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不抵抗_

时间:2011-03-24 专题:张学良
当年张学良的东北军雄兵百万驻扎东北,为什么却拱手将东三省送给日本鬼子(据说当年在东北仅有几万名日本兵)。通常都说是蒋介石给他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但实际这是张学良推卸责任。因为当时蒋介石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张学良当年为什么不抵抗呢?
因为日本人控制了东北三省的经济.反抗也没用.留下个破烂之后谁还理你.
主要因素是在将.但是张也一定的原因.
有点懦弱,害怕小日.
同意“月冷千山”对历史的真实分析。历史就是历史。张学良是主要责任人之一,不然他为什么至死都不肯说历史真像,是想借误传为自己开脱责任,好让其后代得以安身,消除东北人对“东北王”的怨恨。
在当时东北形势下,张学良在政治上经济上执东北自大,在军事上对日本人的野蛮又无可耐何,对东北严峻形势,对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麻木不仁。责任不能推卸。蒋介石在中央政府与东北政府“分治合作”之时,心情肯定不爽,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借日本人之手消灭了“东北王”,就像后来收拾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军阀一样。作为一国之主,蒋介石对“九一八”事件更有不可饶恕的罪过。
蒋介石搞得鬼,张学良只是替罪的
我以为:责任一分为二,一、其责在蒋介石,下令不予抵抗,妄想与日调停周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治国方针,这已成定论;二、其责在张学良,中国历来是“将在外军令有年不受”,何况张是封疆大吏,是一个有主见的少帅,几十万东北军一夜一间,撤出东\北全境,难咎其辞。
中国人的劣性!——热衷窝里斗!
皇帝再昏,亦逆来顺受!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不管是主动不抵抗还是被动被迫的不抵抗,总之未打一仗就把整个东北的大好河山丢掉就是民族的罪人,不要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出来开脱。同意请顶一下
我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我臆测也有可能命令被间谍或汉奸作了手脚吧,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啊,
张学良无疑是民族罪人。
功不抵过。
我是沈阳人也经常路过大帅府对这段历史我是知道的
可能他在31年对不起我们东北人,不过不管怎么说汉公在1936年12月12日毕竟作了一件对得起所有炎黄子孙的事情我依然尊重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没有。他是将在外君命有所受,君命不来,可日本人来了,所以他没法抵抗,也是他和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和悲剧!
军人就是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不受遥制才能审时夺势,才能有所为!
打光了老本他张学良还有资本吗保存实力我个人认为这是最关键的
各有个的说法,只有张学良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过是张当时想保全实力,寄希望与国联,不愿自己军队受损失而已。
说他听蒋这本身就不可能,当时实力比他弱的多的川、滇军阀,中央政府尚且指挥不动,何况当时拥有全国空军数量、海军吨位第一的东北军(比中央军还强)。
当时西安事变张之所以跟蒋一起回南京,有一个说法是软禁期间陈诚曾经将蒋随身携带的一个公文包给张,让他打开看。。里面内容是蒋的组建60个德械师反攻东北的计划(当时已经组建了3个德械师、25个德训师、还有如干半德训师。。当时日本经济才经历了29大萧条,而且没有复苏迹象,中国方面却即正处于著名的“民国黄金十年”,若不是提前开战,时间应该更长)。这样张才知道闯了祸,回南京赎罪的。。这一点在张的回忆录中和接受日本nhk采访时屡次提到:“。。。(我)有东北人的通病,好冲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爱捅娄子。我更甚,别人捅一个,我捅俩”。
而晚年,尽管大陆屡次邀请张回大陆探亲,但张致死也没有答应。。。可能他认为无脸见大陆父老,也可能是对当初被利用仍然怀恨在心。。


