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海龙屯:如何破译它的文化密码(图)

时间:2009-10-29 11:24:04  来源:贵阳日报
日来临,走投无路之下,先纵火焚烧宫室,然后与两爱妾同室自缢而死。

    经过114天的激烈战斗,明神宗万历年间“全国三大战事”之一的播州之战,以明军的彻底胜利告终。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政府下令革除播州宣慰司,在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军民府,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布政司,平越军民府属贵州布政司。雄踞播州700余年的播州杨氏,从此一蹶不振。杨应龙苦心经营5年之久,寄望赖以保住“杨氏小朝廷”千年不朽的海龙屯,也在这场战火中灰飞烟灭,只留下不多的断垣残壁。

    海龙屯是播州杨氏历史终结的见证。这座城堡的建设,耗费了宋、明两朝播州劳动者的心血。其设计构思之奇巧,建筑工艺之精湛,设施配置之齐备,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也令人赞叹不已。在方圆两平方公里的面积内,从屯前复杂的防御体系,到屯顶规模宏大的“新王宫”,所有建筑既围绕战争需要设计,又无处不在显示杨氏的富足充裕和强大的军力。

    杨应龙的修建海龙屯的目的,在他亲撰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屯严禁碑》中说得十分明白。自古“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所以他要修建海龙屯,“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既然出发点是军事防御,因此,一切设施都必须服从战争需要。利用海龙屯四面陡绝,冈峦盘曲,怪石危岩,只有山后一条窄径可以攀援的险峻地形,依山而建铜柱、铁柱、飞虎、飞龙、飞凤、朝天、万安和西、后等九关。各关均以巨石垒砌,建于悬崖之巅,并有城墙、瞭望台、石壕、箭楼等配套设施。

    毫无疑问,海龙屯是一座为军事目的而建造的城堡,因为它建于16世纪末,我们把它称之为中世纪的军事城堡,定位上当然没有错。但若一味沉浸在“历史最悠久、地势最险要、建筑最坚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上面,也就难以真正体现海龙屯的历史价值,更不用说对它所隐藏的文化密码进行破译了。

    历史上,贵州地区的战事固然比较频繁,但若与群雄竞相角逐的中原比起来,发展的历程相对要平静得多。作为边远民族地区历史遗存的海龙屯,虽然是军事斗争的产物,但更是黔北地区,乃至贵州高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结晶。因此,绝不应该只停留在“最最什么”军事城堡的浅表解读层面上。

    杨应龙建造城堡的目的是为了与明军对抗,建成后的海龙屯却大大超越了杨氏土司的初衷。龙岩山的雄奇加上巍峨壮观的建筑,这种高高在上,古朴、沉静、肃穆、清新的景观,只有贵州高原这样的环境里才能打造出来。海龙屯实际上是播州土司的大本营,是贵州历史上特色土司文化在军事领域的物化表现。

    对于贵州来说,人群聚居的地方习惯称之为村子或寨子,屯一类的地名,大多是由屯军驻扎以后流传下来的,海龙屯当然也不能例外。宋代以前并没有海龙屯这个名称,当地人将这座矗立在大娄山脉中段的方形孤山,呼之为龙岩山。

    南宋理宗时,杨粲之孙杨文袭播州沿边安抚使,与湖南沅、靖二州节度使吕文德共商抵御蒙军进攻之策,决定利用播州险要地形,修筑龙岩新城,“以为播州根本”。自唐代据有播州地以后,来源于北方的杨氏,世代仿效汉晋以来利用士兵和农民垦荒种地,取得供养和税粮的办法,用“务农练兵”、“寓兵于农”来支撑在播州的统治。因而,还在朱元璋在贵州广设卫所,大兴屯田以前,黔北播州地区,已经有了杨氏自己的屯卫。据新编《遵义县志》记载,仅该县高坪镇就有若干个以屯相称的地名。只因海龙屯是杨文作为“播州根本”来打造的,杨应龙又将其当作与明军抗衡的最后根据地,倾全力进行营建,成了规模最宏大的城堡。

    展现海龙屯的价值,如果只局限于它自身的军事建筑一项,那显然是大题小做了。

    支撑海龙屯这一古代军事建筑的,是源远流长的播州土司文化;让海龙屯保持无限独特魅力的,是群峰逶迤,谷深山高,有如鬼斧神工的黔北锦绣山川;与海龙屯相辅相成,互映成趣,如闻播州千余年历史吟唱的,是散布各地的播州土司庄园、包括杨粲墓在内的杨氏土司墓群和不断引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