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管仲乐毅何许人也

时间:2011-05-02 专题:管仲乐毅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是春秋周平王[注: 周平王(约前781-前720),姓姬,名宜臼,中国东周第一代王。他是周幽王的儿子,母亲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儿。]宜臼元年至周元王[注: 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又作姬赤,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处不明。-zhouyuanwang]仁元年(前770年—前476年)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从小就通“诗”“书”,懂礼仪,会架车射箭等武艺。青年时期,家庭贫困,他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成为好朋友,后来,管仲做了齐襄公[注: 简介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齐襄公(鲍大志 饰演)齐襄公(?—前686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姓:姜名:诸儿。]的大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小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襄公被杀,次年,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顺利的登上了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的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的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管仲为公子纠夺取君位杀过齐桓公)吗?鲍叔牙沉静的说:管仲有五点比他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并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敌为友,赦免其罪,委以重任。于是,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择吉日以非常隆重的礼仪亲自迎接管仲。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注: 安定 安定 一、形容词   安定:āndìnɡ  安定1①(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生活~ㄧ情绪~ㄧ社会秩序~。②使安定:~人心。],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齐桓公接着问:“怎么样才能得民心呢?”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哪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注: 伊壁鸠鲁,其学派主张安乐的心灵状态],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就自然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十分高兴,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强,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吗?”管仲严肃的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的目的。”由于管仲系统的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位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为相之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边境民族内侵,列国相互征战不休,根据这一形势,提出了“尊王攘夷[注: 即尊崇周王,抵御夷狄。-zunwangrangyi]”的口号,建立霸主体制。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由于王室衰微,造成列国相互征战,列国征战,中原无主,所以边境戎狄内侵。为了防止戎狄,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它代表了各过诸侯的共同愿望。为此,管重进行了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的改革:

一是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注: 示例:朱德 《论解放区战场》:“由于八路军、新四军与人民密切结合,它的兵源永不枯竭。”-bingyuan],齐桓公自己管五个,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为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设五大夫[注: 名称 五大夫   简介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高于二十等爵中第五、六、七级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号为“大夫之尊”。]。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是强调“寓兵于农[注: 基本资料 成语 寓兵于农 发音yù bīng yú nóng 解释 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子三人就是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季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得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三是实施“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好坏的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为齐桓公称霸[注: 概述 齐在今之山东省,先以营丘(今山东昌东东南)为都,几世后,迁都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地处黄河下游。齐于周武王时受封后,]奠定了经济基础[注: 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齐桓公也自然加快了称霸的脚步。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这就是“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壮举。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认为国家治理得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守法不分贵贱,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重视发展经济,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注: 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一般能被称为军事家者多为军队最高统帅或高级将领,笼统的概括,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都可成为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注: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注: 魏文侯(?~前396),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注: 魏军在顾(今河北定州)攻灭中山国的作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注: 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注: 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赵军进攻中山国(今河北高邑至蔚县一带)的作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闵王[注: 齐闵王,本名田地,齐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十七年。 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闵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闵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闵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注: 公元前的来历国际上以耶稣基督诞生为起点,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叫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开始为公元。【公元】欧美诸国以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纪元之始,世界各国多有采用者,故称为「公元」。]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闵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闵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注: 济西之战指的是燕国名将乐毅在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与齐国进行的战役。-jixizhizhan])。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闵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注: 燕昭王之子,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燕惠王作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即位后对乐毅用而不信,后以骑劫代之,乐毅逃亡走赵。]。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注: 齐襄王,本名田法章,齐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湣王死于淖齿之手,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中作佣人。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军,收复齐地后,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闵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注: 伍子胥(?-前484),名员,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至吴国,助吴王阖闾筑城练兵,发愤图强,任相国。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点评: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注: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