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铁锚、老鸦杆现在在哪里?有谁知道呢?

时间:2010-10-9 专题: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铁锚、老鸦杆现在在哪里?有谁知道呢?

中国民协副主席、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告诉记者,“摸秋”是南京独有的民俗,起源于清代南京“茉莉园”(旧名)。所谓“摸秋”其实就是“偷秋”,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到瓜田、豆园里,暗中摸索摘取瓜豆带回家,故名“摸秋”。关于“摸秋”,《六合县志》、《金陵碎石记》、《金陵锁志》中记载道“以得瓜豆宜男”,意思是顺利摸到瓜豆就可以生个大胖儿子。按照传统风俗,此夜瓜豆任人来摘,主人不得责怪,第二天再由丈夫负责把损失的钱还给主人。“中秋求子”风俗南京还有一个传说,中秋这天如果摸了庙前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铁锚、老鸦杆,也能一举得子

参考资料:http://news.longhoo.net/2010-09/20/content_4163883.htm
台湾
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船队首下西洋。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史书上的记载纷纭不一,有的说是明成祖怀疑建文帝流亡海外,派郑和等人寻找其踪迹;有的说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些说法都难令人信服,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目的。明成祖继位时,持续三年之久“靖难之役”及迁都北京使财政耗费极其浩大。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损,明成祖不惜耗巨资,派遣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以求输入大量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苏木、胡椒来说,赢利达50倍之巨。明成祖这种“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而且使百姓从转贩土物中得以营生。可见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耀兵异域”,而是有浓厚的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动机说,中国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纺织业、瓷器业、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明成祖朱棣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的对外政策,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当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动因主要出于政治上考虑。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不够稳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存在着相互猜疑、互相争夺的气氛。当时东南亚有的国家对外扩张,欺压周边国家,还有的杀害明朝使臣,有的拦截访问中国的使团。海上海盗猖獗,横行一时,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国南部的安全,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明成祖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