还有不同意军阀都是保全自己利益,不顾民族安危之说。。
当时军阀中不乏精忠报国之士,常常连同军官在内整团整师全部殉国,伤兵全体自杀、军长、师长自尽无一投降也是常事,其中以川、桂军阀最烈。。
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不抵抗”问题,大陆通行的说法是,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方针。这种观点远播,影响及于海外。有的着作批评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置,国民党政府在事变前“严令张学良所部东北军不作任何抵抗”,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又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1或者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向张学良下“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忍痛执行”蒋的“不抵抗主义”方针。有蒋的手玉在美国博物馆为证----“东北军绝对不抵抗”的电报。
共同抵御侵华日军,说实在的共产党打过什么大仗.长征后我们的红军剩下了几个人?还不到w人,而抗战胜利是200多w。国军在前面冲,红军就在后面收拾战场。要知道国军二战牺牲了多少英雄!!平心而论不是日本当时进攻中国,还有现在的共产党吗!坐山观虎斗
胜着王败着寇!我也是爱国的!希望国家富强民主

原因很简单:张是个花花公子,大烟鬼。加之我们的光荣传统: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我觉得我们现在不应该讨论历史
应该放眼现在
这不是老蒋的错,当时全国各路军阀各自为政,谁也不卖谁的帐,张不是傻瓜,如果他和日本人对着干,那么他自己的力量就会消弱,其他军阀坐看虎斗,所以他没有抵抗,至于老蒋有没有下过命令,其实即使老蒋下达了抵抗的命令,张学良会俯首听命吗?
我觉的老张太垃圾了,说是老蒋的错那就太不公平了。难道他叫你去死你就得听,这还是你是老家那。要知道日本人是他他妈的杀父恩人。再说了当时还留下m多的物资给下日本,那不是帮小日的杀害父老乡亲门吗?难的他到死都不敢回东北。
我不想评述历史的真伪,因为有些真相永远都无法得到印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蒋表面上一统中国,张的东北有很强的独立性,蒋对其的约束力较小,日本对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从客观上说,蒋一定是希望通过抗击日寇来削弱张的实力,因为张的实力既强又不太听话.......
又有民族大义的招牌,相反蒋应还会督促张去抗日,反正损失的不是嫡系。
另一方面蒋与共打的正热闹,也需要张以抵抗的形式赢得剿共的时间,毕竟小日本进来了局势就无法掌控了。
所以,张的不抵抗只能基于自身的原因。
补充:"
有汉奸称国军内战外行、外战内行!五十万国军被二万日军赶出东北正是国军外战内行的最好注解!
谁讲东北有百万大军,总数30万还有10万进关参家中原大战.张学良本人在关内指挥作战,九一八事变东北高级军官会议决定不抵抗,会议认为是小规模事件,应避免事态扩大由国联(联合国前身)来调停,报请蒋同意.东北军根本没有事实中强大,在日支持下和苏红军干了一仗溃不成军,稍后的长城抗战也一败涂地.中国军队当时根本不是日军对手,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宋哲元29军10万人打不过日华北驻屯军几千(最高数字8400人).日军前期计算战力是以联队(团,营)对抗中国师,一个日军连能占一个县城.
你不要太抬举张学良,一厢情愿地把西安事变归功于人家,事实是他至死都后悔发动了西安事变,成全了共产党,害了国民党,不回大陆就是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忏悔。
