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和奶结个伴,相聚也难别也难。和奶分手留句话,有空常回家乡玩。”唱着一曲忧伤的广西山歌,仫佬族姑娘邓晓和她的伙伴一起送别一位专程来听她们唱歌的70多岁老太太。唱到一半,老太太眼圈红了,随即两人相拥而泣。
这一幕发生在3月10日北京市民族文化宫的展厅内。老太太也是广西人,7岁离开故里,就一直没有回去过。当她在电视上看到民族文化宫在举办“广西河池文化舟”时,急忙催家人带她过来看老乡。
这些来自广西的农民带着家乡特有的“民间文化遗产”进京表演,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河池、走进河池。
“铜鼓就是我们敬奉的神灵,能与人心灵相通,预测人的生死。我也相信它确实有灵性,能显灵。”
家住广西河池南丹的陆朝金,今年34岁,学铜鼓已近20年。作为目前全国人数只有三万多的白裤瑶(瑶族一个支系)族人,他像族里其他男子一样善于敲铜鼓。
铜鼓,无底腹空、腰曲胸鼓,鼓面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往往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多为青蛙、龟、鸟等,造型夸张、有力、庄重耐看。鼓足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
用于演出的铜鼓约重30斤,表演时架在架子上,一人在前敲鼓,一人在后用由杉木制成的“风桶”配合,产生回声,以使声音显得悠长、浑厚、庄重。
“古代时,铜鼓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工具,是祭祀、进贡的重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陆朝金说,“现在基本上每个人家都有铜鼓。主要在过节、葬礼时使用。”
陆朝金家有一面铜鼓,是清朝时从祖上传下来的,全家族拥有这面鼓,现由他大哥保管。“铜鼓是很有灵性的东西。”陆朝金说,“我们平时不能随便使用,如果家里有了事需要使用时,得行‘请鼓’仪式后才能敲。”
“传说如果不‘请鼓’,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鼓就不会有好听的声音。”陆朝金说,“我仔细观察过请鼓人所念经文的内容,主要是说这面鼓的来历和请它的原因。”
和陆朝金同村的陆景刚也是敲铜鼓的能手,据他介绍,每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