黄帝故里,轩辕祠,全世界华人的根都在我们那儿呢。”一个月后,在黄秘书的带领下,几十个海南客人真的找到了赵国鼎,要去祭祀黄帝陵墓。但当赵国鼎领着他们去轩辕祠时,连赵国鼎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轩辕祠现在变成了兽医院的一个仓库,庙房、山顶都扒光了,清代立的碑也找不着了。海南的客人感到很扫兴。他们告诉赵国鼎,不管黄帝在新郑的传说是真是假,如果放在海南,他们会修葺所有的遗迹,建设很大的祠堂,来祭祀黄帝。毕竟,这是中华始祖。赵国鼎感觉面子上很过不去。一来,好像自己说了瞎话;二来,黄帝故里到底在不在新郑,他也开始有些怀疑了。决定一步改变他的一生生性耿直的赵国鼎开始迈出了他求证的第一步。他先找到新郑文管所、县志办、文化馆,但得到的答复让他有些泄气:以前这里有一块清代立的轩辕故里碑,但世事变迁,这块碑现在也找不着了。更让赵国鼎气馁的是《史记》的汉代注释。《史记》中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其注释更详细地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更深入地找寻下去,黄帝故里还有甘肃天水说,河北逐鹿说。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赵国鼎决定刨根问底。找寻三下山东实地求证《史记》注释言之凿凿,黄帝生在山东寿丘,赵国鼎要去实地看一下当地有没有实证。1984年春天,他第一次来到曲阜,但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黄帝故里的遗迹,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传说。他只在少昊陵,看到一块复制《史记》注释内容的碑。当时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已经小有名气,许多海外华人祭祖都去那里。黄帝陵的根据是个神话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帽子埋在陕西,靴袜葬在荆山(今灵宝境内)。”接着,赵国鼎又去了陕西黄陵。在那里,陕西人承认,他们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连陵墓碑上也是按《史记》注释的说法:黄帝生于山东寿丘。这一年,赵国鼎在工作之余,光山东就跑了3次。让他感觉迷惑的是,寿丘虽然有《史记》注释佐证,但根据好像并不存在。因为在新郑,不仅关于黄帝的传说众多,就是黄帝遗迹,也有好几个。他决定要从历史记载中,查找黄帝故里的真正所在。转机古籍之中求得结果赵国鼎想到了北京,那里专家很多,古籍完备,也许可以找出个所以然来。1985年,赵国鼎十多次往返新郑与北京,来到北京,他就一头扎进黄帝故里的考证中。他先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里的研究员周争恰好也是新郑人。他给了赵国鼎一套《水经注》,上面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新郑城内有黄帝遗祠”。在中华书局,赵国鼎又碰巧找到了另一个新郑人,档案管理员高流水。这次,高流水给了赵国鼎更多的支持:提供了《山海经》、《国语》、《左传》等大量古籍。赵国鼎慢慢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炎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国,今郑也”。赵国鼎兴奋了,“郑”说的就是现在的郑州地区,新郑自然包括在里面。在西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都曰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引用了这句话。一切都逐渐明朗,赵国鼎又来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这里的专家说,从新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来看,可以证明这一带确实有我们祖先的存在。历史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更是告诉赵国鼎,以当时的地理条件,新郑更符合黄帝故里特征,因为山东在当时属于东夷,而不是有熊国。疑问《史记》是否记载有误考证的结果令赵国鼎十分满意,但《史记》的注释是怎么回事?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姓陈的教授,给赵国鼎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他的考证结果,这个《史记》注释是汉代人孔安国所为。孔安国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就在《史记》的注释里加上了寿丘的具体地点。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后人所加。同时,文物考古部门也证实,在已知道的11处黄帝遗址中,新郑有6处。欣慰成果终被逐渐认可1990年,赵国鼎的第一本论述黄帝故里的专著《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出版。1991年,第二本专著《黄炎二帝考略》出版。为了让更多的专家认可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所在,新郑市有关方面和赵国鼎利用各种机会,召开专家论证会。1990年7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论证会上,专家基本上认同了“黄帝生于轩辕,建都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的说法。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华夏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100多名华人专家,也基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1992年,新郑开始举办“炎黄文化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1届。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黄帝故里进行开发与建设。1991年,修葺一新的轩辕故里对外开放,随后的几年,新郑黄帝故里的其他各个遗址都经过修缮,向游人开放。愿望妥善保护祖先痕迹2005年10月,新郑市政府对外宣布,要用100万元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已经74岁高龄的赵国鼎老人,成为专家评审组的一员。2005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大会上,赵国鼎应邀参加,因为对黄帝故里的考证成果被广泛认可,他被授予了荣誉奖。赵国鼎在大会上发言,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从黄帝建国立都到现在,历史已经越过了5002年。