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怎么解释,什么意思?_

时间:2011-03-20 专题:朱熹
其中具体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精髓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孔、孟主张的"寡欲"和程、朱主张的"去欲"与老、庄主张的“无为”思想

有着一般意义上的相似之处,但是,若考虑各自的政治态度(对统治者和劳动

人民的态度),就不难看出两者的根本区别了。

谁都知道,孔孟是旧制度的卫道士;而程朱则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对妇女的态度堪称残忍。他们主张“灭人欲”,其目的都是维护压迫阶

级的统治。老庄则对统治者持批评态度,庄子就曾讽刺道;“窃钩者诛,窃国

者王!”可见,老庄主张“无为”并非要维护旧制度,而是明知其“兔子尾巴

长不了”,进而“看你横行霸道能有几天!”,任其自生自灭而已。

现代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时地跑出来维护孔孟之道、鼓吹程朱理学,全

然不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真真可悲!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实际上朱熹的这句话反映的是宋儒的理欲之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了很长的时间,总觉得后世的理解有问题。我认为朱熹的这句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以及二程的思想,有其道理所在。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他在《答张横渠定性书》中说的很明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麻烦不是这样几句就可以说明白的。
孟子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人抛去自己的私欲,找到自己的真实性情内在潜能,真实的自我存在,由小化大,便可以成圣成神。他说这些,就是要讲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强调人有其正常的需要(“可欲”),所谓“私欲”并不是说人所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是讲除这些正常需要以外的欲望。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讲的禁欲主义的,他是从自己的哲学观引发出来的对人一种理智要求。后来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而成几乎或者就是禁欲主义了,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

是封建礼教的代表
"天理"就是封建礼教
"人欲"就是人们自己的欲望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