一个吸毒,嫖妓,赌博,整天吃喝玩乐的所谓少帅,听说日本进攻,吓的快站不起来了人,你能指望他什么,将熊熊一窝,他怎么能带兵抗日?
不能否定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也不能肯定张学良的历史罪责。
所谓张学良的数十万雄兵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这些东北军在一些地主武装,土匪眼里是正规军,实际的作战能力和土匪也差不多少,因为这个军队本来就是土匪起家。吸毒,嫖妓,赌博,正如楼上所言,张学良是一草包将军,根本没有统率三军的能力,蒋先生并没有给其下什么不抵抗的密令,而是敏锐地看到其根本没有与关东军作战的实力而默许了张学良的行为-不抵抗。在东北与俄军的冲突中,在西北的剿共做战中,东北军被整建制的消灭,充分说明了东北军就是一只纸老虎。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生中的大事,这个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发展到底是利是弊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了
总之他是个历史罪人,虽然有功,但不及过,没有什么命令大的过民族利益!
主要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嘛,东北军也不过二三十万,装备肯定也没日军的精良,万一交上火,损失个十几二十万的,那张学良岂不是亏大了。他以后再拿什么跟蒋介石讨价还价,向共产党叫板啊!!!!!!!!!!!!!!!
不管怎么说,张学良都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说他坐拥百万雄兵就冤枉了,东北军实力不过三十多万,张学良为打中原大战,率二十万精锐进关,东北所剩十多万人,多半只能吓唬老百姓,只有个别部队还有点战斗力,日军炮口首先瞄准的也就是这般人,其他日军都不放在眼里,以他们在中国的经验,也不怕个别部队抵抗,不抵抗更好,这点儿事也省了。
人已经死了,还在谈论什么呢
他太年轻了!自己一死不难,带着几十万人一起死,难啊。
我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说他是民族罪人夸张了一点吧。
你这些人都有病。总是在这里谈论过去有用吗?人不要活在过去的生活中,难道这都不清楚吗?
为什么不谈一谈现在的美国、日本、台湾等一些地区对我国的威协呢?这才有可能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1,历史证明:张学良,蒋介石不抵抗都有罪。但西安事变是分水岭。2,难道平型关,百团大战不是共军作战。3,共产党最伟大是人民战争。一扫千年莫谈国事的欺民、骗民、压民封建统治。
血战台儿庄的那几个国民党师长,太傻了,不听蒋介石的话,最后怎么样?还不是让日本人给打死了。瞧,张学良多聪明,佩服佩服!
当时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北京玩,在一个舞厅跳舞,东北大权在他手里,蒋介石怎么能管东北的事物,张学良就是东北的罪人,他为什么连死都没回东北??因为“它”自己心中有愧
我个人同意这样的观点“不要指望张学良的抵抗会有效的组织日军。就算张学良顽强抵抗了,也没有多么决定性的作用,日军一样进入中原,只不过损失一些兵将是一定的。看看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军队,他们对抗日军的战绩能有多好??当然,我绝不是肯定张学良的不抵抗,就像我第一句话说的,张学良的确是千古大罪。但他的罪更多的是道义上。
蒋介石,毛泽东,中国的两大军事力量,都没有有效的击败日军,同时内部还自相残杀。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中国一定是亡国的命运!!!别忘了,就算是后来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军,也没有多么大的战绩。合作都很难击败日军,那么自相残杀是能够击败日军的么????

