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黄帝被埋在什么地方?

时间:2010-8-5 专题: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究竟在什么地方?

陕西省黄陵县城北一华里的桥山有黄帝陵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陵为古墓葬第一号,但是根据《魏土记》的记载:“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字被于浦上。”与此相同的还有《水经注》的记载:漫(今桑干河)经过下洛城:(今涿鹿)南之后,“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于桥山下。”涿鹿桥山征今河北省涿鹿城东南40里,它以山顶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石桥而得名,海拔981朱。晴天时,从桥孔望过去,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在桥山附近的一道山梁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四方石桌,传说是祭祀黄帝时在此摆设祭品的。石桌右侧有一峭壁,壁面平整,像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布满与象形文字一样的图案。传说这是古人刻石记事而留下来的遗迹。历史上,不仅桥山上建黄帝庙,桥山下建有华丽的祭堂和一座宜乡城,城中筑有“温泉行宫”专供历代帝王到桥山祭祀黄帝庙时居住。我国古代有许多帝王到桥山举行祭祀活动。

涿鹿与桥山有什么联系?现今的涿鹿是否是史书所称的涿鹿?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谨水篇》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

有的史书把“涿鹿”写“浊鹿”。如南宋罗泌《路史·蚩尤传》载:“蚩尤好兵而喜乱,逐帝而居于浊鹿。”此处将“涿”写作“浊”,并非一时笔误,而是涿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先秦典籍《逸周书》及后人对此卑的批注牛,就有“浊鹿”二字多次出现。如“蚩尤徒居于浊鹿。诸侯叛之,贩泉以亡”。清直隶宣化府保安州扬桂森在《矾山考记》中指出:“浊鹿即涿鹿”。当代研究古代神话的著名学者袁珂也肯定地指出:“浊鹿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特别是陈稚常编写、顾颌刚校订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对此也作了有力的回答,该书第二回“千古文明开涿鹿”一篇中记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把蚩尤追杀在贩泉(在今涿县城东)”之后,黄帝“又召集各国,大会于釜山(今涿鹿县城西南)”。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侯仁之教授为组长的一行10名学者赴涿鹿考查,确认涿鹿县的矾山镇一带正是司马迁、郦道元等人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所在地。

综上所述,涿鹿是约定俗成的专用的地名,正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涿鹿。史书所称的“邑于涿鹿之阿”就是今涿鹿到矾山镇西侧古城又名黄帝城,此城遗址尚存。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建,正是《山海经》记载的轩辕之丘。由此可见埋葬轩辕黄帝的陵墓,很可能是今河北省涿鹿县的桥山,而不是陕西黄陵县城北。因为黄帝战斗在涿鹿,死后,完全没有理由要将尸体运往千里之外的陕西安葬。但是黄帝葬于陕西桥山的观点也是不易否定的,黄帝到底葬于何处,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了。

蚩尤神的遗迹留在了中华大地之上。《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其械,化而为树也。」此说枫木为蚩尤遗迹。《皇览.冢墓记》说∶「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黄帝分解蚩尤尸体一说,又见于宋.罗泌《路史.后记四》∶「黄帝传战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解,即分解尸体之意。由于黄帝将蚩尤身体分解,所以蚩尤冢有两处。两处蚩尤冢也为蚩尤遗迹。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蚩尤被尸解之处得名解,解州盐泽是又一蚩尤遗迹。

