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求太监王振的故事

时间:2011-05-02 专题:明朝王振

王振最祸害国家的便是[土木堡之变[注: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指明英宗被瓦剌军所俘的事件。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犯明朝,主力直逼大同,宦官王振仓促发兵50万,挟持明英宗亲征。]"导致英宗疆场被俘[注: 被俘 拼音: 解释: 1. 战争中被对方活捉。如:被俘人员。-beifu].然后被废.引起随后皇位的继承混乱.

中国明朝宦官.山西蔚州(治今河北蔚县)人.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注: 司礼监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第一次调整时,增设了礼监司,其职权为掌宫廷礼仪。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第二次全面调整时,].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注: 太皇太后是对皇帝的祖母的称呼.-taihuangtaihou]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见土木之变[注: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赶上来,把明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注: 明英宗朱祁镇(1436 ~ 1449年),1457~1464年在位。年号正统、天顺。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明朝宦官祸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

明太祖[注: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注: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讳元璋,汉族。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是个很善于借鉴前朝失败教训的人.他建国以后.鉴于历朝历代因宦官而王国灭家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还在官门挂一块高3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朱元璋确实对宦官管制很严.曾有一位作镊工的老宦官.服事朱元璋几十年了.有一次说话时没有注意.谈到了朝廷政务.朱元璋立即把他打发回家了.
建文帝[注: 明惠帝-明惠帝,名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从此不知所踪。在位期间开始对明朝进行改革,史称“建文新政”。]即位后.对宦官的管制更为严格.左右内侍常常因小过而被诛杀.这些宦官心里都怨恨不已.纷纷逃到明成祖朱棣[注: 明成祖-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的军中.或者给他暗通消息.明成祖能攻入南京.夺走侄儿的江山.宦官也立了大功.朱棣称帝[注: 称帝 chēngdì 解释 【king;come to the throne】 改称号为皇帝;自称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做皇帝。]后.这些宦官都邀功请赏.朱棣没办法.又不愿意他们在朝中干扰国家政务.便让他们到各地去监军.或者镇守.以及征税.采办这些事务.至于郑和下西洋[注: 郑和下西洋[历史],郑和下西洋[手机游戏],郑和下西洋[CCTV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京剧]].以及几个亲信宦官出使异国.倒也是这些人确实有这方面的才干.郑和七下西洋.远振国威.便是当时明朝的大将也无人能做到.但是明朝宦官得到重用是从明成祖开始却是无可辩驳的.至于他创办东厂更为后人所诟病.但总体来说.明成祖对宦官的控制还算不错.
宦官开始读书识字是从明成祖的孙子宣宗开始的.宣宗是明初很有作为的皇帝.并不重用宦官.而是重用当时的贤臣"三杨".但宣宗对宦官的待遇很优厚.他甚至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文辞褒美和开国功臣的铁券差不多.他还在宫内设立内书堂[注: 隶属年代 明宦官学习之所。 主要用途 太祖定制,不许内侍识字,以防其干预政事,但未见只准用文盲为内侍的规定。其后又选通书算之小内史监典簿,掌文籍,与上述禁令矛盾。].让大学士陈山教宦官读书.宦官虽未到达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已经成熟了.
于是明王朝[注: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元终在一片的农民起义中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怜的中华民族从一个厄运又走进另一个黑暗的长夜。]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王振便脱颖而出了.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
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注: 引言 皇帝之子中经皇帝指定为继承人者的封号。“太”者,大也。在中国汉朝时期,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注: 国家大事 拼音: 解释: 【词目】 国家大事    【读音】 guó jiā dà shì    【释义】 大事:重大事情。].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祖母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注: 杨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号东里,字以行。明朝江西泰和(今泰和县澄江镇)人。-yangshiqi].杨荣.杨溥处理.这也是明朝的一个好传统.只有明朝没有太后专权外戚乱政的事.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但是张太后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由于他们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难与匹敌.还不敢放肆.只好采取两面派手法.等待时机.再行窃权.为此.他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讨得他她们的好感.一次.英宗朱祁镇[注: 朱祁镇,明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注: 释义:(1).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2).对帝王的尊称。君主在中文多指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以后,对共主的称谓。作为术语多与君主制、封建制度相联系;到人类的封建时代多继承上实行世袭制,]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特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三杨中杨荣谋略最高.他知道自己三人已老.便和杨溥.杨士奇商量.预先把一些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培植外臣势力.一旦自己三人退位.这些人可以有能力对付王振的势力.只是这一步想到的晚了一些.
