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传世之宝”琅琊台供盘
唐宋名泉双泉绝顶 琅琊
最新热门    
 
古琅琊郡遗址约20平方公里 居民多为外地移民

时间:2009-4-18 15:44:24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近日,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胶南考古,初步发现了古代琅琊郡的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曾是一个繁华的大都会 。而以琅琊郡为中心的古代居民,多是外地移民而来,据考证,现在的居民大部分是明代移民的后代。

-越王勾践迁都琅琊,随军家属、奴仆、工匠等总数在万人以上

秦汉以前,就有越国迁都琅琊的史实。《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等古籍多有记载。越王勾践迁都琅琊,随军家属 、奴仆 、工匠等总数在万人以上。筑琅琊台、修军港、建兵营 、起宫殿,将琅琊建成春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越王迁都到琅琊后,带来的大量移民和军队就安排在琅琊城附近。在琅琊镇甸王家村西北二华里的高坡上,有七座大小土丘,相传为越王冢。《诸城县志》载“(琅琊)城西北于家老岭多古墓,相传为越王冢”。越国人在此居住生活、繁衍后代,带来了南方江浙一带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耕种方法、工艺技术等。推进了古琅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秦以后,作为秦之东方大港和航运中心,琅琊成为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地及徐福东渡日本的起航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1年间,先后5次出巡,3次到了琅琊。其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到琅琊居住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以每户5口人计,3万户就是15万人。

-元明时期,倭寇 、灾害等原因使人口锐减

公元前70年(即西汉末年),琅琊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和大的饥荒。随后这一带地区人口稀少,琅琊郡府都先后东迁,后迁至临沂,琅琊不再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汉隋时期,因为滨海卤泽密布,成为山东最大的产盐区。唐至北宋,海运兴隆,境内港口既是来往高丽的要地,又是运粮重要口岸。人口日渐兴隆。这一时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 ,据《胶南县地名志》载:唐末大珠山宅科夏氏迁来。宋末魏姓从云南迁王台镇魏家岛耳河立村。漕汶张氏的先世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北宋元祐年间自南直隶清河县迁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贡生39人,举人14人,康生为漕汶张氏之二十四世孙。清代高凤翰《题张氏元佑书屋》诗云:“元佑老屋方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関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

据史书记载,元代战争连绵十余年,蝗虫、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倭寇屡掠沿海,多种灾害使人口锐减,户口耗损严重。当时胶州湾西部沿海地区,倭患迭起,所到之处,烧杀掠夺,洗劫一空,沿海居民被迫迁移内陆。胶南市的灵山湾在唐宋时期还是重要的港口,可到了元末就变得人迹罕至,据《灵山卫志·建置序》载“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