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项羽比刘邦强可为啥却输给刘邦了呢?

时间:2010-8-1 专题:项羽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一)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读】
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事。项羽在乌江虽遭失败,但是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江东子弟人才辈出,项羽若渡过乌江,吸取教训,再“卷土重来”大有可能。
北宋王安石的《题乌江亭》认为:楚军身经百战早已疲惫不堪,壮士也为之悲哀,垓下兵败的颓势已难挽回。江东子弟虽然还在,但谁还愿意为项王的“卷土重来”效力呢?
身经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绝句》,对项羽却非常推崇。诗中认为:人活着应当做“人间豪杰”,死了也应当做“鬼中英雄。”项羽西汉初年在乌江兵败自刎,到北宋末年已有千年之久,但作者至今还思念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作者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英雄。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她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慨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这三位诗人为何对同一历史事件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这当与三位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生际遇有关。
杜牧乃世家子弟,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其早年仕途不顺,中年历经磨难,终于被招为“考功郎中、知制告”。所以在他看来,只要“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竭力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取得过不小的成就。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尖锐激烈的反对,革新归于失败。在此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项羽因为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上错误,才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根本性的失败,其时已无力回天。就算回到江东,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无法转败为胜。
李清照作为北宋过渡到南宋的诗人,目睹了宋高宗狼狈南逃的经历,于是从女姓的角度,对项羽为人的价值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作者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宁死不屈,来讽刺南统治者在金兵南侵、国破家亡之时不管百姓的死活、抛弃中原大好河山、只顾自己狼狈逃命、偏安江南一隅的软弱无能的丑恶行径。作者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三首诗一直是诗评的焦点,众说纷纭。但如果项羽不死,中国古代史到底要不要改写,这个也只有天晓得…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差距。
第一个是性格方面。刘邦的性格是个典型的流氓,既怕死,又狠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果如从一个领导的身份上来讲,刘邦就显得比项羽要强的多。刘邦首先表现的是善于采纳忠言(尽管忠言一向都很难听),那是十分的好。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刘邦进入关中时,樊哙和张良都劝刘邦不要住在秦皇宫,他听了;第二个是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荥阳会战中,刘邦采纳了手下谋士辕生的建议,南下武关,特意拉长了项羽的防线,派遣韩信北伐赵国,同时拉拢彭越,英布等地方军阀,打得项羽奔疲于命。其次,刘邦非常老实,甚至对自己的属下也从不隐瞒,有错就认,错了就改。再者,刘邦豁达大度,这一点很重要,比如约法三章,比如说汉初三杰的陈平,原来是魏王的手下,混的不好就投靠了项羽,然后又转向刘邦;刘邦是怎么对待他的?刘邦就对陈平讲:“先生在项王那里做什么官,来到我这里就做什么官吧。”;还有就是刘邦的重臣周昌,有次无意撞见刘邦和他最宠爱的女人亲热,被刘邦骑在他的脖子上问“你看我像个什么样的君主?”周昌说刘邦是“桀纣之君也”,刘邦听了是哈哈一笑了之。最后就是刘邦的知人善任,充分发挥出领导的才能,唯才是用,不论出身,不论品德。这一点可以从刘邦手下们的出身来证实,张良是亡国贵族,萧何是师爷,曹参是县长秘书,樊哙是狗屠,陈平是游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项羽的性格可以用韩信的一句话来形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而在史记里面,项羽的性格是多疑,嗜杀,任人唯亲,我个人认为项羽是两者皆有。项羽打仗是很能打,“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但是他却过分地迷信自己的武力。打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主将,却亲自去冲锋陷阵,而不是从战略或者战术上指挥军队;士兵受了伤,他亲自拎着饭菜去慰劳士兵,但是一到了封赏下属的时候,他却吝啬起来,不能封赏。每每攻破一座城池,都喜欢屠城,可以讲是“城无遗类”,遇到对他说话有点过分的人,烹之,对待俘虏无不坑杀,从不手软!分封天下诸侯,和自己关系好的就多封一点,和自己关系不好的要么少封,要么凉拌。对自己的手下诸多猜忌,逼走范增,打压英布,自己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第二个方面则是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秦朝灭亡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和部下达成了共识,想要夺得天下,就必须要做掉项羽集团。所以,刘邦集团在后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都是瞄准了项羽集团;而项羽此时在做什么呢?攻入咸阳,烧杀抢掠,一把火烧掉阿房宫,抢够了,分好地盘了,衣锦还乡。以至在鸿门宴上,放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刘邦,养虎为患,最终兵败自刎。