、“黄帝生于寿丘”异地剖析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这仍是皇甫谧在他著作中的记载,但没有说是曲阜。皇甫老先生是西部甘肃平凉人,他的记载恐怕大多也是来自传说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认定:黄帝出生地在鲁。清代《寿张·乡土志》云:春秋鲁庄公筑眉城于“寿张”(前666年),眉谓之微,鲁邑也。这里鲁邑就是鲁国,眉城是鲁国西部重邑,古址在今梁山西北赵堌堆一带。这说明鲁庄公曾聚眉城执政,桃丘就在赵堌堆东北,只有十几公里,如果指寿聚城,就更近。古语曰:“邱者,聚也”,寿聚自然可称寿丘,完全符合“寿tao丘在鲁东门北”之说。鲁(眉城)东门北有寿tao丘,这样说才能还原历史,给桃丘正名,给“黄帝生于寿丘”之说驱散迷雾。
鲁桓公十年(前702年),“卫、齐、郑等国伐鲁,公会卫宣公于桃丘。”此时桃丘应该是桃、寿tao分离时期。桃丘后改为桃城埠,寿tao聚改为寿聚城。到秦统一六国又统一文字后,桃字寿义淡化,寿字桃音渐消失。
很多史学家也都认为,山东中东部是东夷苗地盘,尤的天下,曲阜不可能是黄帝的老家。济南档案馆的学者们曾认为鲁西定陶陶丘与“寿tao丘”有关系,不曾想还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桃丘。从人文发展过程分析,陶也晚于桃,陶字古时读yao音,与窑、尧同宗。
哪谁把寿丘安在了曲阜呢?
三千年后的宋真宗(997-1003年间)需要祭祀黄帝,认为“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北”的记载是曲阜。又因为曲阜多圣贤,就把曲阜改为仙源县,并建有景灵宫纪念黄帝。南宋罗泌著的《路史》又附和:“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至此,寿丘在曲阜之说“成立”。
"黄帝生于寿丘”新郑版宣传也很火热,那是黄帝部落迁徙过去后的怀旧情结所致。设立供后人纪念缅怀黄帝的景观无可厚非,但新郑不是黄帝的出生地寿丘,确切说,新郑是黄帝的第二故乡。中国人怀旧情结浓厚,因此,到处都有移接的人文景观,就像阳谷县城内谷山和会盟台一样(谷山、会盟台在古阳谷地,平阴县东阿镇谷城和东平县王古店)。另外试想一下,宋真宗做朝廷在开封,离新郑只有一百多里路,如果当时“黄帝生于寿丘”于新郑说能得到公认的话,真宗皇帝又何必六、七百里迢迢东寻呢?寿丘在鲁地确凿,但鲁不是指曲阜,是鲁庄公的佐治之所城。当然,也不排除庄公等鲁国人把寿丘定在曲阜纪念,当时桃丘属卫国,是齐、卫、鲁的交汇点。由于河徙之故,鲁国疆界曾一度扩到今阳谷西与莘县交界的月堤(鲁堤),桃丘自然归属过鲁国。时间不长,又因河徙而失桃丘。反反复复,桃丘成了各诸侯国的争夺地。鲁国人失桃丘而定寿丘于曲阜,正符合古代儒学雅仕的怀旧情结。另举两例:1、寿张志载古八景之一:“子房(张良)三冢在寿张城西”。都知道张良墓在微山县湖中,离今寿张有四百里路,真不知何时的“寿张城西”呀。2、寿张的凤鸣台也有可能是古桃丘、寿聚城址的文化徙迁,因为寿张、竹口、寿张集等古寿张地都有凤凰台。台前县才成立二十几年,台前人已急匆匆把凤鸣台南移四里至金堤河南岸,成了台前县一景。其实大可不必,这“台前”县名正源于此“凤鸣台前(南)”。综上所述,各地附会的人文景观历史悠长,代代相传。形成原因,一是民族迁徙附带;二是治所迁移嫁接;三是僻乡文化移进城(桥北张村张公艺家族有张家庙,唐代旧寿张城东街建有张家庙,后与故城同废;明代又于今寿张城东街建张家庙,废于“文革”时期)。凡此种种,均是民族情感的怀旧心结所致。但移接旧址的古人们都有一个自私的心态,就是采用各种手段迷乱真相,把移接景粉饰“成真”。
阳谷城内的谷山,寿张城西的张良墓及曲阜、新郑的寿丘,都属附带移接之景,唯独曲阜寿丘少露破绽,这就是“桃寿”变故及人为作用所形成的今寿丘现象。
桃丘地界几成泽国,宋代梁山八百里水泊再连“大野泽”,那已荒野了的“九岭十八堌堆”中的桃丘,不在水中就在北河滨。皇帝金口玉言,说在曲阜就是曲阜了,既便是请来之景灵,又有谁人敢驳?他大兴土木,造“黄帝故里”与圣贤府集一隅,一来祭祀方便,尊宗敬贤功德无量;二来要为大宋江山的牢固奠定宗教信仰基础。道教把黄帝尊奉为玉皇大帝(俗称天爷爷),主管三界,宋朝皇帝崇尚儒学和信仰道教,其青睐曲阜自然情理中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