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内守国财,外因天下:管仲的古典外贸理论(图)

时间:2009-11-20 10:49:10  来源:网易
天下的。'桓公继续问管仲说:'他们是怎么做的?'……(管仲回答说)楚国有汝、汉所产的黄金,齐国有渠展所产的盐,燕国有辽东所煮的盐。运用这三者也可以相当于武王的理财之法。一个十口之家就有十人吃盐,百口之家就有百人吃盐。关于吃盐的数量,每月成年男子近五升,成年女子近三升,小孩近二升。如每升盐价提高半钱,每釜就增加五十钱;每升提高一钱,每釜就是百钱;每升提高十钱,每釜就是干钱。君上若下令砍柴煮盐,征集起来使之达三万钟,阳春一到,就可以在盐的时价上取得收入了。'桓公说:'何谓在盐的时价上取得收入?'管仲回答说:'在阳春农事开始时,命令百姓不许筑墙垣,修坟墓,大夫不可营建宫室台榭,同时也命令北海居民一律不准雇人煮盐。那么,盐价必然上涨四十倍。君上用这涨价四十倍的食盐,沿着黄河、济水流域,南运到梁、赵、宋、卫和濮阳等地出卖。粗食无盐则人们浮肿,保卫自己国家,用盐特别重要。君上通过砍柴煮盐以取得收入于天下,那么,天下就无法削弱我们了。'"(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桓公问于管子曰:"其行事奈何?"……管子对曰:"可。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三者亦可以当武王之数。十口之家,十人咶盐,百口之家,百人咶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盐之重,升加分耗而釜五十,升加一耗而釜百,升加十耗而釜千。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桓公曰:"何谓籍于时?"管子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丈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然盐之贾必四什倍。君以四什之贾,修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恶食无盐则肿,守圉之本,其用盐独重。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矿石进出口量猛增,于是一些出产铁矿石的国家(其背后是美日等大国的财团)就通过大幅度涨价的办法获取额外利润,2008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又上涨65%。谈判是由新日铁和韩国浦项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谈定的,中国企业连发言权都没有;稀土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它元素组成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已成为高科技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稀土产品供应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85%以上,早就有"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说法。但近年来却廉价乱采乱卖,直到2007国家才开始将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不知中国人的经济学家何日才能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美梦中苏醒过来,也像2600年前的管仲一样冷静地看待市场经济,理性地驾驭市场经济。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有多条通过有意识地提高它国某种产品的价格,让其发挥产业比较优势,诱使之放弃本业农业生产,造成单一经济的局面,借以颠覆别国的经济案例。比如提高绨价以颠覆鲁、梁,提高茈价以颠覆莱、莒,提高鹿价以颠覆楚国,提高狐白之价以颠覆代国,提高器械之价以颠覆衡山等等。在他国"以钱为纲",放弃本业全力追逐利润时,在本国则广积粮食。等到别国的粮食感到缺乏,而本国的谷物又不准自由买卖,别国的人民为了取得粮食的供应,就不得不相率归顺了。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通过主动降低本国产品价格,主动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放弃战略产业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工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意味着我国物质资源的净输出,结果必然导致是中国利权不保!

    事实上从解放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人民币的价值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1950年1美元合人民币2.75元,1985是1美元合人民币2.9367元,进入九十年代,人民币价格人为狂跌,1996年达到1美元合人民币8.3142元,贬值数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前几年。在"天下高我低"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收获绿色纸片,失去财富。

    就像《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中所说的那样:"天下高我独下,必失其国于天下。"《管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