简单说,就是张学良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东北军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所以就顺着蒋的意思不抵抗跑了。。。

张学良当年肯定是主动不抗日,即然他敢后来绑架老蒋当年他为什么不敢守东

北。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不敢独力抗日,怕打光老本,虽然进攻东北的日军只

有两万但是一打起来日本肯定增兵,但是他绝对不知道日本天皇反对所以日军

最多也就是哪两万人。张不傻以他的东北军能消灭日本吗?他的选择只有撤

退,老蒋也担心他不是日本的对手出于道义发出了哪张电报但是张学良在东北

决对可以不听老蒋的,老蒋的心腹大患是共产党什么时候才论到他,哪时战争

早结束了老蒋还能追究什么大不了提前到美国去安享晚年。至于他后来又抗日

也是破不得以,他毕竞是人担不起不抵抗将军的千古骂名所以拿出了哪张完全

可以不执行的命令,这也可以解释老蒋为什么杀了杨虎成却对他手下留情。

根据当时局势推断:
结论一:蒋下令张抵抗.
原因;1,张的抵抗,可以为蒋在江苏全力"剿共"腾出时间.
2,张的抵抗,可以削弱张的势力,符合蒋对付军阀势力的一惯做法.
基于以上最简单的两点,下令抵抗对蒋是有好处的.
结论二:张放弃抵抗.
原因:1,张是军阀世家,深知他的地位决定于武装力量,他不会去和鬼子拼光的.
2,撤入关内,既可以保存势力,又可以把蒋拖入战火.
西安事变
张的不抵抗令蒋措手不及,因为蒋根本没有作好对日作战的准备.蒋只好舍弃东三省,与日本达成了"停火协议"(何办的),并且按照他"先剿共"的计定方针,命令张围剿延安.
张把蒋拖入战火的愿望落空,而且对共作战连吃败仗,使他既丢了地盘,又武装难保,加之东北军怨气冲天,很可能解体.张只好挺而走险,发动"兵谏"..扣蒋后,张不知如何是好,正好共产党介入,达成联合抗战.
至于蒋不杀张,是因为蒋是个政治领袖,要考虑政治影响.

张学良不抵抗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蒋介石下达撤退命令,只是当时情况所须。如果张学良出兵抵抗已成事实,老蒋又能赖他何哉!所以,张学良不抵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想保全自己的实力,有本钱和老蒋谈条件。
蒋介石是准备向日本开战的因为他自己很清楚把东北拱手送给日本人对他自己的统治是个什么结果(无论是真抵抗还是假抵抗总之是要打战场战争不怕输就怕不打因为民众也很清楚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差距)张学良不抵抗我想是出于保存自己实力的考虑这一点我十分的不佩服无论他在西安事变做出多大的牺牲.
怕把事情闹大,没骨气!
张学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议大家去看看《张学良传奇》
可能会有结果!!!!!
看了上面许多人的评论,似乎很多人连初中历史都不知道。
比如啥子中原大战啊啥子29年啊
要知道那些时间都是在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之前,
建议大家还是先读哈历史好些

当时那个年代,中国跟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比如说台儿庄一战,李宗仁指挥六十万军队才消灭日本一万多人,那是什么比列,诸位想想。
当时拿什么抗日?
现在说什么当年为什么不抵抗都是废话/现在要好好想想怎么收回台湾,怎么去踏平日本,以雪中国的耻辱和国仇才是正事
学良将军功,过抵消.
张学良的罪过应大于老蒋,西安兵谏是张学良洗脱罪名的一个手段,而陪蒋赴南京是对蒋介石的一个交代,因为张学良毕竟是一个军人.



我觉得有一个客观原因: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率兵入关支持蒋介石,因此大部分东北军都在关内,造成东北防御力量薄弱空虚,日军因此趁虚而入。
对东北的沦陷,“张学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要把这一切都归罪于他,则似乎太不公平,这一政策的制定者是南京的蒋介石。因为他仅仅是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张不傻以他的东北军能消灭日本吗?他的选择只有撤退,老蒋也担心。
1、他不是日本的对手出于道义发出了哪张电报。
2、但是张学良在东北决对可以不听老蒋的。
3、老蒋的心腹大患是共产党什么时候才论到他。
张学良以后在西安事变中表现出来的功勋和业绩并不能给他在9.18这一天让全体中国人蒙羞的不光彩的历史改写,而对于张学良这个人的评价,也应该客观、历史的看待,不能因为他的不抵抗就否定他以后的西安事变客观促成了国共合作;也不能因为肯定他的千古功臣的地位就可以完全回避他在不抵抗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蒋介石。

东北军本是军阀部队。张本人就是大军阀,保存实力是其根本原则,这是军阀的本性决定的,国家民族利益是在其次的。无论老将是否命令其抵抗。例如老将命令山东军阀韩复渠守黄河,他跑到的比兔子还快,装上几大车金银珠宝,带上一群小老婆望风而逃。
张学良不战自退,即使他说的天花乱坠,也无法解释清楚。在这一点上,他跟自动放弃山东的韩复渠没什么本质区别!“西安事变”只不过他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