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郑和下西洋_

时间:2011-03-26 专题:郑和下西洋
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郑和被人尊为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我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让我们重走郑和的航海路线吧!现在请你做导游,准备一幅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他们当年去过哪些国家,同这些国家做过哪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写一个解说词吧!~~~~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航程
下‘西洋’的定义
明初以婆罗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明钞本马欢:《瀛涯胜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4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海外,宣扬朱棣天下观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这些解读通常都是基于各种现代观点的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赋予了该事件很多“泛政治化”的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郑和的航海,没有像西方的航海那样承载了通商和殖民的任务,未能中国向西方列强一样,走上殖民帝国的道路。并认为这是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种延误。


下载后的电影看着看着出现正在通信中,这种毛病如何修复?
郑和七下西洋
1、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初次奉使出洋。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这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此行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及旧港等国家和地区,于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
2、第二次奉使,是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明史》记载:“永乐五年九月癸亥(即九月十三日),郑和复使西洋。”又,明实录载:“九月乙卯(即初五),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经历之地较前次大为增多,计有占城、爪哇、满剌加、暹罗、渤泥、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加异勒等国。回国日期是在永乐七年夏末。

3、第三次奉使是在永乐七年九月。据《星槎胜览》云:“永乐七年已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使(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此次所历国家,据《明实录》载:“……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把里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其还京日期则为“永乐九年六月乙巳(即十六日)。”

4、第四次奉使,据《明实录》称:“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诸国王锦绮纱罗綵绢等物有差。”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为永乐十一年。可知前述十年十一月,乃奉使日期,出国之期则在次年。
又,郑和为此次出使,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据《禅寺记》云:“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可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据此可以断定,第四次出使开洋之期当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
此行通译,除哈三外,尚有马欢随行。据其所著《瀛涯胜览》卷首序云:“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据马欢云,此行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八十四员百户四百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两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余丁两名,正使太监七员,监丞五员,小监十员,内官。内史五十三员。”统计数目间有不合,然亦可见其规模之大。
据马欢记云,此行历占城、阇婆、三佛齐、五屿、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大宛、米息等地。惟近人冯承均则谓:“是役也,郑和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且抵非洲东岸麻林(melinde)、木骨都束(mogedonu)、不剌哇(blawa)等国。”此盖据《明实录》所载入贡诸国而推断者。因此诸国前此与明王朝俱不通音向,郑和于是于是役使至其地,乃知有中国,故相率来朝也。
至其还京日期,则在永乐十三年七月。

5、据《明史》记载,第五次奉使之期,“在(永乐)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刘家港通番事迹碑》云:“永乐十五岁,统领舟师往西域,……”另据《泉州行香碑》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可见,第五次出使的开洋日期当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此役费信、马欢俱未往,别有僧人胜惠偕行。这次航行,先要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由近及远,一般先到占城,然后到爪哇,以此经旧港、满剌加、彭亨,到苏门答剌、南巫里。转向西航至锡兰,而达柯枝,然后到古里。由古里向西北行至忽鲁谟斯,又南下入阿拉伯海,而至剌撒、阿丹,由阿丹过曼德海峡,而抵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东非国家。再由麻林东航,横渡印度洋,经由溜山、锡兰、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地回国。
其回归日期为:“(永乐)十七年七月庚申(即1419年8月17日),郑和还。”

6、第六次下西洋的日期,据一些学者认为应在永乐十九年春,于永乐二十八年八月返回。所经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腊、暹罗、锡兰、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天方。这次出使的随从人员,有孔和卜花、唐观保、杨庆、洪保、李恺、杨敏、周满等。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又专程去旧港一次,命施进卿之女施二姐袭宣威使之职。

7、据《明实录》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戊寅(初九),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在郑和船队停航的五、六年间,原来郑和使团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大多数已同中国断了来往,不知道宣德皇帝已“君临万邦”,若不首先将中国“纪元宣德”的消息通知“万邦”,那朱瞻基自称“君临万邦”就不仅是一句空话,而且显得滑稽可笑了。所以,作为宣德朝首次派往海外诸国的外交使团,郑和一行每到一国,都要先把明宣宗朱瞻基“祗嗣大统”的事情交待清楚。
郑和第七次出使的时间是宣德六年十二月(1932年1月),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此次下西洋主要访问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不幸的是,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