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学者点评端午诗歌与中华
诗歌默写「屈原《离骚」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自创五柳鱼(图)
杜甫和白居易的故乡情(
李白与杜甫、高适:政治
《杜甫诗意图》册(清)
杜甫伯父杜并是个血性男
追寻杜甫的良渚履痕(图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
最新热门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图)

时间:2010-6-24 10:42:16  来源:今晚报

 

    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爱民忧民的诗篇,通过描写灾难深重的农民,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可以说,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本情结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底蕴。作为社会的良知,杜甫最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

    杜甫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诗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掺杂轻视厌弃之情,有的只是关爱和尊重。杜甫对下层人民倾注了大量情感,饱含了深刻的爱怜,他曾在诗歌中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人未曾嗔”。(《暇日小园散病》)

    杜甫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悲悯。从《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到《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再到《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杜甫将这些劳动人民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悲悯。

    杜甫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融合,凸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他这样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在杜甫眼中,山河已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他为国为民着想,深忧远虑。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面对三春美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音。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面对此,诗人在《悲陈陶》一诗中以“四万义军同日死”和“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出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从不避讳权贵,他写了很多斥责统治者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他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对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行径作了无情揭露和鞭挞。在《兵车行》诗中,诗人描述了百姓哭送子弟戍边的场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把送别者的那种眷恋、悲痛与绝望刻画得细致入微,杜甫把老百姓的苦难归结为统治者没完没了的拓边政策,因此,他在诗里直接地控诉了统治者的拓边政策以及各级官吏的借机征敛。在《丽人行》中,杜甫用“黄门飞革空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了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揭露了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