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翁同和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
最新热门    
 
翁同飨赞张之洞(图)

时间:2010-2-11 12:13:52  来源:香港文汇报


    张之洞 

 

    翁同飨也算是有一副慧眼,平生识人不少。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同治元年(1862)参加会试时,翁见到张的卷子,在日记上说其诗“沉博绝丽”,“其文真《史》、《汉》之遗”。他说,“得士如此,可羡也”。因为他不是主考官,所得之士也不能算他的学生。二十年后,张之洞成为大吏,也是大学者,地位与翁一样了。到了光绪十年(1884),另一位名臣左宗棠来京,翁与左很好,几次见面。他在日记上记左氏“来长谈,神明尚在,论事不能一贯”,大概是有点糊涂了吧;或者“虽神情不甚清澈,而大致廓然”,这也就是说,还能凑合,满意左氏说话尚有点系统。看来,左氏已老朽不行了。那年左宗棠72岁,次年就去世。但是就在那一年,左氏“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那是在朝廷里管军务的要职。可见晚清朝廷人才不济已是严峻的问题。就是在此时,翁之年54岁,张之洞之年还不满五十,正是干事的年龄。光绪十年(1884),朝内对于口外汉人的编籍问题发生一次争论。张之洞正在山西巡抚任上,就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章,主张坚决实行户口编制。其中有云:“所谓游牧地、户口地者久已陆续租给民人(指汉人),以田以宅,二百年于兹矣。各厅民户,何止烟火万家。此等寄民,即不编籍,亦成土着。现定编籍章程,亦无非就各厅原有之民人查明户口,编立册籍,本与土地不相关涉。况蒙地例准民租,不准民买,民人虽编定户籍,地土则仍属蒙古……”我在《翁同飨日记》看到有这样的话:“邸抄(就是朝廷文件──本文作者注)内张香涛(张之洞)复奏口外厅民编籍无碍蒙民一摺,洒洒千言,典则博辩,余于此真低头而拜矣。”翁极度佩服。按说张还算是晚辈,年龄比翁也小七岁。也许他记到此事时,会想到当年参加会试时的张之洞的文章吧。现在不同了呀。但翁氏一点不摆老资格。我读至此,很感动。这是文人之间的感情了,不管资格,不论年纪。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候,巡抚是一省之长,他手下有许多写公文的高手,这奏章未必出自张之洞之手呀。我想这一点也是真的。曾国藩手下就有当时天下最好的写手,包括李鸿章也在曾幕里,写过重要奏摺。但是这时候的张之洞手下还没有这样的阵容。请看1882年张之洞写给张佩纶的信中所言:“文案无人,一切笔墨皆需己出,不惟章疏,即公牍亦需费心改定,甚至自创。不审公能为我致竹筠、云门否。二子得一,吾无患矣。”竹筠是许景澄,云门是樊增祥,都是大手笔。这事可以说明,翁同飨所盛赞的那个奏摺,确是张之洞的作品。文人总想自己的文章。张之洞在年末致李鸿藻信里说:“将来刊成抚晋奏议二十卷,亦可当晚年着述一种矣。此私心也。……灯前涉笔偶为足下发之,以当言志诗耳。”(见吴剑杰编着《张之洞年谱长编》88页)他喜文章著作,而且奋力而为之,这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