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军人余戈:找回普通人的
莫朝玉:剿匪寇三百三十
三十六计后期是霍去病强
蕃尼古道上的三十年往事
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故亊 
北大三十一周年时的民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消失的
张贤亮谈改革开放三十年
流行音乐三十年:贫瘠土
时代的印记:三十年来汉
最新热门    
 
找回三十年特区的七千年历史(图)

时间:2010-4-30 12:36: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考古队的队员们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片,学者们由此开始醒悟和追思这里的远古文明:深圳很不简单。然而这仅仅是个序曲。

     1980年,经济特区发足,处处是沸腾的工地,推土机隆隆地驶过,新的文物埋藏点不断涌现,建设者们错愕与醒悟之余,便请求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驰援深圳,其中的一些队员们留了下来,成为今日深圳文博事业的中坚。在建设资金并不充裕的当口,当年深圳市的领导者并不只顾眼前,更掏出老本建了博物馆、壮大考古队,谋划起自己的文物事业。

    考古队员们住在上步路的铁皮房子里,带着干粮、水壶,骑着脚踏车前往各处考古现场,早在1982至1985年间,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全市范围内文物普查;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先后发现古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及历史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旧址97处、旧海关和税站、界碑12处,如此看来,深圳也是文物的“富矿”,那些特点鲜明的古代人类生产和生活遗存,让人们开始思慕先民的开拓之功。

    小梅沙遗址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泥质红陶镂孔彩绘圈足盘,叫人讶异:有着6000年历史的它,只能出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之中,怎么会出在南海之滨的大鹏湾?那个彩陶盆并非孤证,1988年和1989年,葵涌镇的大黄沙遗址,以至于后来的咸头岭等地又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彩陶曾经的消失与今日的再现,引人思考深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绘文化构成,思考它与周边远至洞庭湖地区彩陶文化上的联系。

    屋背岭的扬名立万

     30年来,文物工作者在深圳进行了数百次的考古发掘,其中重要的有数十次之多,诸如南头红花园汉墓群、大梅沙青铜墓葬群、小梅沙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黄沙新石器时代遗址、铁仔山墓葬群、叠石山战国遗址、沙浦围铜钱窖、赤湾右炮台等等,而在全国独树一帜、扬名立万的,当属“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

    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的福光村村北有个屋背岭,1999年10月进行文物普查时,考古队员刘均雄等人依照山冈遗址调查所固有的思维定式,只在山脚、半山腰转,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爬上了山顶想拍拍风景照,拍照之际挪了一下身体,没想到一把新石器时期的石斧居然硌了脚,同时还采集到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哦,原来山顶上有宝贝!由此,屋背岭商时期遗址引来了专家们对此地的勘察。2001年开始发掘,94座墓葬群被发现,出土了大批随葬文物,此事惊动了权威,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邹衡先生来到了屋背岭,在仔细看过一大批陶罐、陶豆、石锛、玉矛后,感受震撼,他十分肯定地说,“屋背岭是商时期偏早的墓葬群,这在南方、在广东实为可喜的发现”。

    这次发现,震惊了学界,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后又被评为“‘十五’期间全国夏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专家评价说,屋背岭墓葬群,是岭南地区目前发现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商时期墓葬群,其出土文物,同年代比较确定的其他遗址器物的对比,就可以判明屋背岭墓葬的商文化分期,第一期大体在夏商之际,第二期应该为历史上的商代盘庚王朝前后,第三期大体为晚商。屋背岭墓葬群这样科学的分期,就为岭南商时期遗址的分期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标尺系联着周边相关商文化的遗址,可以让我们对整个珠三角地区商时期的分期,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咸头岭文化的确立

    国际上有个“环印度洋——太平洋史前考古学会”组织,深圳的考古学家杨耀林先生先后参加了该组织1998年马来西亚年会、2002年台湾年会,他在这两届年会上相继作了关于深圳咸头岭遗址发掘进展的工作报告,当幻灯映出咸头岭出土的7000年前一件件彩陶,与会的各国学者顿时哗然——“中国的华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有这么丰富、独特的东西!”散会后,该组织的秘书长、国际著名的考古学家彼德先生拜谒了杨耀林,认真了解咸头岭出土发掘的细节,一个多月后,彼德又偕同其他专家来深圳实际踏勘咸头岭。国际、国内的学者纷至沓来,一览咸头岭的风采。

    咸头岭村,距市中心62公里,在龙岗大鹏湾畔叠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