王振表面上讨好三杨.事事顺从.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内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权利的欲火.一有机会.就想法抓权.干一些干预朝政的勾当.他常趁无人在英宗旁边时.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注: 语出:《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史记·平準书》:“自 公孙弘 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 汉 相, 张汤 用峻文决理为廷尉,於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反对开"经筵".倡导文治.建议英宗发展军事.以武治理国家等等.因此.英宗曾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注: 朝阳区-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西与东城、崇文、丰台、海淀区相毗邻,北连昌平、顺义,东与通县接壤,南与大兴县相邻,全区面积47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米,是北京市城近效区中面积最大的的一个区。]门外阅兵.王振则利用这个机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为骑射第一.一下子提升为都督佥事.
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有德.她见王振逐渐有抓权.逐渐朝政的迹象.心中十分不安.她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决心进一步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并准备严惩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图干预朝政的念头.一天.张太后让宫中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守卫在便殿旁边.肃穆凛然.接着.太后把英宗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等召到便殿.英宗和五大臣见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英宗急忙按规定站立东边.五大臣站立西边.太后看了看五大臣.又看了看英宗.然后指着五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辅佐你治理国家.你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们商量.如果他们不赞成.切不可去做."接着张太后又把王振找来.喝令跪在地上.声色俱厉地说:"太祖以来就立下了规矩.宦官不得干预政事.违犯者定斩不饶.现在.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按照我大明法律.应当赐你一死."太后的话刚一说完.事先安排好的几个女官应声而上.把刀搁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直打哆嗦.英宗见状也大吃一惊.急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大臣也跪下请求太后免王振一死.张太后见状.怒气稍息.改变颜色说:"皇帝年幼.岂知此等宦官自古祸人家国.我看在你们的面上.饶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许他干预国政.如有违犯.定斩不饶."王振听后.连连点头称"是".不断磕头谢恩.此后.张太后每隔几天就派人到内阁去查问王振办了什么事情.有没有未通过内阁而由王振自己决定的事情.王振受此教训.还真的老实了一段时间.
王振不惜低声下气.小心谨慎地侍奉宫中的皇亲国戚.好不容易当上了司礼太监.在一个时期内.他心花怒放.不知所已.哪知."三杨"等元老重臣德高望重.张太后对他管制又特别严格.他想控制朝政的愿望难以实现.心中着实不快.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在干预朝政的道路上停一下脚步.采取以屈求伸的办法.等待时机.以求一逞.王振知道.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紧紧抓住英宗和培植党羽十分重要.为此.他改变策略.先不去干那些直接干预朝政的事.而去进一步讨好英宗.并在暗地里广交朋友.大量培植私党.为以后专权培养基础.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赞誉.也进一步得到了英宗的宠信.
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峻工.英宗在皇宫大摆筵宴.进行庆贺.按照明朝宫中制度规定.宦官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参加宫宴.可这时的王振已深得英宗宠信.英宗在宴会上见不到王振.就象少了点什么似的.急忙派人前去看望.王振见了来人.自比周公.大发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惟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使者将王振的话报告了英宗.英宗不但不怪罪.反倒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下令打开东华门[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进入宫中参加宴会.王振刚刚来到门外.宫中百官即向他罗拜.表示欢迎.这件事充分说明.王振虽然受到张太后和三杨的限制.但他势力仍然逐步强大起来.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时三杨中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而杨溥也老了.心计又没有杨荣多.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英宗是一个常常发昏的皇帝.他并不是贪求淫乐不理朝政.而是过于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说的.他马上就相信.而且认为是最好听.最正确的.而在他晚年.他重用大学士李贤.朝政也是井井有条.是一个有时昏.有时明的皇帝.
王振见阻拦自己掌权的所有障碍都已经被自然规律扫除了.当然轻而易举的就尽揽明王朝的政权.他早就看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不顺眼.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块牌子摘下来.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他还修建智化寺.为自己求福.
王振曾经劝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谁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高升.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佑.最会阿谀逢迎.一天.王振问王佑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佑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于谄媚.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注: 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和都御使.王振还把他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为锦衣卫[注: 锦衣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于自己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安插在各个重要部门.福建有位参政[注: 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canzheng]宋彰将贪污的数以万计的官银送给王振.立即被提拔为布政使[注: 布政史,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
对于那些稍有不服.甚至要和自己分庭抗礼的朝臣.王振的霹雳手段便立即使用上.决不留情.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天.炸雷击坏奉天殿[注: 奉天殿是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是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单体木建筑。奉天殿初建时的体量,根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原旧广三十丈,]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灾.特下求言诏.要求群臣极言得失.翰林侍讲刘球上疏提出"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等项建议.王振看到刘球的建议有侵己之处.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刘球入狱.这时.正值编修[注: 官名。宋代凡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用于记录一个朝代中各种规程制度及其变化的书)等,均随时置编修官,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官董磷因自己要求任太常卿一事而被王振关进狱中之时.王振便想通过董鳞之事置刘球于死地.立即指使其党徒马顺用毒刑拷打.逼迫董磷承认他自己所请太常卿之事是受刘球所指使.刘球被逼不过.只好屈服.王振便以此下令处死刘球.并把刘球的尸体支解.朝野大臣听说此事.皆不敢上疏言事了.还有驸马都尉石碌.一天在家里责骂佣人太监员宝.王振又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觉.把石碌投入锦衣卫大牢.英宗对王振的所作所为全部赞同.他还总是称王振为先生不称他的名字.以示尊重.朝臣见皇帝犹如此.只有等而下之.连王侯公主都称王振为翁父.大臣们只能望风便拜.更有无耻者纷纷认王振作干爹.
