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诸葛亮一生中失策过几次?

时间:2010-8-1 专题:诸葛亮

笫九章用计失误,造成后患


提要:在刘备以庞统为军师攻西川之时,由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后因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刘备叫诸葛亮来西川指挥军队。诸葛亮明知关羽骄傲轻敌,却叫关羽一人镇守荆州。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的消息传入西川之时,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令关云长率兵攻樊城而失荆州。在上庸守将孟达弃上庸投魏之时,上庸空虚,诸葛亮不派重兵驻守,致使魏国占了上庸,控制了西川门户。刘备伐东吴,诸葛亮未为画策,以致猇亭兵败。在一出祁山之时,错用马稷,以致街亭失守,断了汉中咽喉之路。而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临,致使下官失职,这是上侵下,违反了法治的原则。诸葛亮心劳力竭,陨于五丈原,使司马懿有可乘之机,而蜀汉却国力空虚,朝政荒疏。最终被司马氏消灭。
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辅。诸葛亮不愧是足智多谋之士,初出茅庐,就在博望烧屯,打败了夏侯惇十万大军,后又火烧新野,打败了曹仁、曹洪的十万大军。在曹操发书与孙权,欲与孙权会猎于江夏,以图一举消灭刘备,进而侵占东吴之际,诸葛亮又教刘备实行联吴抗曹的战略。在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共同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并使刘备趁机夺了荆州七郡,继而攻取西川,创立了帝业。但诸葛亮在荆州、上庸的失守方面是失策的。在六出祁山讨伐曹魏的过程中,亦有军事上失策的地方。特别是事无巨细,都要亲临,以致劳累过度,且使百官不能尽其职守,最终造成政事荒废,后继无人的严重后患。
本文拟对诸葛亮失策失算及其后患的问题作出评述。
一、明知关羽骄傲轻敌,却叫关羽一人独守荆州,使得荆州力量空虚
在刘备以庞统为军师,以黄忠、魏延为羽翼进攻西川之时,以诸葛亮统帅关、张、赵云三名大将镇守荆州,使得东吴不敢觊觎荆州。但因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以后,刘备叫诸葛亮来西川指挥,诸葛亮不该将张飞、赵云全部带去西川,使得荆州只剩下关羽一人镇守,势力薄弱,力量空虚。而且诸葛亮明知关羽骄傲轻敌,他也不向关羽指出东吴可能使用骄兵之计,要他时刻提高警惕,不要有轻敌麻痹的思想,以致关羽轻信了陆逊卑躬屈节的言词,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性,上了东吴的当,吃了大亏。
二、令关羽攻樊城,失荆州
因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于是刘备召请诸葛亮去西川。诸葛亮就以张飞为先锋,随后与赵云率军入川,而以关羽镇守荆州。刘备进入成都,将刘璋充发去南郡公安以后,细作人探
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飞报入川。刘备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出兵矣。”刘备曰:“似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攻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刘备随即差司马费诗为使,令云长起兵攻樊城。
素以足智多谋著称的诸葛亮却没有考虑到应加强荆州的防守,不该派关云长离开荆州去攻樊城。如果定要关羽去攻樊城,就应该另派大将镇守荆州。但刘备与孔明均未虑及于此,在关羽率军去攻樊城之时,荆州空虚,致使东吴夺去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擒杀。
三、孟达降魏,失上庸
在关羽败走麦城时,曾发使去上庸请刘封、孟达发兵往救。但孟达教刘封不发救兵,致使关羽惨败,被东吴擒杀。孟达害怕刘备问罪,于是投降曹魏。刘封不降,与孟达决战,兵败回成都,却被刘备所斩。
上庸本是险要关隘,孟达降魏,刘封被斩以后,上庸空虚。此时诸葛亮应该派重兵猛将据守,才能保卫西川领土。但刘备、诸葛亮均未虑及,以致让魏军轻易地占了上庸,控制了西川门户。
四、刘备伐东吴,孔明未为画策,以致猇亭兵败
关云长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欲起兵伐吴。诸葛亮与群臣进谏,刘备暂时依之,但在刘备当了蜀汉皇帝后,欲发倾国之兵伐吴,虽有孔明、赵云、秦宓等谏阻,刘备执意不从,且怪秦宓出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斩之。因孔明上表才救了秦宓一命。刘备为守桃园兄弟之小义,却不顾国家之大义,撕毁了孙刘同盟。起兵七十五万伐吴,对于伐吴之举,孔明虽曾进谏,刘备不听,孔明也无可奈何。但是刘备既已发军攻吴,孔明就应予画策。可孔明却坐守成都,未予考虑。刘备不懂兵法,犯了兵家之大忌,竟连营七百里,建四十余寨,皆傍山依林。孔明看马良呈上图本,叹曰:“汉朝气数休矣。”“包原隰阻而结寨,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即令马良回见刘备,改屯诸营。但为时已晚,马良尚未到达,陆逊已用火攻,致使猇亭七十万大军全部化为冤鬼。刘备自己亦败回白帝城,托孤于孔明后,一命呜呼!
诸葛亮曾多次用锦囊计付赵云,解了危难,唯独刘备此次伐吴,虽不合孔明一贯奉行的“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但刘备既已出征,竟不为之设谋画策,致使陆逊火烧得逞,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次失误。
五、错用马谡,失了街亭,断了汉中咽喉之路
街亭是长安通往汉中的必经之路,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这从敌我双方的评价可以看出.司马懿斩了孟达以后,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于是他命令张郃进攻街亭,截断诸葛亮的归路.
