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大才子纪晓岚好色妻妾成
纪晓岚和《阅微草堂笔记
【大清角落】纪晓岚揭露
纪晓岚纵欲成性的原因:
纪晓岚是“色情狂” 以
大才子纪晓岚为什么会变
貌寝短视?纪晓岚长相之
真实的关系乾隆、刘墉、
文怀沙 炮打 纪晓岚 死
最新热门    
 
纪晓岚相貌性格之谜(图)

时间:2010-5-21 11:25:41  来源:光明日报
说:“对上此句不难,只是怕对出来有妨先生哟。”中书科急切地说:“啊,无妨无妨,只要对得上就行!”纪晓岚于是对曰:“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纪晓岚用上了“南、北、中、东、西”五个方位,与“水、火、金、土、木”五行相对本来很合适,但放到一起就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了。
  又如一个我们都知道的笑话: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假装沉思半天,说:“从前有一个太监......”说了半句就不再说了。这个太监等了半天,就问:“底下如何?”纪晓岚答道:“底下一样没有。”闻者绝倒。

    依我看,纪晓岚在待人接物上的偏激和刻薄,也是乾隆皇帝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大凡相貌不太英俊的成功人士都有些孤芳自赏,原因无外乎这些人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如若自己再不时时鼓励自己就很难取得成功。纪晓岚就有些孤芳自赏,表现其一就是炫耀自己,其二就是看不起别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偏激和刻薄。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纪晓岚身穿皮袍,并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老太监出题:“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这里纪晓岚公然拿太监的生理缺陷作笑料,有些缺乏厚道。

    再有一个,说的是纪晓岚当礼部侍郎时,一天尚书和御史联袂来访。几个人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这只狗还有个名字,叫“四儿”。看到这条狗,尚书心中突生一计,欲取笑纪晓岚,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是在捉弄自己,当下不动声色地说:“要分辨是狗还是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接着又说:“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那些遭到纪晓岚讽刺挖苦的当事者心里肯定对纪晓岚不满,一旦有机会,就会在皇帝面前使绊子,说纪晓岚的坏话。长期以往,皇帝自然对纪晓岚不会有好印象,会不自觉地疏远他。

    有人会好奇:在这众多被纪晓岚惹恼的人中会不会有和 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得罪诸大臣结果被乾隆皇帝发配到新疆时,和 才十八岁,还没有当官呢,他还没有参加工作呢。和 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纪晓岚要小上二十六岁7。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上进士的时候,和才四岁,那时两人是不会有什么冲突的。

    纪晓岚这个人从小就很聪明,有“神童”之称。纪晓岚的祖父纪润生在清朝是个小官,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父亲纪容舒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举人,官也没做大,曾担任云南姚安知府,此外他还是个文学名士,写过一些书。由此可以看出,纪晓岚的家庭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在与他同殿称臣的官员中算得上是出身卑微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纪晓岚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过,纪晓岚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也受到了一些文学上的熏陶,少年时就显现出了才华。

    关于纪晓岚少年时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河间知府经过,球被误扔进知府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就四处逃散,纪晓岚居然上前拦轿索球。知府见他憨态可掬,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这球就归我了。”纪晓岚表示同意。知府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纪晓岚吞了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出来。知府问:“何以不说出末一字?”纪晓岚回答说:“知府大人若将球还我,就是'廉';若不还球,便是'贪'了。”知府闻言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纪晓岚了。

(摘自《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