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秦始皇的死因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白起 
秦始皇为什么子孙不昌盛
秦始皇之迷
秦始皇的
秦始皇是怎样死的? 
秦始皇兵马俑是什么时候
秦始皇兵马俑于是哪年被
秦始皇兵马俑在哪? 
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最新热门    
 
秦始皇坑儒是事实 没背黑锅(图)

时间:2010-7-3 10:42:4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情愿地乐于为秦所用而不让他国用。现在天下统一了,这些人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大的利用价值,用不着再厚待。可是这些士人还要以自己的学问来责难当世,蛊惑百姓,破坏当今的统治。因此李斯认为现在应该只许他们老老实实,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这样百姓就不会思想混乱,只知道傻乎乎卖力气干活,不会有任何反对朝廷的想法和行为了。李斯显然不是主张杀尽儒生,而是要杀尽那些不听话的敢于“非上”者。也不是主张秦国绝对不许有《诗》、《书》之类的书籍,不过只能保存在皇家的官方藏书室里,民间不许留哪怕一点。也不是绝对不许别人读《诗》、《书》之类的书,只是必须按照官方口径解释,不得越雷池一步。为什么要禁绝《诗》、《书》之类的书籍?就是因为这些书读了会使人产生对于已经被朝廷定于一尊的思想的怀疑和不满,不但“心非”,还会在公共场合“巷议”,批评朝政。于是“异”就成了“谤”。只有禁止私学,才能禁止这些与官方口径不同的学说影响扩散,从而可能危及统治者的宝座。儒生只要乖乖地听话,按照官方口径解释《诗》、《书》之类,在教化百姓服从统治和按照官方正统理论来统一大家的思想方面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所以禁止“私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不仅是要垄断办学权力,“回到官学”(《辨》),归根结底是要垄断思想,独霸话语权。非但不允许公开议论,连想都不让你想,从根本上给你彻底洗脑。总之,只要是“非”的、有可能危害“一”的,有可能“乱”的,敢于“议”朝政而影响“一尊”的,都要禁,都要杀。这就是焚书坑儒和不让办“私学”的要害。


    《辨》文将“坑儒”事件定性为“故事”,说“故事原型见于《说苑》卷二十《反质》”。《辨》文引唐刘知己《史通·杂说篇》批评西汉刘向《说苑》“广陈虚事,多构伪词”,于是就得出结论,“《说苑》属稗官野史之流,坑儒一事,本不足信。”从而否定历史上曾经有秦始皇坑儒之事。刘向的《说苑》虽然有刘知己指出的毛病,但刘知己只是说它“广陈虚事,多构伪词”,而没有使用全称判断说它“全陈虚事,皆构伪词”,全盘否定《说苑》的价值。而《辨》文却由此就否定它对于“坑儒”记载的真实性,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更令人不解的是,《辨》文说司马迁“基本上因袭《说苑·反质》的传闻”。司马迁为西汉中叶人(公元前135——前93年),他去世十六年后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才出生,《辨》文也说刘向是“西汉末叶”人。但是司马迁居然会“因袭”一个当时还没有出生者的内容,那不也成了关公战秦琼了吗?这反而证明《说苑》起码在“坑儒”这件事情的记载上没有“陈虚事”、“构伪词”。

    《辨》文否定坑儒事实的理由之一是,若有此事,“秦末汉初非孔姓的儒生肯定有人会讲述此事”。他举了伏生等四人之例后说,“这些人谁也没谈论过秦始皇坑儒的事情。特别值得提出的汉初儒学巨子贾谊,他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过秦论》,专门批判秦始皇的过失,里面说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根本没谈坑儒之事。”其实不然。两千年来许多司马迁当年尚存的文献已经湮灭,现在所见伏生等四人的片言只语不能代表其讲过的全部。《过秦论》像当时一些政论文一样爱用对偶句式,这里的“百家”就指代焚书坑儒两个方面的事实。何以见得?李斯的原话是“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藏《诗》、《书》要烧,语《诗》、《书》要杀,可见李斯是将儒家典籍《诗》、《书》作为“百家”的代表的,李斯和秦始皇对儒家的恐惧与仇视要超过百家中的其他任何一家。如果按照《辨》文的逻辑,那贾谊就等于说只焚了“百家”书而不包括儒家典籍了。所以“焚百家”就是对待儒家的态度,何况下文“杀豪杰”已经用了个“杀”字,不但文字不宜重复,而且所杀“豪杰”中就包括了敢于对秦廷非议者。

    曾任秦博士的伏生得以藏《书》被《辨》文认为“秦博士官是允许收藏《诗》、《书》的”,从而为秦始皇没有坑儒做铺垫。从李斯说“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杂烧之”可知,当时在职的博士官伏生藏书是合法的。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63年在位)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可见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学受打击之大,仅仅过了三四十年就已经几乎找不到能够讲解《尚书》的人了。汉文帝欲召伏生时他已九十多岁,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时他已五六十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不会那么血气方刚。他在官学中肯定没有任何“非当世,惑乱黔首”的言行,从而得以全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史记·儒林传》)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