第三个方面是军事战略上的表现。刘邦充分采纳部下的建议(尤其是张良,辕生,郦食其三人的提议),从全局的战略上,一点一点地消磨项羽的有生力量。派韩信灭赵灭齐,南下武关,招降彭越,策发英布,拉拢诸侯,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紧紧地困住项羽,以至于在鸿沟议和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把项羽困死在垓下。相反,项羽是过分相信自己的武力,喜欢和刘邦直接的干,甚至愚蠢到在两军对阵,提出要和刘邦单挑的要求!他不从战略和战术上入手,就死死地盯着刘邦的人头,刘邦的人头去到哪就追到哪,所以项羽的地盘是得来艰难,失去容易,兵力和粮食被刘邦一天天地消耗完,最终因“少助,食尽”,被逼和刘邦“鸿沟议和”。

所以,在作为一个军事和政治集团的领导者身份上,平心而论,刘邦比项羽表现得非常出色。因为他们争夺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成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个天下!无需要去考虑过多的儿女私情,只需要想着如何去消灭对手就够了。项羽,远远比不上刘邦。而政治,本来就是如此。
因为项羽自傲
刘邦战胜了项羽,这件事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这个刘邦处处不如项羽,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项羽的祖父叫做项燕,是楚国的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所以项羽早年追随他的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不过项羽虽然是一个破落贵族,那还是贵族。所以项羽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我们讲过了,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叫刘季,是刘小的意思。项羽是正儿八经有名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所以项羽是一个贵族出生的人,项羽身上有那种贵族的高贵和高傲。项羽的军事力量也很强,那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称之为西楚霸王。项羽本人的能力也很强,史书上说,他力能扛鼎,力大无比,但是不爱学习。《史记》的记载说他小时候,他叔叔先让他学字,学书,学写字,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叔叔就问他了,说你学写字你也学不好,学使剑你也学不好,你要学什么?项羽说,这个学习写字有什么用?以后摆个摊,代写家书。学剑一人敌,我剑术再好,我就是杀一个人,我要学就学万人敌,叔叔说那好你就学万人敌吧,学兵法,学了一下,也不成器,又不学了。但是他能力还是很强,而且非常地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手下一个神剑手叫楼烦,刘邦就让这个神剑手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这个人一箭就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这个人一箭又射死了,连连射死了项羽手下好多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项羽往那儿一站,吼了一声,楼烦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个人魅力是没有可说的。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羽不如刘邦会用人!!
刘邦手下的萧何、张良、韩信那都是难得之才啊,都尽在刘邦的帐下,此为刘邦胜利之重要原因之一。
相反,项羽却刚愎自用,赏罚不均,自然不得人心!!
得天下心得天下人民心
性格劣势,刘邦原来是一个挺好色的人,但为了霸业,他知道熟轻熟重,并且听计于谋士,知人二用。
但是项羽却有点关羽的味道,刚愎自用,且不听范增之言。
刘邦用奸记答案补充好象有了一招"烂名臭事远天下"把项羽在人民的心中减级了.人们从此不喜欢他了.
项羽虽然厉害但终究以人之力比不过众人,刘邦虽无大才但擅长用人故此能胜
刘邦善于取计于贤!
而项羽过于自负!
天时、地利、人和
1,项羽他太过于自负而刘邦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愿意听他人的意见。
2。项羽不得人心而刘邦姓刘而得人心。
3首先一个刘邦虽然军事才能不及项羽,可是他会用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是一个必备的能力.他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出重的才华,他却能发挥诸如萧何之类的人才的才华.而项羽在这方面实在是太欠缺.他有一个很好的军师,却不听他的建议.无法做到兼听,这是他致命的失败.
4.项羽没有用韩信,而刘邦用了他
重要的原因,刘邦在后来夺取天下后曾经说过:我有张良可以谋,萧何可以政,韩信可以兵,而项羽惟有范增不可用.刘邦懂得用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了项羽是英雄,是失败的英雄!
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刘邦会干什么?刘邦的本事也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这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怎么办啊?

