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苏轼和沈括到底那个更好,更对历史有用_

时间:2011-03-25 专题:沈括

应该是沈括吧,苏轼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学艺术上面,对历史的发展固然有深刻影响,但是要论影响较大的,还是沈括的科学思想.且看下问:

在宋元这个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最高的巅峰时期,人才辈出、成果卓著,而最杰出、最伟大的人物,要数宋代的天才大师沈括了!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认为:"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美国科学史学者席文则称沈括是"中国科学与工程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那么,沈括究竟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呢?
沈括(103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沈括弱冠时就踏上仕途,23岁考中进士,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主持修撰奉元历以取代唐代的大衍历,后来又参加了王安石变法。几经坎坷后,在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因完成《天下州县图》(亦名《守令图》)而被特许"任便居住",次年(公元1088年),他正式结束三十多年的仕途生涯而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开始了晚年生活。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一直到他故世。
从以上所述来看,沈括的一生似乎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那么,他又是怎么获得世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的呢?
沈括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这样二个方面的成就所奠定的。
一是具有极其渊博的科学技术知识。
沈括一生最美好的时段,都耗费在具体繁杂的政事上。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到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36年中,沈括频繁地从一个官职调到另一个官职,大多的官职与科学技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沈括对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着痴爱之情,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在那点滴的缝隙之间,他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取一切知识。凭着这样的挤劲与钻劲,沈括成为了一个学识极其渊博的大学者。《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非但毫不过分,反而还有些不足(因为沈括所通晓的领域远不止此)。
沈括一生的著述甚丰,共有40种左右,在《宋史·艺文志》中著录的就有22种155卷之多。可惜其中大多已经佚失了,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苏沈良方》、《忘怀录》、《长兴集》等。
沈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思想,主要体现在《梦溪笔谈》(包括《补笔谈》、《续笔谈》)与《苏沈良方》中。《苏沈良方》是一部医方汇编,体现了沈括在医学领域耕耘的成果。《梦溪笔谈》则是沈括知识思想最集大成的总汇。
《梦溪笔谈》共有30卷,分17类、609条,共十余万字。按照李约瑟的统计,其中有207条与自然科学相关,涉及阴阳五行理论、数学、天文与历法、气象、地质与矿物学、地理与制图、物理学、化学、工程、冶金及工艺、灌溉与水利工程、建筑、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艺、医药与制药学等学科。实际上,涉及了古代自然科学所有的领域。
有着如此广博的知识,这世上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呢?
二是致力于极其精深的科技理论探索。
由于种种条件与原因的限制,沈括一生很少有缘亲自进行科学技术的实践,而且在这方面似乎不具备特别的天赋,因此,在有限的一些实践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没有取得特别重大的突破。
沈括的天赋,主要在于理论上的探索,在这方面,他取得了超越当时人们的诸多成就。
在天文学领域,沈括曾兼任过提举司天监一职。在此任上,他主持制造的浑仪,一改唐代极繁的风习,最先删去了白道环,放大了窥管口;他主持制造的浮漏,把曲筒管改为直颈玉嘴,并移到了壶体下部,使流水更舒畅,这个改动一直延用到清代;沈括还主持制定了奉元历,这部历法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他主张"根据实测来修历"的思想成为后来郭守敬修历的指导理论。
与这些并不怎么引人入胜的实践成果相比,他的"十二气历"发明倒是更具创造性、更有价值。
古代中国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即以太阳的运行定年,以月亮的运行定月,但这两者在日期上极难吻合,于是就要以置闰来调整,操作上十分复杂麻烦。
针对这种状况,沈括破天荒地提出废弃阴历,即按节气来定月,每年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每个月拥有2个节气,大月31日,小月30日。这样,不仅免除了阴历带来的麻烦,而且可以做到"岁岁齐尽,永无闰月"。
沈括的这个设想,实际上就是现代所通行的历法(只是岁首日与现代不同),在当时完全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只是当时的人们还无法接受,这也恰恰证明了他的超前意识与思想的领先性。后来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为指导农业生产所用的萧伯纳历,实际上与"十二气历"是一个道理,但却晚了近九百年。
在地理学上,沈括在他辗转于各地的旅途中,时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他在按察河北西北路时,看到太行山的山崖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沈括就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沈括在这里首先是指出了海相沉积的结构特征棗"横亘石壁如带",这是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沈括又分析了沧海变桑田的另一个原因:水流搬运物质堆积而成。这是人类第一次提出"流水堆积作用"思想,并且第一次用这一思想解释华北平原这样具体地貌的成因。
沈括的这一思想,与我国原来已有的海水下降学说一起,组成了我国关于"海陆变迁"地质变化的早期理论,遥遥领先于整个世界。
沈括在浙东雁荡山游历考察时,对雁荡山的成因第一次作出了科学的分析。