不过也有宁死不屈服权势的.一次.御史李铎碰到王振没有跪拜.就被逮捕.关进监狱.后被贬官流放到辽东铁岭卫服役.还有.大理寺[注: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少卿薛是王振的同乡.但他痛恨王振擅权专恣.不和他来往.一次.王振会议东阁.众公卿见王振来到.都俯首揖拜.唯独薛一人不拜.这下可惹恼了王振.遂怀恨在心.后来.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有位指挥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将其妾岳氏据为已有.但这个指挥的妻子不同意.王山就与岳氏密谋.诬告该妻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并逮捕该妻交给都察院[注: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讯.薛在审理这一案件时.发现所告与事实不符.即主持公道.为该妻辨冤.又一次触犯了王振.王振听说这件事以后.大怒.立即指使他的党羽控告薛受了被告贿赂.并将薛问成死罪.临刑时.他的几个儿子争着代父受刑.王振的仆人和侍郎王伟也出来为薛申辩.王振一看众怒难犯.只好免去薛的死罪.但仍罢官削职.放回乡里.
王振不仅喜欢权.更喜欢钱.一些人为了升官发财.每次朝会都向王振送礼.更有一些无耻之徒.为了讨好王振.极力帮助王振收礼.并当众公布礼物数目.比如.王佑就曾在众人面前说.某人以某物送给王振.某人没有送礼等.结果送礼者得到提拔.没有送礼者受到处罚.于是.人们纷纷向王振送礼.多至千金.少亦百金左右.时间一久.向王振送礼成了宫中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人不送礼.也要受到惩罚.比如.国子监祭酒[注: 国子监祭酒 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该官职隶属於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李时勉[注: 李时勉简介   李时勉(1374-1450),名懋,安福(今属江西)人。明朝官吏。 李时勉生平   永乐二年(1404)进士。].曾建议改建国子监以发展教育事业.但他比较正直.不向王振献媚.不贿赂不送礼.只是依制接待.引起王振不满.后来.王振便以李时勉砍掉国子监前古树的一些树枝为借口.罚李时勉身带重枷在国子监门前示众.李时勉身顶烈日.坚持3天.他的学生一千多人伏阙上书.请求释放李时勉.有个学生石大用上书皇帝.愿意自己代替老师受刑.王振看到奏章后.也感到很惭愧.正好国子监助教李继通过太后的父亲孙忠向太后求情.孙太后便告诉了英宗.英宗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王振见压力太大.便放了李时勉.还有那位铮铮铁骨的于谦.正统十一年[注: 邱永传,集词曲后期为一身的唱作型歌手。其独特的风格 沙哑的嗓音,在世风日下歌曲泛滥的时代,更是尤为的突出其不俗的独具一格。]1446年准备进京见皇帝.朋友们都劝他给王振带上一点儿礼物.他坚决不同意.两袖清风.来到京城.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的死罪.王振依仗英宗的宠信.大煽淫威.虐焰之炽烈已达顶点.
王振就是这样.利用手中权力.一面结党营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须拍马.谄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专权和对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则遍受贿赂.又大肆贪污.家中财富越来越多.后来王振败绩.籍没其家产时.仅金银就有60余库.玉盘100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20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注: 贪污受贿 拼音: 解释: 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tanwushouhui]的程度.
王振控制朝政以后.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终于招致了瓦刺贵族的进犯.
瓦刺是蒙古中的一部.元朝灭亡以后.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东北等地.后经朱元璋数次打击.内部发生混乱.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别臣服于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朗献马朝贡.