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我们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因为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成败。

刘项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来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接着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个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表现完全不同。刘邦的表现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这么大的克制力,此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项羽不听,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怎么样?

项羽自己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就是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没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而且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了以后,这时候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你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他烧光了,没地方住了,项羽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不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还乡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于是项羽就把他从秦皇宫里面搜刮来的那些金银财宝和那些大批的美女们装上车子,浩浩荡荡地开回了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劝说他的人摇头叹息。说了这样的话,说人家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什么叫做沐猴而冠?沐猴就是大猕猴,翻译过来就是说,人家都说楚人是大猴子戴高帽子,果然如此。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项羽听到这个话以后,把这个人扔油锅里去了,游说他的人虽然被项羽杀了,但是项羽夺取天下,称王称帝的机会也被项羽扔油锅了去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也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于是项羽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因为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过人家,你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是一个贵族,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是个流氓,你贵族使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刘邦是一脸的嬉皮笑脸,我是流氓我怕谁,心理上你没有战胜人家。答案补充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当时项羽已经是四面楚歌了,重重包围。这时候项羽就上马,拔出剑来对周围的人说,说我项某人起兵八年,打了五十多场战争,从来就没有打败过,今天这一场战争,看来老天爷是要亡我了。我是没有什么错的,天不容我,我也没有办法,现在我给你们打最后一仗,为君快战,我们今天就痛痛快快打他一仗,让大家看看是老天爷要亡我呢,还是我项某人没本事。上马!拿起剑来,骑上马,一路厮杀,杀得痛快淋漓。你想?其他的一般的将领哪是项羽的对手,杀的尸横遍野。汉军全部退下了,这个时候项羽跳下马来,拿着宝剑对他周围的那些随从说,怎么样,哥儿们看看,怎么样,这是什么?这是韩信批评他的典型的匹夫之勇。项羽总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你的身份是什么?你是领袖,是将帅,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这个道理他不懂,他老是逞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你会杀人,你会杀敌,你会骑马,你会射箭,这不过是一个好士兵,怎么会是好将军呢?你有什么可炫耀的呢?而且在这样的关头,你要求的是决战还是快战呢?
文字太多详细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91333.html
能力太出众的人往往过于自信容易骄傲自持功高刚腹自用,而且也过于直板。
真正的君子或者英雄之所以得不到天下就是因为他们放不下自尊心、把面子放在头顶上不一定是件好事。
项羽是个直肠子·
他很强··所以他很自信·
自信过了头··就会自大··骄傲·
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一意孤行··不停劝告·
他当年不乌江自刎··其实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但是项羽是个大男人··他不喜欢逃跑··不愿意失败的回老家从新来过·
可能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没听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
要不··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
历史证明,项羽失败了,
成王败寇,
光这点就只能说明刘邦比项羽强了/
人们说项羽强只是一种感情色彩而已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项羽心高气傲~自以为是!
刘邦善于用人和笼络人心且满肚子坏水!
刘邦运气比项羽好,有当皇帝的命,哪个开国皇帝不是靠自己的人才手下,那时候正是用人只季,项羽却自妄狂大娇兵必败嘛
太相信日了,不知道人心虚伪。
因为刘邦懂得用人,而项羽却不能很好的用人。
因为刘邦善于用人,比他更谦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