雁荡山坐落在群山环抱的谷地中,在山外什么也看不到,而进入谷地,就满眼峭拔险怪的山峰。沈括仔细考察以后,指出这种奇特的地貌是"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而造成的。这是人类第一次提出"流水侵蚀"的理论并运用解释的实例:流水将较松的沙土运走,从而留下如刀切般的峻峰与山谷,在某些下切不均匀的地段又形成瀑布,渗入地下的水流又侵蚀出地下洞穴,这就是雁荡山复杂奇特地貌的成因。
同时,沈括还指出:世上凡是类似的地貌,都出于同一种成因。如成皋、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那些直立高达百尺的沟壁,与雁荡山地貌的成因一致。
在欧洲,这一理论出现于18世纪末英国学者赫顿《地球的理论》一书中,比沈括要晚七百年左右。
化石是人类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学的重要物证,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关于化石的记载,但最早正式定出"化石"这一专用名称的,是沈括,是《梦溪笔谈》。
沈括在出使契丹后,制作了比以往更科学的地形模型,使古代中国地形模型的制作技术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在数学上,沈括有二项建树格外值得重视。一是"隙积术",即首创了矩塔形堆垒物的计算公式v=[a(2b+b)+a(2b+b)+(b-b)],这也就是现代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计算公式。这个"隙积术"后来发展为"垛积术","而创始的功绩,应该归之于沈氏"(顾观光《九数存古》卷五)。
二是"会圆术",是已知圆的直径与弓形的高而求弓形底(即弦长)和弓形弧(弧长)的公式。元代的郭守钧,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了球面三角学。
在物理学上,沈括的思想火花更是四处迸发,处处闪光。
在磁学方面,他提出了人工磁化技术与四种指南针安置方式。不仅指出了地磁偏角现象,而且还指出了磁石的两极性。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何以磁石有极性"的问题,虽然当时无法解答,但沈括的钻研精神与对问题切入的敏感,确实胜于常人。
在光学方面,沈括进行针孔成像实验远远超过了《墨经》与《淮南子》的记载。在这个实验中,沈括改用了纸鸢进行移动的实验,使得成像的方向性更加清晰,而且,还首次获得了焦距1~2寸的数据,首次对焦点作出了"光聚为一点"的描述,首次将针孔成像与凹面镜成像用"碍"(小孔、焦点)这一概念联系了起来,使得我国对凹面镜的研究水平达到了领先于西方400余年的先进高度。
沈括还第一个尝试对"透光镜"的"透光"效应进行科学的分析,他认为:这是由于铜镜铸成后在冷却的过程中厚薄不均而造成了收缩的不均,背面的纹饰会在镜面上出现不明显的痕迹,于是才会出现如同透光一样的效果。沈括的这一解说,已经为现代光学理论所证明,只不过现代光学理论更为全面、更为精确。
在声学方面,沈括用纸人进行的基音共振(沈括名之为"应声")实验,欧洲一直要到17世纪的诺布尔与皮戈特才有同类的实验。
在化学上,沈括首次作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并从此取代了以往"石液"、"石漆"、"泥油"这些旧称。
沈括还创造了用石油制造炭黑的技术,再用这炭黑制成墨,质量远胜于松墨。制墨固然是一件小事,但用石油开发新产品的思路与途径,则为现代石油的开发利用开辟了先河。昔日沈括预言的"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在今天早已得到了实现,而且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在生物学方面,《梦溪笔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载动植物的形态、性质、功用与地理分布,这些篇幅在《梦溪笔谈》有关自然科学的条文中占了1/3强,可见沈括在这方面用力之多。
在医学上,《苏沈良方》无疑是沈括最主要的"用武之地"。
《苏沈良方》并不真是苏轼与沈括合作的医书,而是先有沈括所著的《良方》10卷,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也附入其中,才有了现今所见到的《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所录的医方,都附录了临床的验证,这是此前所少有的。这样的处理,使得医方的可信性大为提高。
通过以上简略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一位观察仔细、善于思索、而且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学者形象。
在古代中国科技史上,创造发明,强调实干,这是一个传统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所谓不足,就是理性的思索少了一些,理论上的提升少了一些。而沈括作出的最大贡献,正是在于弥补了这种不足。因此,尽管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重大突破,但他在诸多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同样是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这个贡献,有助于将技术上升为科学。只有真正认识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沈括为什么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苏轼的学识和人品都很好从政也是个好官爱民爱国在政治上有些建树但是由于皇帝的无知无能他的抱负很难施展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很难发展的原因,沈括行走天下纪录了很多地理科技但是同样是统治阶级的昏庸他所纪录的根本也没人重视,假如当时的统治阶级有瓦特那样的好奇探索精神现在的中国。。。。。。。。。呵呵看看梦溪笔谈和苏轼的生平吧
苏东坡才气上追屈宋,下逼李杜,留给后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词赋杰作,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已成为人类史上的不朽精神财富。故享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美誉。然而他的仕途却淹蹇坎坷,屡遭贬谪,甚至殃及苏门弟子,又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
沈括以《梦溪笔谈》闻名于世,正由于该书使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得以名扬四海,沈括自当是第一功臣!不过他却有“律诗虽末技”的偏见(《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律诗”条),你能同意他的观点吗?
有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假如说苏轼是文学家,那么沈括就是物理学家,在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两者之间又拿什么尺度来衡量高下呢?
我看还不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为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