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曹操的历史地位?

时间:2010-8-23 专题:曹操

他英雄!!

他奸诈!!

他人才!!


曹操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强大君主,他有着和拿破仑一样的个头,统治着将近二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并曾经有机会占领另外二分之一。人们往往折服于这位君王的个人魅力和野心,也对他喜怒无常的个性感到胆战心惊。他的敌人甚至称呼他为“东方的尼禄”.

做为最典型的一次事例,他曾经提醒他的侍卫们:“我在梦中喜欢杀人,请不要*近我。”结果当一位侍卫想走近替他拉好被子时候,就被这位装睡的君主杀掉了。据说无论是曹操本人还是刺客们都天真地认为这种手段能够有效地遏制暗杀,从此没有人敢冒生命危险*近他。这种暴戾传统在曹操的军队里得到了继承,在魏国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是件高风险的事,因为军队们都得到了曹操的直接命令,要求他们把劫持者与人质一同杀死。这种嗜杀偶尔也会波及到他的大臣们,比如一位叫荀彧的大臣就因为反对他谋杀汉朝最后一位皇帝而被迫自杀;另外一位大臣杨修仅仅因为使用“鸡腿”做为通用口令而被处死——大概曹操本人觉得受到了愚弄,或者他单纯不喜欢吃鸡腿。甚至连他的主治大夫——三国时代最有名的医生华陀——也难逃一死;因为他提出了过于大胆的开颅手术方案,以至于曹操认为这等同于谋杀。这一点倒可以理解,毕竟那是在公元三世纪,曹操有权说不。

而这位暴君的另外一面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的曹姓诗人”。他的许多诗作流传到现在,人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反战主义者——不过这位诗人偶尔也会对诗歌批评家痛下杀手,这一点在现代纽约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

尽管曹操的残暴为人所共知,但还是有许多英雄聚集在他的麾下,因为他毕竟是一位不可否认的领袖人物,而且在军事上很有天分。曹操的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他最早是以讨伐董卓的十八位地方领主之一的身份出现,并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在经济领域的一项屯田政策最终帮助他解决了致命的后勤问题;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文是takehanemperorasahostage,直译为挟持皇帝作为人质,从后文来看,作者显然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了)让其他领主因顾忌皇帝的安危都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漫长征战,他逐渐消灭了中国北部的绝大部分领主比如袁绍张秀和陶谦,并将军队布置在长江北岸,企图击败南方的吴国与蜀国。这一侵略行为被及时制止了,他的海军在赤壁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击败他的却是一位喜好鉴赏音乐的指挥官周瑜。以这一标志性事件为分界,扩张的魏帝国到达了极限。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曹操成功阻止了蜀国和吴国在南部边境的反击,在西北却丢失了一大片土地。历史书上将这种颓势解释为曹操本人的衰老。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在死后留下一个稳固的帝国,并由很多英雄守护。

和扩张性的帝国发展一样,曹操的私生活也带有强烈的侵略风格。曹操家族一直都有抢夺别人妻子的传统,这也许来源于北方蛮族的某些特性。曹操本人曾经与一位投降领主张秀的妻子强行过夜,结果愤怒的张秀重新反叛并袭击了曹操的住所,导致曹操损失了一位忠诚的卫士长典韦和他的侄子;在讨伐吕布的战争中,曹操霸占了吕布手下一位将军秦宜禄的夫人,这一次激怒的是同样喜欢秦夫人的关羽,他最后选择离开曹操,并杀死了五名守将;还有一则未经证实的谣言说他甚至对大乔和小乔抱有兴趣,并为此发动了侵略吴国的战争——就如同讨伐特洛伊的门内劳斯一样。大乔是吴国皇帝哥哥的妃子,而小乔则是周瑜的夫人,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为何曹操遭遇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血统:他的夫人原本是袁绍第二个儿子的妻子甄妃,在决定性的官渡之战后曹丕将她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然而这并不是终结,因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同样拥有曹操的基因,于是他对自己哥哥的妻子也产生了兴趣,并写了隐晦的情诗表达自己思念。曹丕因此囚禁了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得死。中国的诗歌很短,一般只有四行,于是曹植凭借自己的才能逃过一死。感谢上帝,那时候中国人——尤其是曹丕——还不了解十四行诗。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性格特点】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以上这段文字还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曹操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

1、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2、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官至太尉。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曹操的历史地位

曹操是个英雄。这一点似乎很多人不认同。
他延续了汉朝的寿命,始终没有称帝,不象与他并列的刘备和孙权。这二人并不比曹操更有资格。
对于国家的统一而不是分裂,他有着巨大贡献。虽然没有真正地统一中国,幸运的是他打下了基础。
曹操对经济的保护与重建非常重视,他将屯田制度化,有效地提高了邻地内的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这件事似乎诸葛亮也在做,但限于蜀的条件,对全国的影响不能与他相比。曹操还重视保护和发展文化事业,建安七子就是典型。也许有的朋友知道,蔡文姬就是在他的干涉下才得以回到中原,然后我们得以见到《胡茄十八拍》。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许多手段,这些手段往往与如我一般的常人之道德有冲突之处,但那是政治。这些手段是每一个出色的政治家都具有的,比如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
他做过几次屠城,这是为了摧毁敌方民众的抵抗意志,是那时候常见的手段。我没有查刘备孙权用没用过,但曹操并不是个嗜杀的人,否则他不会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细节难以查清,而容易让人迷惑;但当我们看看事情的开始与结束,就能看到一个人的地位。我不如一些真正喜欢历史的朋友,能找到古籍中的资料;我也算不上了解三国,但我比较了解曹操。他是个英雄。
曹操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强大君主,他有着和拿破仑一样的个头,统治着将近二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并曾经有机会占领另外二分之一。人们往往折服于这位君王的个人魅力和野心,也对他喜怒无常的个性感到胆战心惊。他的敌人甚至称呼他为“东方的尼禄”.

