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武则天的无字碑

时间:2010-8-22 专题:武则天
武则天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无字碑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e%e4%d4%f2%cc%ec%b5%c4%ce%de%d7%d6%b1%ae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无字碑位于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宋金(960-1234)以后才有游人题字于碑,成为有字碑。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统经略记》保存比较完整(旁有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巍巍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说得形象一点,它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这可能正符合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武则天是一位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人物。这位女皇帝在位时,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并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可谓政绩昭昭,有案可稽。同时,这位“开朗”女皇的另一面,却又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遭受不白之冤;她还一意孤行,大肆建造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特别是晚年的女皇,好大喜功,生活奢靡,更加挥金如土。也许是这位女皇,当初就有一点“自知之明”,所以她为自己立下了这块无字碑。她想用无字的空白,留给后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让历史去填写自己的功过是非。
无字碑位于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宋金(960-1234)以后才有游人题字于碑,成为有字碑。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统经略记》保存比较完整(旁有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巍巍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说得形象一点,它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这可能正符合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205.htm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1德大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盖世,远非一块碑能容纳。所以一字不刻。2罪大说:武则天自知当政期间罪孽深重,与其让后世怡笑大方,不如一字不刻。3名号说:武则天死后与高宗和葬,自称皇帝或皇后都不合适,毕竟自己曾经领居天下,一代帝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立无字碑更为恰当。4评论说:武则天一生有功有过,是非曲直很难说清,还是让后人议论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