永乐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刺部日益强大.宣德时.瓦刺逐步控制了鞑靼.正统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统一了蒙古三部.瓦刺统一蒙古以后.对明朝不断骚扰.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
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刺贿赂.与瓦刺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获利.王振让他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刺.瓦刺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为了讨好瓦刺.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瓦刺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每年都派出贡使携带着良马等货物到明朝朝贡.明朝政府则根据其朝贡物品的多少.相应地给予回赐.一般情况下.回赐物品的价值要稍稍超过朝贡物品的价值.同时.也要给对方贡使一定赏赐.因此.瓦刺为了获取中原财富.非常愿意到明朝来朝贡.按照原来规定.瓦刺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后来.瓦刺贪图明朝回赐的欲望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到正统初年.瓦刺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2000余人.王振对瓦刺增加贡使.丝毫不加以限制按数给予赏赐.至使瓦刺的胃口越来越大.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又虚报为3000人.瓦刺贡使冒领赏物.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因王振与瓦刺有勾结.接受也先的贿赂.所以.瓦刺贡使冒领赏物.他都装作不知道.这次.王振却一反常态.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刺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瓦刺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也先于是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瓦刺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失利.急忙向京师请兵救援.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刺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便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注: 宋真宗 赵恒(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这次听了王振的话.也认为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不与大臣们商议.做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英宗下诏旨后.兵部尚书邝堃和侍郎于谦.力言明军准备不够.皇帝不宜轻率亲征.吏部尚书[注: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libushangshu]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可英宗听信了王振的话.对众大臣的谏阻.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亲征不可.
王振和英宗在两天之内凑合了50万大军.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当时.与英宗和王振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注: 官名 唐代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 历史 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军内自相惊乱.未到大同.军中已经乏粮.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一些随驾官员.见到此种情景.再次请求英宗回军.王振一听.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做儆百.特罚谏阻最力的兵部尚书邝堃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来.后来.王振的同党彭德清[注: 彭德清(1910年-1999年),福建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生军功卓著。]以天象谏阻.王振也不听.仍然逼着大家继续前进.
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注: 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详细情况请参看词条“北地郡”)。-beidi]区.8月1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刺军队北撤.以为瓦刺害怕英宗亲征.坚持继续北进.邝堃等人深感途中未见瓦刺一兵一卒.未损一矢.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恐怕瓦刺乒有诡计.因此.他再次上章请求回军.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听.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刺之计".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王振未与瓦剌接战.即仓惶退兵.军纪更加混乱.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这时.瓦剌已知明军不战而逃.急忙整军来追.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注: 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都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刺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明军迂回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刺大军已经追袭而来.英宗急忙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以掩护英宗撤退.结果.他们都战死沙场.英宗又派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击.朱勇等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剌重围.虽然英勇奋战.但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
王振在朱勇率军阻击瓦刺之时.加紧撤退.13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邝堃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没有办法.邝堃单身闯入英宗行殿.请求英宗速行.王振见状.怒不可遏.骂道:"你这个腐儒.怎么会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必死无疑!"即刻命令武土强行把邝堃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势较高.旁无泉水.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也被瓦刺军队占领.明朝数十万军队被围两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烟.没有办法.王振只好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见一个水滴.士兵们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
包围土木堡的瓦刺军知道明军找不到水喝.饥渴难忍.便准备把他们引出堡垒.一举歼灭.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军处假装与王振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见也先派人来谈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满口答应.并通过英宗让曹鼐起草诏书.派两人去也先军营谈判具体议和事宜.
也先为了迷惑明军.假装撤退.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争水大乱之机.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刺军向后撤退.以为瓦刺军真的要议和.遂不加分析.轻易地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奔向河边.正在明军争相乱跑之机.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盘问英宗时.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注: 伯颜(Bayan,1236年—1295年),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大将。曾祖述律哥图、祖阿刺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帖木儿[注: 帖木儿(1336-1405.2),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军事统帅。生于中亚谒石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附近-突厥化蒙古贵族家庭。].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注: 名称 卫将军 解释 西汉文帝由代王入继帝位,设卫将军一员,以亲信宋昌任之,总领京城各军,后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预闻政务。]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玉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50万军队被击溃.从征[注: 从征 拼音: 解释: 1.随军出征。-congzheng]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王朱祁钰[注: 明代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帝或景帝),明朝第七位皇帝(1450年—1457年在位)。明代宗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正统帝)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监国.都御使陈鉴[注: 简介 陈鉴一、[明](一四一五至一四七一)字贞明,一字缉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统十三年(一四四八)进士,成化(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中为国子祭酒。]等.面奏王.历数王振之罪.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这里."说罢.跪地不起.这时.王振的死党马顺还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给事中[注: 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jishizhong]王竑见马顺还在装腔作势.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马顺.拳打脚踢.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愤怒的人们又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接着.王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玉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后来英宗认为王振毕竟是为国殉死.其精神不死.就在重新登基的这年(1457年)10月.在北京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立了一个彩色泥像.还树了一块碑为他立了传.智化寺的香火非常旺盛.朝廷对它也很重视.明万历[注: 明朝万历 万历(1573年 - 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五年(公元1577年)整修过一次.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还增修了一座极乐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