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徐家汇地名的由来_

时间:2010-8-7 专题:徐光启明史列传
如题
在中国科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平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著有《农政全书》。他曾生活、工作于上海,并在现今的虹桥路一带、蒲汇塘路、肇家浜路、华山路汇集处还专门建有农庄别业,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和潜心著书,从此他的后裔长期聚居在这一地区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汇”地名的由来。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徐光启于明万历二十五年(597年)以第一名考取举人,7年后又中进士。他一生有30余年从政,晚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同时他又是一位天主教徒。但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他的贡献最大,亦最为人称道。他很注重研究我国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在天文、历法、火器制造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其中,徐光启平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在这方面他的著述最丰富,成就最突出,影响也最大。自成体系的农田水利理论徐光启在水利科技方面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农田水利的真知灼见上。在其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他一方面广泛研读水利文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方面亲自进行农田水利实践;在此基础上著书立说,逐渐归纳出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农田水利理论。主要内容有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提出水利是农业的根本的精辟论断。徐光启说;"水利,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意即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他认为,国弱民穷是由于农业衰落,而农业衰落是水利失修的结果;水,"弃之则为害,用之则为利",因此应当大力兴修水利。第二,提出全面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法。他提出"用水五术",即采用不同的工程手段和水利机械,因地制宜地利用源头的水、江河干支流的水、湖泊的水、河流尾闾与潮汐顶托的水、打井与修塘筑坝所得的水,以充分有效地调节、利用地上和地下的水资源。第三,力主开发北方水利。元、明、清三代,国家通过京杭运河的漕运来解决首都北京的给养问题,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数计。历代都有人想方设法,寻求更好的途径。徐光启是力主开发北方水利、使北方自给自足的历史名臣之一。他说:"漕能使国贫,漕能使水费,漕能使河坏",主张优先利用北方的水资源,尤其是开发京津地区的农田水利。第四,高度重视测量技术。徐光启是我国古代重视水工测量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他曾积极推崇郭守敬从事大规模水利地形测量的做法,主张开展审慎的水工测量,以此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依据。他的水利测量经验和方法集中体现在收录于《农政全书》的《量算河工和测量地势法》一书中。此外,徐光启在黄河、海河的治理及其与农田水利的关系、北方农田灌溉技术、围湖造田的利弊等诸多问题上都有精辟的见解,有些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丰富的水利实践经验虽然徐光启一生主要是在做官和著述立说,但他也很重视农业和水利实践。万历至天启年间,他曾四次在京津地区进行屯田垦殖,以促进他的北方农田水利研究。他先后在今北京房山县和天津等地买下多处有水源的农田,试种水稻;并引进一些南方品种,进行水稻施肥和种植方法的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光启亲自进行农田水利实践的时期,明朝政府已经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根本无力支持他的实践。徐光启的试验完全是依靠个人力量来完成的。六七年的艰苦实践,促使他总结出系统的华北农田水利理论。引进百方科学技术的先驱明代末年,西方正值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开始迅猛向前发展。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新兴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逐渐向古老的东方知识界渗透。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接受并系统地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学知识、水利理论等先进科技的科学家之一。16世纪初叶,徐光启曾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熊三拔等人,学习天文、数学、火器、水利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他在这些方面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著作,主要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泰西水法》是徐光启根据熊三拔介绍的西方水利科技系统整理而成的一本专著,它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专著之一。全书共6卷,分别介绍螺旋式提水机具龙尾车,利用气压原理提水的恒升,小型水库、凿井找水技术、水力学原理、水力机械图谱。徐光启将其收入《农政全书》时,只收录了前4卷。难能可贵的是,徐光启本身就是农田水利专家,同时又有丰富的水利实践经验,他不仅系统地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成就,而且结合我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提出了一整套开发农田水利的设想。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精深的传统水利技术造诣,而又站在科学前沿吸纳他人所长并积极推广的科学家。划时代的《农政全书》徐光启一生勤奋著述,作品众多,其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编著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年)间,在徐光启生前未能出版,是后来由他的学生陈子龙整理刊行的。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农政全书》在水利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水利总论、西北与海河流域水利、东南水利、浙江水利、海塘与滇南水利、利用多种自然水体的工程方法、灌溉提水机械图谱、水力机械图谱、西方水利技术介绍等等。其中既有徐光启掌握的水利科技的系统归纳,也有他的水利思想的集中阐述;既有其一生水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他发现的西方水利科技的全面介绍。这不仅使得该书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使他成为总结此前我国最高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他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突出业绩,《明史》专门为他立了传。

明代大学士,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出生在这片乡土。徐光启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文明的先人之一。四十二岁时入天主教,曾与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合译《几何原理》。他是自李时珍之后的明代又一位杰出科学家。徐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徐家汇”的地名也就此约定俗成。

徐家汇的由来更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交融,刚好体现了现在的上海的性质。话说明朝的一位著名官员,他的名字叫徐光启,他是位聪明的金山卫秀才,年轻时南北游逛,在广东遇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一聊起来,十分融洽,徐光启开始知道了天主教是怎么回事。这年他34岁,对以儒学的传统文化早已沉浸很深的他,并不把刚刚听说的西方宗教当作西洋镜一笑了之,也不仅仅作为一种域外知识在哪篇著作中记述一下而已,而是很深入地思考起来。但他并不想放弃科举,4年后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时专门去拜访更著名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询问人生真谛。以后又与另一位传教士罗如望交给,并接受他的洗礼。洗礼后第二年,徐光启考上了进士,成了翰林院庶吉士,这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已跨进了一道很荣耀的门坎,可以安安心心做个京官了。但他却很不安心,老是去找当时正在北京的利玛窦,探讨的话题已远远超出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无所不及。不久,他居然与利玛窦一起译出了一大套《几何原本》,付诸刊行。当时还是明万历年间,离鸦片战争的炮火还有漫长的230多年光阴。《几何原本》刊行20年后,他竟然做了礼部侍郎,不久又成了礼部尚书。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宣扬天主教,提倡西方科学文明,延聘重用欧籍人士,忙乎了没几年,劳累而死。徐光启死后,崇祯皇帝还“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灵柩运回上海安葬。安葬地以后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代汇居地,开始称为“徐家汇”。这就是徐家汇的名字的由来。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
明代大学士,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出生在这片乡土。徐光启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文明的先人之一。四十二岁时入天主教,曾与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合译《几何原理》。他是自李时珍之后的明代又一位杰出科学家。徐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徐家汇”的地名也就此约定俗成。

几十年前所看到的徐家汇,肇家浜路往南斜土路上影厂周围还是农田,徐家汇火车站以东,衡山饭店以南都可叫作徐家汇,究竟哪里才是徐家汇集之地!?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的大科学家,又是官宦和名门望族,当年徐家驻地尚处郊外,应当留有门第和庄园,至少起码不亚于目前尚存的豫园规模。上海开阜后应当有所记载。请熟悉此资料者,务必介绍供大家共享!谢谢!
来了解下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