而诸葛亮闻知孟达被司马懿斩了以后,决定派兵去驻守街亭.马谡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孔明虽然知道街亭在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必得派重兵防守,但却轻信了马谡这个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人,竟派他为大将去驻守街亭,以致失了街亭,后来虽然采取许多挽救措施也无能为力了.以致司马懿大军挺进,诸葛亮只得采用空城计而避其锋了.而司马懿探得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后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本来刘备在临死之前,曾令马谡退出,然后对孔明曰:“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什么诸葛亮偏偏要信任马谡呢?因为马谡熟读兵书,高谈阔论,然而却没有实际指挥作战的经验.诸葛亮用错了马谡,断了汉中咽喉之路,损失惨重.
六、六出祁山时,计有所失
孔明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却毫无进展。按孔明之意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从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立场来看,这一决策自然是对的。但孔明却不考虑当时两国势力悬殊,连年征战,国力空虚,从军事上、经济上分析,想要消灭魏国,由蜀汉去恢复中原建立统一的政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孔明却强不能以为能,因此直至孔明殉职于五丈原,北伐之事并无进展,徒然是空费人力、物力、财力,致使民生为艰。且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孔明在军事方面亦有所失。首先是不听魏延出子午谷之计,以致失去了突然袭取长安的机会。对于这一点,北魏的司马懿亦曾讲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由此可见,魏延之谋确实正确,可惜孔明不用。以致一出祁山彻底失败。
七、事无巨细都要亲临,劳累过度
孔明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事无巨细,都要亲临,以致劳累过度。在六出祁山时,孔明将司马懿诱入上方谷,欲用火烧死。但突然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仰天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司马懿逃去后,闭寨不出,孔明使人赍巾帼缟素之服并书信一封送司马懿,欲激他出战。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并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如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司马懿的意思,孔明如此劳累,不会活得长久了,司马懿是在等待孔明之死。为此蜀汉主簿杨颙进谏:“某见丞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事有大体,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及我尽心也!”
孔明因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使得这一智慧的巨星,陨落于五丈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成为了千古贤相,被后人传诵。在这一点上,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又有谁比得上他呢?若以曹操、司马懿同诸葛亮比拟,则正如毛宗岗所评:“曹操、司马懿之为相,与诸葛武侯之为相,其总揽朝政相似也,其独揽兵权相似也,其神机妙算,为众推服,又相似也。而或则篡,而或则忠者,一则有私,一则无私;一则为子孙计,一则不为子孙计故也。操之临终,必嘱曹丕;懿之临终,必嘱师、昭。而武侯不然。其行丞相事,则托之蒋琬、费祎矣;其行大将军事,则付之姜维矣。而诸葛瞻、诸葛尚,曾不与焉。”由此可知,孔明忠心事蜀汉,而全无私心也,就是周公旦也未必过此。当然,这只是就忠于君主,无有二心而言。在另一方面,杨颙已经指出:“夫事有大体,上下不可相侵。”而诸葛亮却有所失误。先秦时代的韩非子在《二柄》篇里讲过:“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诸葛亮事无巨细,一切都要亲自过问,亲自主持,不仅自己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而且失去了下臣的职守,这是以上侵下,也是违背韩非子的法制思想的。
总之,诸葛亮为感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对蜀汉忠心耿耿,不遗余力,实在称得上千古贤相。诸葛亮又足智多谋,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而且一直坚持联吴抗曹的正确决策。使刘备从无立身之地一举而得荆州,并取得西川,创立帝业。因此后人多以崇拜的眼光看待他的一切,以致连他的一些缺点也被掩饰过了。何况<三国演义>的作家,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就无限夸大,将他神化,诚如鲁迅所说“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即使像他这样的上智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正如毛宗岗的评论:“蜀事之坏,一坏于失荆州,再坏于失上庸也。荆州不失,则可由荆州以定襄、樊;上庸不失,则可由上庸而取宛、洛,而原其所以失,则有故焉。当关公离荆州以伐魏之时,使别遣一上将以守荆州,则荆州可以不失;当孟达弃上庸而奔魏之时,更遣一上将以守上庸,则上庸可以不失。而先主不虑之,孔明亦不虑之,则皆天也,非人也。”毛宗岗把荆州之失,上庸之失,归咎于天,是天不祚汉,对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一时失策而掩饰之。
诸葛亮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的“完人”形象,正如毛宗岗所说:“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我在这里指出孔明之失,并非我不尊重孔明,我同样崇拜孔明,认为孔明是天下奇才,千古贤相。但俗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是一个智者,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但也有“一失”的时候。因此,对于上述几件失策之事,也就直书不讳了。


