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忆叶剑英:与华国锋等策
毛泽东为何选择贺龙解决
解放战争:为解决傅作义
 难为无米之炊 程十发卖
最新热门    
 
解决宅基地纠纷古人有榜样(图)

时间:2010-1-12 10:28: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安徽桐城六尺巷 资料图片

    笔者曾看到一则新闻:《七旬老人因宅基地纠纷遭堂侄夫妻毒打身亡》(2009年12月10日《兰州晚报》),说的是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赤城乡万胜堡村75岁村民左明详老人,因为宅基地纠纷被堂侄媳殴打致死的事,读罢令人愤慨,同时也让笔者想到了两位古人。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有一个著名的人文景观——六尺巷,巷长100米、宽2米,由鹅卵石铺成。该巷东起西后街巷,西至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北面是一民宅。

    关于这个巷子的来历,有一个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明史》编者张廷玉之父)的家人与邻居为宅基地产生了争执,家人飞书至京,请求张英出面,迫使邻家屈服。按说,身为高官的张英处理这点事情易如反掌,他只需给地方官打个招呼,邻家就吃不了兜着走,但是张英仅给家人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尺,挖土建墙。此举让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这个故事几乎被人引滥了,据说毛主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曾经提到这件事,引用其中的句子,以说明两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张英这个人行事很低调,《清史稿》记他“性和易,不务表襮”,“表襮”就是喜好表现自己。又因为老成持重,办事得体,所以深受康熙皇帝的宠信,几十年不衰。让地三尺,既体现了张英具有谦让的美德,也说明他的立身行世之道。

    让地三尺,不独张英,在此之前还有比他更“阔气”的。张怡《玉光剑气集》卷15中记载了活动于明代正统、景泰间的杨翥(初官为翰林院检讨,景泰间至礼部尚书)怎样对待“宅基侵凌”。邻家建房,有人告诉杨翥,说邻居占了你家的宅基地了,杨翥不以为然,他回应道:“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呵呵,瞧瞧这种气势,估计连张英“让他三尺”也比不上,因为这个“再过些儿”可没有个准头,也许是一两尺,也有可能是三尺五尺。

    杨翥,《明史》本传言他“笃行绝俗,一时缙绅厚德者,翥为最”。明人王锜《寓圃杂记》卷2也记有杨煮的趣事:“杨先生翥为修撰,居京师。邻家有失鸡者,指其姓而骂,家人以告。先生曰:‘坊市中不独我一家姓杨。’”由此可见其心胸之豁达,最后以八十五岁高龄而终。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