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朱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翻译一下_

时间:2011-03-26 专题:朱熹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请翻译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这并不是说,宇宙之间不存在事物,而是讲正是由于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为宇宙,万物成为万物
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可见“理”既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又是三纲五常的最终根源,因而是一种道德本体。在这里,朱熹还涉及到“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用来指人的道德本性,作为禀受天理而生成的气质之性,它是纯善无恶的。对“性”的形成朱熹说道:“未有形气,浑然天理,未有降付,故只谓之理;已有形气,是理降而在人,具形气之中,方谓之性。”(《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所以“吾之性即天地之理”(《语类》卷九十八)。这样便证明了人性中先天就含有善的根源,亦即善是可能的。

至于道德本体(理)与具体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朱熹援用华严宗的“月散江湖”来描述之:“问:万物各有一太极,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用理学的术语来说,“理”与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就是“理一分殊”:“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孟子或问》卷一)这样三纲五常就分有了“理”的神圣性从而具有了指导个人行为的合法性。

陆九渊也讲“理”是道德的最终根源。这“理”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天下之定理”或“天下之常道”:“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象山全集》卷三十二,《象山先生行状》)但他更为强调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极端强调的结果就是将“理”内化于人心,所谓“心即理”是也:“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卷一《与侄孙睿》)“理之所在,固不外乎人也。”(卷三十二《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进而称“心理为一”:“盖心,一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卷一《与曾宅之》)在“心理为一”的论断中,善根本就是人的本性,恶只是外来的因素,善的可能性自然就成了“心即理”的题中之义。

“心即理”、“心理为一”是陆九渊与朱熹的根本区别。因此他对朱熹分心理为二极为不满:“天下正理不容有二”,“不明此理(心即理),私有端绪,即是异端。”(卷十五《与陶赞仲》)认为朱熹对于外在于人心之“理”的论述是“床上叠床,屋下架屋”,完全是多余的。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语出《朱子文集·卷七·读大纪》。在宋代哲学中,二程着重讲“理”,张载着重讲“气”。朱熹则综合二程和张载的观点,强调宇宙之间有理有气。“理”指万物的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气”指构成万物的质料。“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卷一)但朱又认为,理气虽是一时都有,却要以理为主。“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朱子文集》卷四十九)理是本,气是末。“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朱子语类》卷一)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而气是理的体现。气要依傍理而行,只要是气凝聚处就有理在其中。如房屋、草木、众人,都只是一个道理,如是才有厅、堂,桃、李,张三、李四的差别和联系。因此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这并不是说,宇宙之间不存在事物,而是讲正是由于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为宇宙,万物成为万物。“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卷一)所以也可以说“未有天地之行,毕竟也只是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同上)理是水恒存在无生无灭的,“理之一字,不可以有无论,未有天地之时便已如此了也。”(《朱子文集·答杨志仁》)朱熹又提出“太极”概念来说明“理”。太极指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朱子语类》卷一)太极是至高无上的“无对者”,未有天地之前,太极先有。朱熹说:“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是此理而已。”(同上)这也就是朱熹所讲的“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同上)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的命题,把抽象的理或太极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朱熹在论述其思想时,所表现出来理气不相离的观点,还是包含着合理成份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