对于刚刚揭晓的黄帝故里规划方案,作为专家评委的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管如何进行规划,不能漏掉对黄帝遗址的保护,更不能有所破坏。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痕迹,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http://www.ggdj.com.cn/wsdx/fyrw/200512/2715.html人文始祖黄帝作者:--网上党校文章来源:--点击数:18更新时间:2005-12-23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forum=2&article_id=0202051002145840&publishtime_id=0202051011153140&t=0&class=2&page=30少典——轩辕-...xuebai发表时间2005-10-1115:31栏目版主积分:34140货币:15348总数第:1777贴来自:吉林少典——轩辕-...摘自万胜网络xuebai2005-10-1115:31http://free.dns2008.cn/bbs/ccb/index.cgi少典——轩辕--少典——轩辕(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祖类...是卫国公族,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都对卫国石氏传承关系有所介绍,据此可以列出卫国石氏的大致世系:┌—○—石骀仲—石祈子│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石圃?在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这个世系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碏生石厚。碏孙骀仲,生祁子及庶子五人。骀仲孙曰成子稷。稷生共子买,买生悼子恶。恶生曼姑,曼姑生魋。又有石圃、石乞。"邓的说法有二点值得注意:(1)肯定石骀仲为石碏之孙;(2)石稷为石骀仲之孙,据此石稷则为石碏五世孙。宋人石介在《石氏墓表》一文中对卫国石氏早期世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表述:"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按《本纪》云:卫,静伯生公叔,公叔生显伯,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徂徕石先生文集》)据此可列出以下世系:卫静伯——公叔——显伯——○——挚——石何石介所引《本纪》不详何书。所涉人名均不见史传,姓氏资料和石氏宗谱亦未见提到。静伯疑即靖伯。录此姑存一说。在一些石氏宗谱中,也涉及卫国石氏的世系。我所见到的民国丁丑修《南明石氏宗谱》(以下简称南明谱)中,有《石氏受姓源流世系》,列出从卫靖伯到石奋共18代的世系:12345678910┌买┌厚┌恶┌楚├署靖伯—还清—材—元燮(卫武公)—石碏—┴积—骀仲—┼惠—┴制—┴蜀(即作蜀,孔子弟子)└圃┌章蜀┬桢生┌敬├美┌建└祺生—┬韬—┼忠—┼耀┌英┌无党┌毅├甲└淑└信├辉—┼俊—┴无偏—┬兴序—┴奋—┼乙└光└彦└兴庠└庆1112131415161718上面的第11世以后的人名不见史籍记载,无从查考,但第5世至第10世的人名大多见于《左传》等史籍。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这个世系是大有问题的。(一)先说石碏。石碏为卫靖伯之后,许多资料是一致的。但石碏是靖伯的第几代子孙,有不同的说法。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云:"石碏,靖伯孙。"这一说法为今天的姓氏学者所采用。而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子,靖伯的五世孙,与传统说法不同。(二)石碏有子石厚,这在《左传》中有记载,但另一子石积不见史籍。骀仲是石碏之孙,这与宋邓名世的说法一致。但《礼记》郑注说石骀仲是石碏之族,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石骀仲是石厚从弟,均与此不同。(三)这里记石骀仲有三子:石恶、石惠、石圃,这肯定是不对的。《礼记》:"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石祈子兆"据此,石骀仲有六个庶子,其中一个叫石祈子,继石骀仲为卫大夫,见于《左传》,但《南明谱》却说是三个儿子,而且无石祈子。《左传·襄二十八年》:"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可见石圃为石恶从子,而不是石恶之弟。此外据杜注:石恶为石买子,而不是石骀仲之子。石惠史籍无记载。(四)记石楚、石制为石惠之子,石骀仲之孙,这也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石楚、石制为郑公孙段(字子石)之后,并非属于卫国石氏之族。另据左传杜注,石买为石稷子,石恶之父,而不是石恶之孙。总之,南明谱关于卫国石氏世系的记载,核之史籍,多有出入,不太可信。那么其它石氏宗谱又如何呢?前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南京发现一部记载历史长达2700年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是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保存下来的,从公元750年石姓始祖石碏开始记载,石碏以后历代子孙均有名录,历时2700多年。我没有见过这套宗谱,不知道在这套宗谱中,石碏以下的世系是如何记载的。2004年9月8日,广东兴宁的石卓欣告诉我他手里有一部2000年修的《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石氏族谱》,其中有《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和《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二篇资料,并把这二篇资料用电脑传送给我。在《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中,列有从康叔至石碏的世系如下:康叔(武王弟,建卫国)—牟伯(又名康伯)—孝伯—嗣伯—总伯—仁(又名靖伯)—贞伯—顾侯—┬武公└石碏(武公弟)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弟,卫靖伯四世孙,也与传统说法不同。另外有些人名不见于《史记·卫康叔世家》,不知何本。在《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中,有石碏(1世)、石骀仲(2世)、石稷(4世)、石恶(6世)、石作蜀(6世)、石圃(7世)和石奋(17世)及其四子,并标明世序。