7次
2次
一次,他不应该让扶不起的阿斗当皇帝,太失败了!
一次就是不应该投靠刘备
有2次

太多了

数不过来


4次

事实上,从整个三国人才考察,诸葛亮的军事方略,包括战略预测、部署和战术等都远逊于同时代蜀汉的法正、庞统、徐庶以至魏延,以及东吴的鲁肃、周瑜、吕蒙、陆逊,曹魏的郭嘉、司马懿等。在机会选择标准、要求上,由于诸葛亮的“谨慎”、“躬亲”,加大了机会成本的代价。理想的选择,往往是以机会成本为权衡做决策的。机会成本越大,选择空间就越小,选择也就越难,反之则易。许多人终生动弹不得,就是因为机会成本太大,不敢冒险,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代价。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建议刘备弃荆州而进驻西蜀,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机会成本,故刘备入蜀后,由无立锥之地到拥有基业据地,缺乏开拓进取的优势,也如同进了死胡同,无所作为了。显然,蜀汉在统一大业上也就不能与曹魏、东吴相提并论了。我们不妨从地理位置、战略形势和将略庙算上加以讨论。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诸葛亮“隆中对策”建议刘备偏安西蜀,东与孙吴联盟为援,北图强敌曹操。由于诸葛亮对未来割据势力的发展和统一方略预测不足:不重兵占守门户荆州,而偏安西蜀,“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苏洵《权书·项籍》)④这已隐含并预示其主观悲剧因素的走向到客观悲剧的必然,最后导致蜀汉先魏、吴而亡也就无可厚非了。从地理形势来说,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国已成鼎立之势。当时刘备集团入西蜀守荆州,“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对于蜀汉兵力本来不足的现状,还分出部分兵力给关羽留守荆州,刘备则亲率部队沿江西进,攻占益州,并挥军北上,把汉中地区收归己有。这种复杂的地理、分散的兵力、险阻的道路、不继的粮草,实是用兵之大忌,也决定了蜀汉政权只利于守而不利于攻的局势。再说,在三国鼎立局势中,蜀汉偏安显然失去了北图中原的优势,后来,诸葛亮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和“以攻为守”的策略的施行,事实上都是处于劣势中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战略错误的继续扩张。

其次,从战略形势和守攻兵力分布来看,刘备夺取汉中地区后,由二分其兵力的战略到兵分三路:关羽镇荆州守门户,刘备住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境内)以应东、西之变,诸葛亮守成都照顾后方。这样,三分其兵,整个蜀汉战线拉得很长,构成了顾此失彼的阵势。本来自守尚力不足任,还要急于求成,外攻曹魏(或东吴),“安得不败”。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构成其战略之失、战术之失、刑罚之失、用人之失,恰恰是诸葛亮错误的战略战术集中表演的结果。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受挫(228年)为例,由于他在组织这次战役时,不仅没亲临前线指挥,又加上“违众拔谡”,用人不当,放着宿将魏延、吴壹不用。由于马谡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结果大败而退回汉中。从此,“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⑤。事实上,这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清楚自己应负直接责任,也是关系到蜀汉政权能不能从曹魏西境打开缺口,并乘胜东向进取的问题。但因诸葛亮的攻守策略是十分保守的,在“守”与“攻”的关系和目标上全凭一介书生意气,缺乏同时代的司马懿、陆逊那种以静制动、伺机赢得主动的高明战术。当时蜀国蒋琬都认为:“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⑥。在每次北伐之前,尽管诸葛亮预先都大力发展生产、积蓄粮草,然而连年征战,劳民伤财,造成蜀汉国库空虚,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可以说,战争带来的饥荒、瘟疫、抢掠……,给蜀汉人民及战事波及的周边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估量的。

再次,从将略庙算上看,诸葛亮虽写下了不少兵法战策(如《将苑》等),这都是他后来总结同时代人与自己的战阵经验得失的记述,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是有问题和差距的,其战略部署,也是不周密全面的。据史载,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山阳公载记》),如果有一支兵马先埋伏在华容道上,曹操的败兵一个也逃不脱的。可惜诸葛孔明事先也没想到,等知道曹兵由华容道退却时,才派兵去追击,已经来不及了。以及不劝阻刘备而致夷陵之败时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传》)后世俗语中的“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恐怕来源于这一史实并嘲讽之。蜀汉后期,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之失,不采用子午谷奇谋;战术之失,多次放着陕西近路不走,而绕道甘肃,从祁山伐魏,每次都“粮尽退军”,就有点令人费思了。这难道不正是历史上诸葛亮才智与德行的真实反映和写照吗?总之,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与后来集民间智慧、传统文化、民族正统观念的智慧化身相距甚远,而其战略部署和实地战术都呈现出“无能为”的表现。


多次

北伐中的错误


诸葛亮一生失策两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