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铁马红颜萧燕燕 契丹第
张大千三跪红颜知己李秋
张大千三跪红颜知己 谢
红颜命薄:做了七年蒋介
走近红颜:曾经风靡旧上
揭秘:孙中山被遮蔽的红
昔日红颜:民国时期的名
那些历史上中国男人最爱
红颜薄命 中国史上最有
夏朝覆亡真相史上首个红
最新热门    
 
铁马红颜萧燕燕 契丹第一女英豪(下)

时间:2010-4-15 11:13:48  来源:辽沈晚报
段响彻历史天空的恋情。

    想当年,辽景宗撒手西去,撇下萧燕燕孤儿寡母。在耶律隆绪皇位继承面临严重挑战的关键时刻,是韩德让运筹帷幄,控制住了局势,因而他也成了萧燕燕最为宠信的臣子。这种情况在契丹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在汉人看来就觉得大大地不适宜了。于是,关于萧燕燕和韩德让之间的绯闻,尘嚣日上,继而成了绘声绘色的故事,甚至被公然地写进了史书,生生地将故事变成了历史。

    苏辙的《龙川别志》中就说,“供奉官曹利用见虏母(萧太后)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共议和事。”“偶坐”,是说二人像夫妻一样并坐在一起,超越了普通的君臣礼仪。

    《乘轺录》则记载,萧、韩二人年幼时即已相识并私定婚约,但是景宗横刀夺爱,一对爱侣活活被拆散。萧燕燕母仪天下,生了耶律隆绪之后,才慢慢淡了对韩德让的相思。

    景宗死后,登基的耶律隆绪年幼,而韩德让却手握帝国兵权。萧燕燕怕他不利自己的儿子,于是与韩德让套起了老交情:“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有如花似玉、妩媚多情的太后做情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当儿子,韩德让焉有不允之理!但太后是不能做“二奶”的,于是有的野史中就记载说:“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此后,两人“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说萧燕燕不但妒杀了韩德让的妻子自己下嫁,还给韩德让生了个孩子。

    可是这些记载都是出自宋人的著录,大多属于道听途说之语。对于萧燕燕与韩德让这种“公开的夫妻关系”,宋朝官方人士在他们的记载中却没有明确的记述,“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聘使不断,在这个阶段受到萧燕燕与韩德让接见的宋朝使臣远不止一二人,但却都不曾留下表明萧燕燕与韩德让是“公开的夫妻关系”的记载。就当时的宋朝官员来说,如果萧燕燕与韩德让的关系是毫不掩饰的公开的夫妻关系,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秉笔直书,而无须为他们隐讳。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官员对辽朝并不是十分客气的。

    更为重要的是,《辽史》中对此也没有相关的记录。其实,契丹社会婚姻较汉族自由开放,很少有当时中原汉族那样的清规戒律。“离婚”和“改嫁”,也都不是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如果真有此事,早就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另外,草原文化没有儒家文化那么多的禁忌,太后听政,朝见群臣,甚至接见外国使臣,用不着搞“垂帘”的把戏,正大光明,毋庸避讳。

    在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不乏其人。在萧燕燕之前,西汉有吕后,唐朝有武则天,北魏有冯太后,之后又有清朝的孝庄太后等等,但是像萧燕燕这样“戎马能挽弓,庙堂能理政”的女政治家,还唯此一人。契丹自立国以来,建立孔庙,尊崇儒学,开科取士。萧燕燕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乱了礼法,授人以柄,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危机,给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患。更何况,统和元年圣宗曾“诏赐物命妇寡居者”。在耶律隆绪登基伊始,朝廷就通过赐物的手段来安抚寡居的“命妇”,让她们保持贞洁,不要再嫁,萧燕燕作为统和年间真正执掌权柄的“一号命妇”,又怎么会冒政治风险再嫁呢?

    所以,萧燕燕和韩德让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政治家的情谊,而非其他。萧燕燕对韩德让的爱慕,源于韩德让的忠心可嘉、智勇双全,源于他是治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对韩德让来说,遇上萧燕燕这样的明主,实在是风云际会,可遇而不可求。


    《辽史》中赞誉萧燕燕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儒家文化熏陶下士大夫的理想所在。韩德让是一个有“文武艺”的士大夫,又是汉臣,自然希望遇有明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一代贤臣良将。这,便是“萧韩恋”的初衷。

    萧燕燕没有中原皇帝的“后妃成群”,也没有中原称制太后的“面首三千”,她只是凭着天性激发的情欲,寻找了一位可爱之人。这个可以引为知己的可爱之人,是助手,是依托,是情人,但不一定就是丈夫。所以,萧燕燕与韩德让的相亲相爱,仅仅止于“萧韩恋”而已。而这种“萧韩恋”首先是政治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依托,其次才是肌肤之亲。萧燕燕可以为身患风疾的丈夫生儿育女,但却不会为韩德让相夫教子。二人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