这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系表,但其列出的世序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从沙塘谱中得知,石学鸿先生曾在1997年5月赠给广西容县石荫塘《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一册,广西《沙塘石氏族谱》的编修者应该也看到过这本摘录本。故猜测这本《沙塘石氏族谱》中的先祖资料很可能是从《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下来的,而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应该有从石碏到石奋更完整的世系表。?既然《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完整的世系表不可得,因此我根据《沙塘石氏族谱》中的有关资料,拟定一个从石碏到石奋的粗略的世系表:124671718石碏—(?)石骀仲—○—石稷—○—┬石恶(其后裔居赵邯郸)—......—石奋—┬石建├石作蜀(?)├石仁└○(?)———石圃├石衍└石庆这个世系表显然是十分粗略的,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一)以石碏为第一世,石骀仲为第二世。这有二种可能:(1)石骀仲为石碏之子。(2)石骀仲为石碏从子。如果第一种,那很可能是错误的。而第二种与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法是一致的,而且与《礼记》郑注以石骀仲为"石碏之族"的说法相合。(二)以石稷为第四世、石恶为第六世,这与《左传》杜注:"成子石稷,石碏四世孙"、"(石买,)石稷子"、"买之子石恶"的说法都是一致的。(三)以石圃为石恶的侄子,也与《左传》记载相符。(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石奋传》记石奋的四个儿子为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其中石甲、石乙应该不是真名,而这里列出的石奋四子,除石建、石庆外,还列出另外二个儿子叫石仁、石衍,应该是真名了,可以补史记之缺。由上述来看,沙塘谱记载的卫国石氏世次与《左传》及杜注等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推测《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的有关记载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也希望石氏宗亲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一起研究。2004.9【附】卫国君侯世系年表(据淇县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一文附表)康叔:武王同母弟,名封。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始祖。康伯:康叔之子,二世君。考伯:康伯之子,三世君。嗣伯:考伯之子,四世君。疌伯:嗣伯之子,五世君。靖伯:疌伯之子,六世君。贞伯:靖伯之子,七世君。顷侯:贞伯之子,(公元前867——前855)八世君。厘侯:顷侯之子,(公元前855——前813)九世君。武公:厘侯之子,名和(公元前813——前758)十世君。庄公:武公之子,名扬(公元前758——前735)十一世君。桓公: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735——前719)十二世君。州吁:庄公之子,(公元前719——前717)十二世十三位君。宣公:桓公之弟,名晋(公元前717——前699)十二世十四位君。惠公:宣公之子,名朔(公元前699——前695)十三世十五位君。(公元前687——前668)黔牟:宣公之子,(公元前695——前687)十三世十六位君。懿公:惠公之子,名赤(公元前668——前659)十四世十七君。以上都朝歌。戴公:昭伯之子名申,(公元前659——前658)十四世十八位君。以上都漕邑。文公:昭伯之子,名毁(公元前658——前633)十四世十九位君。成公:文公之子,名郑(公元前633——前630)十五世二十位君。(公元前628——前598)公子瑕(公元前630——前628)十五世二十一位君。以上都楚丘。穆公:成公之子,遬名(公元前598——前587)十六世二十二位君。定公:穆公之子,名臧(前587——前575)十七世二十三位君。献公:定公之子,名衎(公元前575——前557)十八世二十四位君。(公元前547——前542)殇公:定公之弟黑肩之子,名剽(公元前557——前545)十八世二十五位君。襄公:献公之子,名恶(公元前542——前533)十九世二十六位君。灵公: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533——前491)二十世二十七位君。出公: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名辄(公元前491——前479)二十二世二十八位君。(公元前479——前466)庄公:灵公之子,出公之父,名蒯聩(公元前479——前476)二十一世二十九位君。公子班师:(公元前476——前475)二十二世三十位君。公子起:(公元前475——前474)二十二世三十一位君。悼公:出公之弟,名黔(公元前466——前461)二十二世三十二位君。敬公:悼公之子,名弗(公元前461——前442)二十三世三十三位君。昭公:敬公之子,名纠(公元前442——前436)二十四世三十四位君。怀公:亹名(公元前436——前425)二十四世三十五位君。慎公:敬公之孙,名颓(公元前425——前383)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声公:慎公之子,名训(公元前383——前372)二十六世三十七位君。成侯:声公之子,名遬(公元前372——前327)二十七世三十八位君。平侯:成侯之子(公元前327——前319)二十八世三十九位君。嗣君:平侯之子(公元前319——前277)二十九世四十位君。怀君:嗣君之子(公元前277——前246)三十世四十一位君。以上都帝丘元君:嗣君之弟(公元前246——前221)二十九世四十二位君。君角:元君之子(公元前221——前200)三十世四十三位君。以上都野王。-作者:飘庙认生2005年02月25日,星期五03:19加入博采--------------------------------------------------------------------------------------------------http://zhang.shedu.com.cn/zszp/zssq/yandi/shaodian.htm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bb%c6%b5%db%b5%c4%b8%b8%c7%d7%ca%c7%cb%ad&sr=&z=&cl=3&f=8&wd=%c9%d9%b5%e4http://www.zzwb.com.cn/lvyou/2005-10/11/content_288260.htm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12786.html
黄帝者,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
少典
少典
原始群婚哪晓得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