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康雍两朝严惩贪腐 缘何
祸从口出三次被贬范仲淹
最新热门    
 
为官不持一砚归(图)

时间:2009-11-25 10:25:10  来源:香港文汇报

 

    端砚,远在初唐已经出现。产于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西江羚羊峡南岸的烂柯山一带。李之彦《砚谱》云:“大不过三四指,一两呵津汗滴沥,真难得之物。”且性质细润,花纹美观,墨色光彩。“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用此砚台磨出的墨,油润生辉,不易干涸。所作字画不怕虫蛀蚁食,其砚之质、砚之色、砚之形、砚之德均极佳。“被誉为无价之奇材”亦不为过,世人都以收藏一方端砚视为福也。

    端砚开采困难,制作工艺复杂,且耗资费时。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砚歌》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摩刀割紫云”,当为文房四宝之最珍贵者。故有“端砚一斤,价值千金”之说。可见凿石开采之艰难,成品数量之稀少,宋代时已将此端砚列为贡砚。

    由此各大官僚、王公贵族索要更苛,地方官员为攀附权贵,多以端砚代金作为进贡的礼品,为己仕途向上行贿通关节。因此匠工们起早贪黑、凿山制砚、苦不堪言,给匠工带来沉重的负担,真可谓民不聊生。

    宋代包拯人称“包青天”。他任端州知府时,为官清廉,秉公办事,不畏权贵,革除弊习,执法如山,惩恶扬善,惩腐反贪。下令不准石工开采计划外砚石,不准任何人生产私货,替石工删除了额外的繁重劳动。访贫问苦,深得民心。当包拯奉旨调离赴河南开封府任职时,石工们依依不舍,百姓官员纷纷赶往码头挥泪相送。深得民意的包公启程前,众人为表达爱戴之心。献给包老爷一方精巧的端砚,但包拯微笑婉言谢绝。他这种为官不持一砚归的廉洁美德,传为佳话留传至今,光耀史册。

    包拯一世清白,刚正不阿。官至枢密副史、宰相,地位显赫。人们为缅怀这位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惠政廉行,在其故里合肥建包公祠时留下两副楹联,启迪后世,让人深有感触。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立姓名尊”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联语以其为人正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题。将联意翻新,联文扣题,融化无迹,寓意深刻,给人以启示。顺便拎来合肥包公墓亦有联文曰:“庐州有幸埋廉相;包水无言吊直臣”。览读之余,不由让人更肃然起敬。

    倘若为官者离任升迁都能如此,轻车简从,两袖清风,做到“为官不持一砚归”,真乃民之大福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