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钱学森家族史:吴越王钱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越王
最新热门    
 
南越王墓记(图)

时间:2009-9-17 13:38:38  来源:香港文汇报
厚葬于不同地点。据《广州记》记载:“孙权时,闻佗墓多以异宝为殉,乃发卒数千人,寻掘其冢,竟不可得。”因此,在南越王墓发掘最初,人们都在猜测,这究竟是不是赵佗之墓?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即在墓址原地修建,步入墓中,彷佛回到两千多年前。南越王墓由墓道、前室、西耳室、东耳室、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组成。在前室室壁画有龙凤彩绘及朱、黑两色卷云纹图案,绘画的砚台、彩墨均置于室内,当时的砚台为较平的鹅卵石,墨则为丸状,钮扣大小,化水仍可书写。前室有殉人痕迹,同时发现“景巷令印”,为管理王室事务的太监用印。西耳室满室均为随葬品,据考古学家黄展岳先生回忆,“满室器物使考古人员都无立足之处。”东耳室则发现有青铜编钟、编磬,同时也有殉人痕迹,以器物推断,人殉应为乐师。

    主棺室即墓主人所在,自然也将揭开墓主的身份之谜。最初发掘时,墓中散落许多玉片,从散落、叠放的位置判断,应为墓主所玉衣,只不过年代久远,联结玉片的丝线早已腐烂,玉片随之散落。经随后数年修复,方知玉衣由头套、衣身、两袖筒、两手套、两裤筒及两只鞋组成,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片。据考古及文献资料记载,汉代已有以玉衣为葬服的风俗,时人认为玉象征尊贵,而玉衣又有防腐之用。在中原地区,根据死者地位,玉衣还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而南越王墓主的丝缕玉衣,即反映出效仿汉制的文化因素,又体现出与中原不同的地方特色。

    真正确定墓主身份的,则是在主棺室中发现的几枚印信,一为“帝印”、一为“赵椅”,这两者基本可以判定该墓为南越王墓,但史书记载的南越五代君主中并无“赵椅”,而随刻有“文帝行玺”的蟠龙金印的发现,谜团最终解开,赵椅应为文帝赵胡(公元前137-公元前122),而“椅”则可能是赵胡的别字或别名。有趣的是,文帝行玺四边略有缺损,乃使用之痕迹,而按例“文帝”应为赵椅死后所封氍号,生前使用带有氍号的印信,不符惯例。为此,黄展岳先生判断,文帝乃赵椅自称,此为南越王效仿汉制,但却用之又不得其要的结果。

    在主棺室中,还发现有很多兵器陪葬,如箭镞921件、铁剑18柄,这也侧面说明南越王国仍处于兵戎相见的时代,与割据自定的闵越国及臣服西汉的长沙国之间时有战事发生。墓中还有其它铁器出土,总体而言,铁器质量较差,这与南越善于冶铁的记载似有不符,但是,若将南越置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问题不难解答。汉代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南越政权采取默认态度,甚至还允许南越到中原地区购买铁器、铁矿。随西汉逐渐兴盛,为一统天下,汉代统治者开始切断中原与南越的贸易,准备随后的南征。岭南地区又无铁矿,只能将旧铁器回炉重铸,并以先兵器后农具为原则,铁器质量的下降,即由此而来。

    东侧室为“夫人室”,其中有三具女性残存遗骨,西侧室则有七具人殉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为厨师或杂役奴仆。而在墓道和外椁中各有一具人殉,估计为卫兵和车夫。汉代,人殉逐渐减少,在现今已发掘的汉墓中,只有南越王墓仍有活人殉葬现象,这可能是南越偏居岭南,仍保留人殉习俗的缘故。历史,在洗尽铅华,重现于世时,灿烂辉煌的背后,自然也抹不掉人性的暗面。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则是南越王墓中反映出的生活图景。玉器如透雕龙凤纹重玉佩,龙凤体态轻盈,呼之欲出,又以云纹相饰,饱满有力,形象生动。铜器如连体熏炉,炉腹镂空,典雅别致,而香料为舶来品,反映出当时南越与海外的往来,墓中出土之非洲象牙、浅蓝平板玻璃则是南越海外贸易又一作证。此外,后藏室还发现大量食物,于墓中存储食物,自然是为了帝王的阴间生活,但这些分置于食物铜器和陶器中的食物,则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南越古人的日常生活。经专家鉴定,食物种类有,黄牛、家猪、家鸡、山羊、禾花雀、水鱼、花鱼、黄鱼、虾、龟足等近二十种。而炸禾花雀至今仍为广州名菜,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较之中原地区发掘的汉帝王墓,南越王墓并不算大,但遗址文物所反映出的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存现象,充分说明越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使其成为岭南考古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