做为最典型的一次事例,他曾经提醒他的侍卫们:“我在梦中喜欢杀人,请不要*近我。”结果当一位侍卫想走近替他拉好被子时候,就被这位装睡的君主杀掉了。据说无论是曹操本人还是刺客们都天真地认为这种手段能够有效地遏制暗杀,从此没有人敢冒生命危险*近他。这种暴戾传统在曹操的军队里得到了继承,在魏国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是件高风险的事,因为军队们都得到了曹操的直接命令,要求他们把劫持者与人质一同杀死。这种嗜杀偶尔也会波及到他的大臣们,比如一位叫荀彧的大臣就因为反对他谋杀汉朝最后一位皇帝而被迫自杀;另外一位大臣杨修仅仅因为使用“鸡腿”做为通用口令而被处死——大概曹操本人觉得受到了愚弄,或者他单纯不喜欢吃鸡腿。甚至连他的主治大夫——三国时代最有名的医生华陀——也难逃一死;因为他提出了过于大胆的开颅手术方案,以至于曹操认为这等同于谋杀。这一点倒可以理解,毕竟那是在公元三世纪,曹操有权说不。

而这位暴君的另外一面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的曹姓诗人”。他的许多诗作流传到现在,人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反战主义者——不过这位诗人偶尔也会对诗歌批评家痛下杀手,这一点在现代纽约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

尽管曹操的残暴为人所共知,但还是有许多英雄聚集在他的麾下,因为他毕竟是一位不可否认的领袖人物,而且在军事上很有天分。曹操的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他最早是以讨伐董卓的十八位地方领主之一的身份出现,并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在经济领域的一项屯田政策最终帮助他解决了致命的后勤问题;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文是takehanemperorasahostage,直译为挟持皇帝作为人质,从后文来看,作者显然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了)让其他领主因顾忌皇帝的安危都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漫长征战,他逐渐消灭了中国北部的绝大部分领主比如袁绍张秀和陶谦,并将军队布置在长江北岸,企图击败南方的吴国与蜀国。这一侵略行为被及时制止了,他的海军在赤壁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击败他的却是一位喜好鉴赏音乐的指挥官周瑜。以这一标志性事件为分界,扩张的魏帝国到达了极限。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曹操成功阻止了蜀国和吴国在南部边境的反击,在西北却丢失了一大片土地。历史书上将这种颓势解释为曹操本人的衰老。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在死后留下一个稳固的帝国,并由很多英雄守护。

和扩张性的帝国发展一样,曹操的私生活也带有强烈的侵略风格。曹操家族一直都有抢夺别人妻子的传统,这也许来源于北方蛮族的某些特性。曹操本人曾经与一位投降领主张秀的妻子强行过夜,结果愤怒的张秀重新反叛并袭击了曹操的住所,导致曹操损失了一位忠诚的卫士长典韦和他的侄子;在讨伐吕布的战争中,曹操霸占了吕布手下一位将军秦宜禄的夫人,这一次激怒的是同样喜欢秦夫人的关羽,他最后选择离开曹操,并杀死了五名守将;还有一则未经证实的谣言说他甚至对大乔和小乔抱有兴趣,并为此发动了侵略吴国的战争——就如同讨伐特洛伊的门内劳斯一样。大乔是吴国皇帝哥哥的妃子,而小乔则是周瑜的夫人,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为何曹操遭遇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血统:他的夫人原本是袁绍第二个儿子的妻子甄妃,在决定性的官渡之战后曹丕将她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然而这并不是终结,因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同样拥有曹操的基因,于是他对自己哥哥的妻子也产生了兴趣,并写了隐晦的情诗表达自己思念。曹丕因此囚禁了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得死。中国的诗歌很短,一般只有四行,于是曹植凭借自己的才能逃过一死。感谢上帝,那时候中国人——尤其是曹丕——还不了解十四行诗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
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
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
名遗,袁绍从兄。)

曹操的风格是苍劲悲壮
3、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惇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说真的,我一直在想曹操如此一个治世之能臣咋就成了乱世之枭雄了呢,如果从后汉的角度来说,勉强是通的,但从历史的发展看,无疑,他是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的
历史上不可少的人
一代枭雄---曹操
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
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
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
名遗,袁绍从兄。)

曹操的风格是苍劲悲壮
可爱的奸雄,枭雄,在我眼中,厉害无人能及
统一北方,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开创的建安诗派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乱世之枭雄
曹操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丰足军用。利用汉室影响,争取人心,扩充实力,为进行统一战争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他治军严整,驭众有方。长于选将,有治国用兵才能者,均予重用。严格训练,赏罚分明。曹操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集录诸家兵法为《兵书接要》,注释《孙子》,“自作兵书十万余言”,但大部亡佚。
诗人军事家政治家等等
毛泽东说过,历史上除了曹操没人可以和他相比,武能征地,文能治国
是三国中最多面目的任务了
是有用的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