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揭开昭陵地宫的层层迷雾
昭陵六骏在美修复两骏 
最新热门    
 
昭陵明楼雷火谜案(图)

时间:2010-6-19 11:01:01  来源:辽沈晚报
;   调查组随即对现场作了仔细勘察,最后确定的确是雷电引发的火灾,排除人为纵火的可能,所有昭陵办事人员都松了口气。案情调查结束,陈曾寿连夜返回长春向溥仪禀报。大明楼已经完了,圣号碑还成,只不过从上到下裂出了个长缝,咋办呢?溥仪想了想,这明楼可以重修,但是“碑不能更换,只打个铁箍将其箍住,以免倾圮”。

    直到1939年这明楼才又修好。这场火灾烧没了的不仅是明楼,更烧起了溥仪的郁闷之火,他的心里从此留下了个阴影,一直伴随了他一生。

    为啥明楼易着火?

    其实昭陵的明楼保存得已经算不错的了,很多陵墓都着过火。那么为啥明楼易着火呢?李凤民说:“皇陵的建筑大都是木架结构,上面又涂有大面积可燃性油彩,加之建筑四周又有重重叠叠的树木围绕,所以一旦失火极可能攘成重大大患。因此,防火成为陵守衙门第一要务。守陵衙门除了订有一套严格的巡查规制之外,还备有“防火警钟”、贮水水缸、钩竿等消防工具。”确实如此,因为陵墓周围都是古树森森,加上明楼是陵墓建筑的制高点,就更容易被雷电击中了。

    说说古代的避雷针

    那大家要问了,古代那些建筑木头的太多啦,照这个理论,那么山西应县的木塔岂不是应该烧过无数次了?其实不然,我们的老祖先有很多防雷的智慧——比如“避雷针”。

    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是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整出来的,但是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避雷装置。有本书叫《荆州记》,作者是南朝人盛弘之,他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这个类似于避雷的屋子,讲的是一个孝子因为妈妈怕雷,就用某种石头建了个绝缘的屋子。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种初级简陋版避雷针: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有人就建议,把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顶子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后来,中国古代很多建筑物都有了初级避雷装置,就是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明昭陵圣号碑也被大火烧裂过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现在去明昭陵,会看到在明楼前有段小坡,叫做“鞠躬坡”,人们在坡上走的时候,上坡时会不由自主地身体前倾,意思是“毕恭毕敬”,下坡时为了防止摔倒,又得慢慢走,叫做“依依不舍”,可谓挖空心思了。不过,同样是昭陵,此昭陵就惨很多了,光是被火焚就有两次,一次是天灾,一次是人祸。

    清顺治年间,战火弥漫到了明昭陵,这儿被战火烧得非常厉害,尤其是明楼,更是被烧得乱七八糟。于是,就有了和清昭陵颇为相似的一幕:圣号碑倒了霉。这次的战火导致明昭陵的圣号碑碎成了好几段。因为圣号碑非常重要,修建明楼也全是为了它,和溥仪想的一样,圣号碑决不能被山寨,于是,明昭陵穆宗的圣号碑竟然用黏合剂修修补补粘做一块儿,并用铁架子固定好。一个是铁箍子,一个是黏合剂,还真是同病相怜。

    后来,这人祸过去了,但是天灾又降临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也是个大雨天,雷电交加,一个突如其来的闪电把明昭陵的隆恩殿和两庑配殿击中,顿时烧起了漫天大火。尽管守陵的小卒们拼命扑救,但是很不幸,这隆恩殿被彻底烧毁了。加上那时候已经是清朝的天下,毁了并不会立刻被修好。直到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的心,乾隆下令重新修葺明昭陵,明楼和隆恩殿这才由一堆残砖剩瓦又有了从前的样子,不过稍稍缩了水。后来托旅游开发的福,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昭陵终于被修好了。

    唐代也有座昭陵,在陕西省,里面葬着大名鼎鼎的李世民。就在去年,这个昭陵山脚下也发生了一场小火灾,所幸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只不过火苗子呼啦啦蹿到了半山腰,李世民的雕像也被蒙上了一些灰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